《犁与剑 ——日本武士史》
第1节

作者: 万邦咸宁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0-3-31 8:55:00
  第一卷侍的崛起
  第一节始源
  一、那时日本
  我们对古代日中的交流史,大多停留在“遣唐使”上。其实早在公元四世纪,大批躲避战乱的华夏人、朝鲜人,就沿着不同的道路,或山东半岛、或朝鲜半岛、或江浙闽沿岸,涌入了日本这个传说中的“海外仙洲”,这股浪潮一直持续到公元七世纪,被日本史学界称作“渡来人时代”(也叫“归化人时代”)。这些“渡来人”皈依大和政权后,为其带来数不清的馈赠——水稻、汉字、书法、佛教、建筑技术等等,直接催生了日本经济和文化的发酵成熟。在持续三百年的“渡来人”大潮中,日本得以出现了辉煌璀璨的飞鸟和白凤时代。

  在经济文化发展的同时,日本的大国意识不断萌发出来,开始以帝国姿态自居。《古事记》及《日本书纪》中都提到,历代天皇都要以武立身。早在我国南朝宋时,前来朝觐的大和使者是如此夸耀其政权武功的:“封国偏远,作籓于外,自昔祖祢,躬擐甲胄,跋涉山川,不遑宁处。东征毛人五十五国,西服众夷六十六国,渡平海北九十五国,王道融泰,廓土遐畿,累叶朝宗,不愆于岁……”在这自大之辞中,其实多少也包含些真实情况,即大和小帝国,确实着力两场扩张战争,一是对朝鲜半岛(日本当时称为三韩)的殖民战争;二是对本国东北部的毛人,也就是虾夷部落的侵略。

  公元663年,不自量力的大和国派军援助朝鲜百济国,触怒了唐帝国,在白村江口之战中惨遭败绩,舟师尽焚,海水尽赤。这场巨大的失败,不仅使日本势力被逐出朝鲜半岛,更让见识到大陆帝国威力的日本惶惶不可终日。残余日军逃回本国后,天智天皇便在九州太宰府构筑了“水城”,并在九州沿岸加派“防人”,一时全国风声鹤唳,小儿也不敢夜啼。两年年,唐以刘德高为使,前往日本处理战后事宜。三月后,刘德高归国,日方便以守大石为“送唐客使”,陪伴刘一起来到唐帝国,并在高宗泰山封禅之际献上臣从之誓,此后唐日关系便进入以和平交流为主的“遣唐使”时代。

  我们很难想象,日本长达两百年,次数二十回的“遣唐使”,是多么伟大的壮举。我只想类比下,当初罗马帝国和汉帝国,这两大世界级的帝国,居然在数百年岁月中也没能建立直接的外交往来——那时地球的“大”和“遥远”,不是现在人所能想象的。一艘艘以朝贡为名义的“遣唐使”船队,满载使节、翻译、医师、音乐家、阴阳师、占卜家、学问僧、细工、玉工、锻工等,乘坐着平底、如箱子般简陋的遣唐船,操着简陋的风帆,顶着惊涛骇浪,冒着生命的代价,以十多年乃至二十多年为一个来回,带着向先进帝国学习的热忱而去,又带着难以估量的财富归来。日本宛如一个全力吮吸乳汁的孩子,茁壮成长着。

