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七大宰相风云录——治国之路上相权与皇权的爱恨情仇》
第20节

作者: 行光唱史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1-08-18 10:29:27

  但刘表这个人很不厚道,自己明明有这个能力,就是不肯让诸葛亮沾一点光,每次诸葛亮提起工作的事,他总说现在政府不景气,不要着急、再等等之类的废话。后来,诸葛亮也看出来了,这是个小心眼儿的主,只能自己好,不乐意帮助别人。
  诸葛亮分析得很对,作为一个全国范围内的知名人士,刘表重视教育、发展生产,工作做得很到位,把荆州治理得有声有色。再加上此人长得也不错,冷不丁地一接触,感觉像是个儒雅之士,但此人有一个很大的毛病,就是目光短浅。
  在刘表眼中,只有名人,没有贤人。诸葛亮现在一穷二白,他觉得这个小子闹不出什么名堂,而这个穷小子居然还吃饱了撑的喜欢瞎咧咧,动不动就当着大伙的面跟刘表谈天下大事、今后的政治走向,很遭人烦。既然这样还聘用他干什么,不如让他在这儿住几天,找个借口打发了算了。
  刘表是一个很容易满足的人,他只要老婆孩子热炕头,每天有吃有喝,一家人其乐融融,偶尔还能贪污点公款,建个别墅,买个新交通工具(轿子)就够了。这样一个安于现状又没爱心的人怎么能立足于乱世呢?迟早得被灭掉,跟着他混恐怕也是自取灭亡,他不要自己说不定还是件好事。诸葛亮想通后便卷卷铺盖,扛着行李,带着弟弟离开了刘表家。
  诸葛亮本想带着弟弟回老家去,但又北方形势还不稳定,兵荒马乱的不便行走。诸葛亮不禁想起了庞德公。庞德公在他叔父死后再三表示对他的关心,希望他能留下来。其他的一些铁杆粉丝,如崔州平、徐元直、孟公威、石广元等,也都希望他不要走。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诸葛亮决定不走了。
  就在叔父死的这一年,十七岁的诸葛亮带着弟弟诸葛均,搬迁到襄阳城西边二十里的隆中山村,在这里盖起了几间草屋,开始了长达十年的隐居生活。
日期:2011-08-18 14:50:01

  4、结庐隆中
  隆中山环水抱,的确是一个美丽幽静的地方。
  这沉静的山村里,搬来一户外乡人,自然引起乡邻们的注意。于是,来访的人络绎不绝。年仅十七岁的诸葛亮,以家长的身份接待了来访的宾客。他总是诚恳地向乡邻们介绍自己的身世和打算,乡邻们也都对这新来户表示深切的关怀。不久,诸葛亮兄弟便和所有的乡邻相处得亲亲热热,很快就实现了自力更生的愿望,终于迈出了艰苦奋斗的第一步。

  诸葛亮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恬静、闲适的田园生活,并不是他理想的尽头,他时刻想着社会上的一切事情,他有山鹰那样的凌云大志。他要蓄积更大的力量,准备迈出更大的第二步。
  诸葛亮平时除参加田间的耕作外,多半是在草堂内掩门攻读。为了争分夺秒学习,诸葛亮简直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清晨,万物刚刚苏醒,他已爬上了茅庐西侧的大岩石上,在放声朗读了,算是隆中第一个早起的人。深夜,万籁俱寂,他还在油灯下低吟,也是隆中睡得最晚的人。
  就这样,春去冬来,他从没有间断过。案头上堆集的书本越来越多了,笔底下写出的文章也越来越厚了,而诸葛亮的脸庞却越来越瘦了。
  在十分疲倦的时候,诸葛亮会弹奏起流传在老家的一首《梁父吟》古曲,来排解一下疲劳。诸葛亮之所以喜欢这支曲子,不仅仅是寄托了他对故乡的怀念之情,而且由于这首古曲的内容讲的是春秋时齐晏子“二桃杀三士”的故事,因而就更能激起他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为保大齐国富民强,丞相晏子只好痛下杀手,除去国家的隐患——三位勇士,这种做法孰对孰错?孔明啊孔明,他年有朝一日,你位极人臣,会不会也能顾全大局、铲除豪强呢?唉,天道如此,又岂是人道所能左右的呢?
日期:2011-08-19 15:00:56

