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史读袁》
第46节

作者: 王者不臣
收藏本书TXT下载
  从这条记录中最后一句“仍管宁前道”来看,当时袁县令是宁前道,升一级之后依然管辖宁前道。在柳河惨败之后,在袁大人宁前道这个职位上有升迁,确实很蹊跷,怎么个蹊跷法呢?让我们了解一下当时明朝的体制就明白了。
  明朝实行的是文臣领军体制,在外领兵的文官分为三级,分别是“督、抚、道”。“督”是总督一级,经略跟总督是平级,“抚”就是巡抚,“道”是指各个防区的兵备道员,比如“宁前”地区就是“宁前道”。
  当时辽东镇也就只有两个主要的防区,分为关内和关外,关外就是“宁前道”(宁远、前屯),而关内道员的分量自然不可能与袁大人相提并论,因此袁大人在辽东的地位应该仅次于孙、喻、马三人之后,算得上是四号人物了。柳河一战捅了篓子,前面三号都歇菜了,为什么您袁大人作为第四号人物要获得升迁呢?所以,我们据此可以肯定,袁大人当时至少不是东林党,否则肯定和孙、马、喻三人一样下课。

  若袁大人是刚正不阿、一身正气,不和阉党同流合污,或是孙老师死党,或为东林党人的楷模,那魏公公怎么不借机把他一并撤换下去,反而却还要让他得以升迁呢?除非他也是阉党!
  ---------------------------
  【《明熹宗实录》卷六十五[吉林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编《明实录东北史料辑(二)》熹宗 59/13】
  【《明熹宗实录》卷六十六[吉林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编《明实录东北史料辑(二)》熹宗 61/1】
  【《明熹宗实录》卷六十六[吉林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编《明实录东北史料辑(二)》熹宗 61/35】
  日期:2012-05-31 19:38:18
  连载71:自称与魏公公声气相应

  “袁崇焕的浩然正气和爱国精神,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灵髓。”
  “袁崇焕的仁与智,令人赞颂;勇与廉,令人敬佩。这种爱国精神,同他的浩然正气密切相连。”
  以上是阎崇年老先生书中的两段激情演绎,其中饱含了他老人家对袁英雄的敬仰之情,而最能让人动容当属阎老先生后来的另外几句感言:
  “袁崇焕留给后人熠熠永辉的思想、薪火永传的精髓,是‘正气’,就是‘浩然正气’……通俗地说,“浩然正气”就是正大刚直、合乎道义、充满天地、超越时空之气。”
  在阎会长笔下,袁崇焕不仅拥有浩然正气、正大刚直,且能充满天地、超越时空,确实令人感慨,发人深思,试想这位袁英雄应该是多么正直、刚毅且充满正义、正气的一个人啊……

  若果真如此,那么当袁英雄这样一位能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以及“中华民族精神灵髓”之人,一旦碰上魏忠贤这样的大奸大恶,又应该是怎样一番碰撞呢?
  当“民族的灵髓”遭遇一代奸臣!
  当“浩然正气”撞上奸佞小人!
  当“正大刚直”碰到大奸大恶!
  结局似乎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或是杀了袁某某自有后来人;又或有如杨继盛《临行诗》中所云的:“浩气还太虚,丹心照万古。”那样的意境……总之,什么样悲壮、凄美的场面都有可能出现,不过真实的历史场景却让人大跌眼镜。

