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名校毕业生的摆摊史——详述我在8个月内将地摊日销售额从8块提高到5千》
第9节作者:
雁塔西湖 客:“#$%^&**^$$”(客户又找了N多种理由砍价)
我:“价格我真没办法让了,再给您送三节电池,野马的,华润万家都有的卖,1块钱一节。”
客:“我不要电池,你再给我便宜些。”
我:“真不能便宜了。”
客:“不要电池,给我算25,三节电池不是3块钱嘛,我家电池多得是。”
我:“那好吧”(然后装上电池试试毛绒玩具是不是完好无损的,试完了准备卸电池)
客:“电池装里面,不要拿出来了”
我:“不是说好25不送电池的嘛”
客:@#¥%……&*&%¥#@(找N种理由要那电池)
我:“行吧。您太厉害了,真会砍价,我没辙了。”
这算是遇到比较爱砍价的客户,很多客户去买地摊货就是寻求讨价还价中的乐趣,他们会为几块钱在价格上耗上很久。好在还是有不少客户是不错的,30、28就买了。另一方面,每天这样讨价还价我也嫌麻烦,所以只要客户自己报出25这个价,我也就同意了,不跟他争那蝇头小利。但我自己绝对不会说25这个价的,因为既然我自己说了“最低28”这句话,若再说“最低25”之类的话,那就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反而给客户感觉我这个人不实在,客户会感觉刚才那句“最低28”是蒙他的,反而降低了成交率。
有的客户报价22、23,只要达不到25的最低成交价,我是绝对不卖的。这时很多客户会离开。有的摊主看见客户走出了五六步,想想23的价格依然有利润,多卖一个就多挣一个,就会说:“来来来,就23,卖给你”。这种事我是坚决不会做的,这种做法让我感觉有点下贱。不仅如此,这种做法会极度影响自己和自己摊在客户眼中的形象,这类客户即使成交了也不会成为老客户。另一方面,这次他没买你的货,过两天还是要到你摊上来买。在立丰桥是晚上8点开始摆摊,经常有客户在我们刚出摊时就跑过来说:“你们怎么现在才来啊,我从下午4点就在这里等了。”而这些人多数是之前因为价格没谈拢,在别的地方又没找到更好的商品,最后还是要回到我们摊上买。(备注:我们摊一直保持商品的竞争优势,要么独家经营,要么质量最好,要么价格最低,这样谈不拢价格的客户才会回来。若没有商品的优势,这些客户就会成为别人的客户了。)
后来朋飞来时,说我们的讨价还价策略和他们卖车时培训的很相似,叫“五三二原则”,也有个报价和最低成交价,客户还价时,先让出报价和成交价之间差价的50%,再让30%,最后让20%。
如果说客户是上帝,那么买东西不还价的客户就是上帝+真主+佛祖。有人把在地摊上买东西不还价的人视为冤大头,但在我这样的摆客眼里,买东西不还价是美德,是对摆客们劳动价值的尊重。我不能让具有美德的人吃亏,所以对于那些在我们摊上买摇头驴、帽子不还价的客户,我们常常在成交后再赠送某个如发光耳勺、水果削皮器、暖宝宝、指甲剪之类的小玩意。这种做法往往会让客户很感动,结果就是这类最优质的不还价的客户多数成为了我们摊的老客户。
另外,如果你的产品竞争优势和销售技巧都远远强于同行,那样你就可以卖东西一口价,不让还价。
前提是你要有把握客户即使还不了价也会买你的东西,很多地摊高手都是这样。我们摊直到做滚圈才开始有了这样的竞争力。新手做到这点有点难,但大家可以试试,如果效果不好,就用设定要价和最低成交价的方式比较稳妥。
地摊销售范例总结:有人说,销售是一门艺术。但细心的读者会从我的销售范例中发现,我的销售过程与其说是艺术,不如说是我在向顾客做数学证明题:
“求证:我的摊上的货很值得买”。
“证明:(1)我摊上的货质量非常好……(2)我摊上的货价格已经很便宜了……(3)我的售后服务很好……(4)你到别的地方买不到更好的还得回来……”
这种类似数学证明题的卖货方法在实践中证明还是很实用的。哈哈,感谢应试教育对我十多年来的培养,让我有着扎实的理科基础,在地摊上终于发挥出来了。
我的这种方法很像“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只是增加了通过客户自己的体验来证明我夸的是对的。
万吉在语言和口才上更有天赋,他在学校里经常担任主持人,卖货时他能抓住客户的心理,把客户逗乐,他的销售过程更有艺术性,也卖得很好。同万吉一样,绝大多数地摊高手都有着很强的销售艺术。不过,朋飞、阿韩、阿潘、晓山,他们几个卖货的时候基本上采取的是我的套路,因为这种方式太好学了。刻鹄不成尚类鹜,画虎不成反类犬。艺术是需要天分的,而我的这种缺乏艺术性的销售方法,卖起货来就像套数学公式一样简单。
日期:2011-08-11 08:24:15
我和万吉是以朋友的身份关系一起搭档摆摊的,这样的身份关系摆好地摊并不容易。一般而言,最容易摆好地摊的搭档是夫妻搭档或者情侣搭档,这样子两人齐心协力,不会产生利益上的分歧,也不会抱怨彼此出力的多少。其次是单人地摊,自己为自己挣钱,好好干就行了。类似我和万吉这种朋友搭档一起摆摊的也有不少,但是把地摊生意做好的却很少,原因在哪儿?
就以我和万吉为例吧。从一开始的时候,我们两人是一起摆摊,挣的钱是均分的。刚开始的时候倒还好,我们俩新鲜劲很强,积极性都很高,加上挣的钱不多,刚好解决我俩温饱。
随着生意越来越好,摊里的闲钱也就越来越多了。于是,我10月份去上海逛了世博会,万吉11月花了4500报了为期一个月的高端英语辅导班。另外,我工作上不时有事导致晚上无法出摊,万吉学校里有时也有事导致无法出摊,经常性我俩只有一个人摆摊,而利润分配方式依然是均分。可以预想,如果这种情况延续下去,我和万吉的组合很可能不欢而散。
于是,我们做出了两个看似简单、其实非常重要的决定。
第一:两人一起出摊的日子,利润两人均分;只有一人出摊的日子,利润归出摊的那个人。
第二:尽可能扩大摊的面积和货物种类数量,把两个人的生产力充分挖掘出来。(当时我们发现,只有一个人出摊的日子,生意也能达到三四百,和两人一起出摊时生意差距不大,只是出摊的那个人要忙些、辛苦些。这说明了两个人的劳动力没有充分挖掘,充分挖掘后,两个人的销售总额至少应该是只有一个人卖货的时候的两倍以上。这是合作中最简单的1+1> 2的道理;若1+1<2,要合作干什么!)
做出这两个决定之后,我俩缺勤的日子都少多了。另外,我们立刻扩了个大摊——帽子摊,然后万吉主卖帽子,我主卖摇头驴,中间还有小五金、发光耳勺之类其他产品,我俩谁闲着谁卖。
这种做法避免了我俩产生吃大锅饭的依赖心理和自以为对摊更重要的傲慢态度。正是这样的做法,让我和万吉的搭档持久下去,并越来越好。其实,那段时期虽然没有遭遇别的摊的竞争,却是我们摊上最困难的时刻,度过了这个坎,一切困难都能在我俩同心协力之下游刃而解。
看看身边,朋友一起创业最后弄得不欢而散的例子太多太多了。即使是亲兄弟,也要明算账。如果没有合理的利益分配方式,最后很多努力都将成为惘然。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