  那时的日本,就是个笼罩在海雾之中,迷你版的“唐帝国”。
  公元701年,文武天皇仿造唐律,制定了“大宝律令”,正式开创了日本古典集权时代,也就是所谓的“律令时代”:全国最高统治者为天皇,贵族官员组成名为“二官八省”的行政体系,地方以国、郡、里为行政单位,经济基础以均田制为根本,以百姓的租、庸、调为收入来源,一切压根就是唐朝的翻版。文武天皇晏驾后,其母登基为女帝,是为元明天皇,她在公元710年将都城从藤原京(现奈良县橿原市),迁至平城京(现奈良县奈良市)。其实当时无论是走在按周礼“条坊制”建造出来的藤原京,还是漫步在模仿洛阳城的平城京,都会沐浴在真正的中国风中——城市布局为矩形,贯穿南北的朱雀大道,将京城分成左右两大区,每大区又以四坊为一大通,市町布局宛如纵横交错的棋盘那样工整精巧,居住其中的官僚贵人,按官阶大小被赐予大小不等的官邸,从四町到三十二分之一町不齐。城内密布佛寺,以东大寺、兴福寺为首的“南都七大寺”最为著名,朱雀道的极北端矗立着皇居太极殿。平城京与唐都城唯一的不同,是它没有森严的城墙,因为天皇自认为此处是百官晏居辐辏之地,也是不用设防的王道乐土。以平城京为都城的日本皇朝,被称为“奈良时代”,其辉煌了近百年后,雄才大略的桓武天皇为推进改革,加强对大和王国的统治,离开了交通水利皆不便的奈良山地,于公元794年将都城迁至位于本州中心地带的平安京。直到明治天皇迁都江户(东京)为止,平安京(京都)作为皇居都城,一直延续千余年的时光,虽然与“南都”平城京地理位置不同,但建造模式和风格几乎完全一样,都表明了唐文化影响之深。

  就在日本以唐帝国为追求和仰慕的目标时,公元九世纪后,传到日本的却是大唐不断衰落的讯息——可怕的藩镇割据和农民起义,最终让这个光耀千古的帝国在沉疴中一病不起。公元881年,黄巢大军攻陷了帝国都城长安,随后唐王朝勉强支撑了二十三年的国祚,宗庙化为废丘。日本随之也停止继续派出遣唐使的行为,失去唐帝国这个光明灯塔后,其国人顿时有些不知何去何从的意味。而且这个东瀛小皇朝很快就发现,其在全力复制唐帝国成功经验同时,也将痼疾和病毒一并复制到自己躯体之上,大唐的夕照衰亡之路,似乎也暗示着日本“律令时代”在未来的结局。

  平安京复原图
  日期:2010-03-31 08:57:05
  武士雏形在平安时代的登场
  延历十二年(794),桓武天皇为了摆脱奈良时代庞大的寺社势力,便将都城迁至平安京,此后的四百年间,是为日本史上的“平安时代”。平安时代,正是律令制的崩溃期,此外本书的主角“武士“,也正式在此时代登场。
  律令制的经济基础,是建立在“班田制”之上的。律令时代土地为国家公有,称为“公地”,而非贵族的平民称为“公民”。所有适龄公民都要在国家的户籍账簿上登记在册,然后由国家计口授予田地,叫作“口分田”。口分田耕作权归公民终身所有,但产权仍属于国家。公民无论男女,年满六岁都会被班发口分田(男子为十一公亩,女子为男子的三分之二),公民死后口分田即收归国有,户籍和口分田每六年更新一次,所以这样的制度叫做“班田制”。

  在班田上耕作的农民,承担的负担极重,除了固定的“租庸调”外,还要负担徭役和军役,所以说是国家“公民”,但却受到国家严格的人身控制与剥削,也就等同于变相的奴隶了。当时著名诗人山上忆良的《贫穷问答歌》就形象展现了公民的困苦生活,“风交雨,雨夹雪,夜深彻骨寒,舌舔如石盐,口啜糟汤酒……身着短麻衣,暴于寒风中,却有贫穷更甚者,父母皆冻僵,妻子悲号泣”,又如“天地虽广,却无我立足之地;日月虽辉,却照耀不到我的身上”等,都体现了律令制下公民悲惨的处境。自奈良时代末期,大量公民就忍受不了如此的剥削,开始抛弃口分田,逃亡到荒野山林,这样造成朝廷“公地”大量荒芜,班田制已经开始崩溃。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