  所谓的“民族灵髓”在面对一代奸臣之际,面颊上不是威严肃穆的表情,而是一副谄媚的嘴脸,在袁英雄的奏疏中,其字里行间赫然洋溢着他对九千岁的阿谀奉承!
  袁英雄说魏公公的所作所为,都是在全心全意地为大明江山社稷服务(厂臣魏忠贤功在社稷),并且还受到全国上下的一致认同,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海内之共见共闻),而九千岁的这些业绩也是深入人心的,简直都不用他袁英雄多嘴(业已铭刻金石,无容职赘)……
  作为“浩然正气”的袁大人,在撞上魏忠贤这般奸佞小人之时,两人并没有剑拔弩张且不同戴天,真实的场景是袁英雄在极力称赞魏公公,说九千岁这样的太监,真是好到了古往今来没有一人能比得上的地步(浞古内臣谁有出其右者)。
  而这封奏章里袁大人除了对魏公公阿谀奉承之外,还提到一个十分令人玩味的细节,那就是九千岁居然自己掏腰包,为袁巡抚置办军需(俱以家资置办)。
  在袁大人这份奏疏里,一面是袁英雄谄媚地奉承九千岁,一面是魏公公以家用来贴补袁英雄,这样的情形不得不让人怀疑,他们二人到底是什么关系?

  就在笔者满腹疑惑之际,袁英雄再一次震撼出击,一语破的地道出了他和九千岁之间的那层关系——“声气相应”!
  一说到“声气相应”便不禁让人联想到一系列意思相近的组合,比如“千秋声气梦相通”,又如“声气相投玉应金”,再有“同声相应,同气相设”等等。总之,都是差不多的意思,就是在说二人关系密切、配合默契,或为知音,或为知己,气味相投,志同道合。
  眼见有“民族灵髓”之称,又具“浩然正气”,且被誉为“正大刚直”之人,居然和一位绝代奸佞眉来眼去、拈花一笑,着实让人感觉十分的别捏,也确实非常的震撼。
  在惊异之余,若让我们将袁英雄的一系列事迹,用时间线这么一串,那许多事情其实就比较明了了:
  1、天启五年八月,柳河之败,孙承宗下台。

  2、天启五年十二月,马世龙“戴罪杜门”,同月袁参政却得以“钻刺而乔迁”升为按察使。
  3、天启六年正月爆发宁远大战,战后袁大人犯了大错,却能掩败为功而升为巡抚。
  4、天启六年九月,袁巡抚风闻努尔哈赤死讯,之后便发生了“遣使吊孝”,并且后被证实确是魏忠贤支使的。
  5、天启六年十月,袁大人上奏中称“厂臣魏忠贤功在社稷”、“ 浞古内臣谁有出其右者”,并感谢魏大总管自掏腰包的为他置办军需。
  6、天启六年十二月,袁巡抚上疏中称他和魏公公是“声气相应”。
  7、天启七年四月,袁英雄伙同莫逆之交——资深阉党阎鸣泰,一起申请为九千岁修生祠。
  这一系列事件所反映出的问题很明显,那就是袁英雄和魏公公的关系,在不断的加深、加固,最终达到了“声气相应”、“请修生祠”的地步,这一切足以说明袁大人是不是阉党分子了。

  日期:2012-05-31 19:40:06
  连载72:自称与魏公公声气相应
  在明晰了袁大人和九千岁的关系是经历了以上7个事件的递进过程之后,我们再来回眸一个“事件8”(于事件7次月发生的),或许会给人以十分唐突的感觉:
  8、天启七年,五、六月间宁锦大战爆发,战后魏忠贤支使党羽“诬陷”袁英雄(有没有搞错)。
  若“事件8”真的是跟《明史》中所描写的一样,那魏总管也太不厚道了。人家袁英雄巴结、谄媚了您老那么久,还给修了生祠(据说干爹都认了),可为什么您老人家却要在“宁锦大捷”以后(注意,未称大败,而称“大捷”),唆使手下去“诬陷”袁大巡抚呢?
  难道阉党在明朝打了胜仗之后,就非要跟自己人过不去吗?怎么阉党总干这种事情?当然,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明史》此段描述是在胡说八道,而这种胡诌的背后,又必然隐藏了一些不可告人的目的,这便是极力要隐藏袁大人和九千岁之间的关系。
  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明史》在叙述的时候,将一个细节略微篡改了一下,以便对读者形成了误导,这个细节便是袁英雄向九千岁“进谄言、修生祠”的时间,本来是发生在“宁锦大战”以前,可《明史》偷偷地挪到了“宁锦大战”之后: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