  有时,诸葛亮也应学友相邀外出游历,或自个儿出去寻访师友。当然最常去的是庞公家里,一方面是去看望他的二姐,更主要的是去向庞公讨教。而居住在鱼梁洲之南的水镜先生处,也是他喜爱去的地方。诸葛亮和司马徽在一起交谈,感觉到别有一番雅致的情趣。庞公的渊博精深,固然使他钦佩之至,而司马徽的清奇之论,又格外使他明目爽心。
  过了不久,庞德公深感诸葛亮学识不凡,把他看成是隐藏在隆中山林中的一条龙,这条龙一旦飞腾,必将响震寰宇,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业绩。因此,庞德公美称诸葛亮为“卧龙”,而把他的侄儿、被司马徽称为“南州士之冠冕”的庞统也称为“凤雏”,与诸葛亮齐名。由于庞德公、司马徽等人的器重,诸葛亮的名气在荆州地区一天天大起来。
日期:2011-8-19 17:09:00

   5、恩师提亲
  有句老话说得好,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在诸葛同学倘徉于知识的海洋里忘记时间时,时间也把他给遗忘了。眼看着周围同龄的人娶媳妇的娶媳妇,抱孩子的抱孩子,诸葛亮虽然没有眼红,但他的两个姐姐急坏了。不管是大姐或是二姐,每次来隆中总要向他提起这件终身大事,说二十多岁的老爷们了,怎么能没有个媳妇当家主事呢?
  这件事说得多了,也使诸葛亮有所触动。但他想到婚姻乃人生大事,处理得不好,会直接影响到自己在学业上的长进。因此,他在配偶的选择上,有他自己的独到见解,不轻易作出决定。
  随着亲事一天天地拖下去,周围的人都在观望、都在等待,这样一个年轻英俊、风度翩翩而又才学不凡的青年,最终将择选择怎样的一个女子做为自己的伴侣。
  由于亲友们的关心,诸葛亮择亲的事,象他的名气一样在远近流传着,引起了沔南黄承彦老先生的注意。原来,黄承彦没有儿子,只有一个女儿黄月英,小名阿丑,今年十八岁,已到了婚嫁年龄,可婚事到现在八字没一撇,怎能不叫当父亲的心中忧虑焦躁呢?
  黄承彦是天下闻名的大学问家、战略家,他熟读兵书,深通兵法,只因朝政腐败,才辞官在家。他和荆襄名士庞德公、司马徽都是朋友,庞德公自知在行军布阵等方面不如黄承彦,就把诸葛亮介绍给黄承彦,请黄承彦多加指点。
  经过多次交往,黄承彦见诸葛亮才华出众,聪明过人,好学不倦,从心里喜欢他,早有意招他为婿。但自家女儿的长相过于抱歉,而诸葛亮一表人才,他可能看得上我的小女吗?虽然小女智商很高,但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诸葛亮能有识别真金的慧眼吗?黄公为这件事徘徊考虑了许久,仍然没有主意。

  最后,黄公一拍大腿,道:“罢了,罢了,为了女儿能得到一个如意郎君,老夫豁出去这张老脸了!”
  主意既已打定,过了几天,黄公便径直去了诸葛亮的草堂。
  宾主落座,寒喧了几句之后,黄公便微微一笑,说:“孔明,听说你还没有娶亲,我有个女儿叫黄月英,相貌一般,但有点才能,如果你愿意,我就把她许配给你吧。”
  骤然听到恩师这番话,诸葛亮霎时脸红起来,说话变得支支吾吾

  “这……”。
  黄公坦然一笑,说:“孔明如果为难,老夫绝不勉强,一切全由你自己定夺,但无论如何,明天请务必到寒舍一叙,老夫恭候。”
  言毕,黄承彦起身,整理了一下衣冠,告辞而去。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