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史读袁》
第16节

作者: 王者不臣
收藏本书TXT下载
  在当年明月的叙述中,孙阁老跟袁县令是一见如故,并且还彻夜长谈,孙大人对袁县令的才华、勇气、资质等等都是推崇备至的,另外还一眼就看出袁大人是个必将“震撼天下”的人物:

  当年明月:“很快,他就见到了那个打上级小报告的人,他与此人彻夜长谈,一见如故,感佩于这个人的才华、勇气和资质。这是无可争议的民族英雄孙承宗,与有争议的民族英雄袁崇焕的第一次见面。孙承宗非常欣赏袁崇焕。他坚信,这是一个必将震撼天下的人物,虽然当时的袁先生,只不过是个正五品兵备佥事。”
  笔者认为,以孙大人的孤傲,想必是不会找一个好事、逞能的愤青去彻夜长谈的。再说,对于一个需要被多次驳斥意见来历练的愣头青,孙老师是不太可能欣赏他才能的。而孙老师一眼就能看出袁同学将来能震撼天下的说法,真不知道是凭什么,骨相?面相?还是手相?
  接下来当年明月依据《明史》的叙述,针对王在晋和袁县令又进行了一番描写。其中,明月大能认为,王经略对袁县令是信任有加,但袁县令依然要打小报告,因为八里铺重城确实守不住山海关,而孙阁老耐心地听取袁县令意见后,便同意了宁远之修的提议。
  不过,史实显然并非如此,因为王经略并没有对袁崇焕信任有加,他对袁大人的评价是“深虑其轻进也”,这说明王经略对袁县令严重的左倾冒险主义是甚为担心的,因此他不可能对袁县令“信任有加”。另外,八里铺重城若能修筑,那山海关必然成为雄关天险,怎么会守不住呢?(详见,第一卷第三章《谎言背后有玄机》)而孙大人的奏章也写得很明白,他压根儿就没有同意在当时去宁远设防。

  读完这些与史实相去甚远的叙述之后,仅此提醒一下以当年明月为代表的“心灵读史”一派,在将历史问题揽入胸怀、酝酿情绪、奋笔疾书之前,最好还是先弄清楚的好,否则这“心灵读史”中的“心灵”就得直接改成“唯心”了。
  金大侠对于这段历史的叙述非常简约,他说:
  “那时袁崇焕仍极力主张筑城宁远。朝廷中的大臣都反对,认为宁远太远,守不住。大学士孙承宗是个有见识之人,亲自出关巡视,了解具体情况,接受了袁崇焕的看法。”
  这里金大侠提到了“见识”二字,可是当时的孙老师还是一介书生,从来没有打过仗,再有见识,也不过是书本上的,而他当时所面对的一干人,以王经略为首,多是常在军旅的外派军职,哪一个的军旅见闻、战地见识比不了他孙老师?
  总不能说谁的官帽越大,就能代表谁的见识更广吧?因此笔者不得不呼吁一下金大侠,您老写的即便是小说,那也需要有逻辑才行啊。

  此外,孙老师最后是把袁县令的据守宁远之议,当成了愤青言论,所以他又怎么会接受袁大人的意见呢?看来,金大侠确实未了解具体情况,就照搬了《明史》的内容。
  而在阎会长的叙述中,他老人家除了跟明月大能和金大侠相似的观点之外,还继承了《明史》中相当出彩的一段虚构,那就是孙老师给王同学恶补了七天七夜的功课,希望他能放弃八里铺重城之议。
  这段虚构的情节出现在《明史》中孙老师获得掐架“胜利”之后。《明史》上说孙老师“大获全胜”过后,还不忘“挽救”王同学,所以苦劝了王经略七天七夜,希望他不要搞八里铺重城了,不过王经略就是油盐不进。
  《明史》虚构这段情节大概是想说明孙老师苦口婆心,而王经略冥顽不化,具体到史文里就是所谓“推心告语凡七昼夜,终不应”。
  不过,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在那场载入史册的掐架里,其实是孙老师钻了地缝,当时就哑口无言了,所以他应该没有那么厚的脸皮,再继续纠缠王同学七天七夜。由此可见,阎会长引用的这个“典故”也是有问题的。
  --------------------------
  【金庸著《碧血剑(下)袁崇焕评传》 广州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684页】

  日期:2012-04-19 18:17:31
  连载24:孙老师想修一道边墙
  通过前文的分析我们得以知晓,孙老师在初到山海关巡阅之时,并没有决定要修筑宁远,而是驳了袁同学修宁远的提议,所以三位大能依据《明史》撰写的东西与史实的差别很大。
  那为什么《明史》要在“宁远之议”这个问题上做手脚呢?其实,也不过就是为了要恶俗一把。因为后来的“宁远大战”被定性为“大捷”(其实不然),所以当初决定修筑宁远那就一定是个英明决策(那可未必),而孙老师、袁县令二位又是“光辉形象”,那当然就要和“英明决策”联系起来了,于是修史的文人们便安排了如此的剧情,故而流传到后世才是这样一段虚构且恶俗的情节。

  不过,这一切并不符合史实,因为孙老师当时没有选择这个所谓的“英明决策”。孙阁老当时的想法并不是要在宁远修一座要塞,再派人去据守,而是想把王经略的“八里铺重城”整体搬迁到宁远去。
  “重城之争”发生于天启二年,而到了崇祯元年,孙、王二人又掐了一次,这次掐架所留存下的文献才把这件事情说了个透彻明白。当时,孙老师已经因为柳河之败而下台了,可某日,他却突然发言,且故意扯上王同学。
  孙老师不仅说王同学的“重城之议”遭了众人反对(其实众人都支持),而且还说自己在守辽时大有成就,修了城堡四十七座,造办了军械、战车、兵船、牛马牲畜、官衙民舍无数,良田5000顷,一年屯种能挣15万两银子,另外还有3万多的利钱,能省下18万的军饷(好大的数啊)。
  孙老师这样说,实质上是只提这么些年他花钱买来的东西,却绝口不提买东西花了多少钱(每年五六百万),而朝廷被他逼得都快破产的事情,更是一个字都不说。
  王同学一听就火了,于是马上发帖子痛斥孙老师,把孙老师的斑斑劣迹都列出来数落了个痛快,其中什么都有,比如变乱成法、兵无不虚、饷无不耗等等,大意是为了你孙大人搞的那些政绩工程,朝廷都快揭不开锅了,可谓竭海内之力啊,但最后却换来了个柳河惨败,你也不脸红?再说,柳河一役中,你的部队也太诡异了,号称十二万人的部队,败退回来一点,好家伙,只剩下五万八,请问那六万二千人哪里去了?是吃空饷了,还是都阵亡了?(这个问够得绝,怎么选都是死)

  接下来王同学又复述了当年八里铺重城之争的细节,说他当初要收欢喜岭等处险要于内,所以才动议筑八里铺,众人都说不错,就你孙枢辅来了才嫌在八里铺筑边墙太近,说什么要把这边墙推进200里,到宁远、窟窿山去筑边墙,说得是好听啊,但可惜的是你老人家守辽足足有四年,却至今都还没有一砖一石之修筑,最终导致这两个方案都报废了(两议俱罢),说到这事儿你还来劲了?真是奇了怪了……王同学一番斥责,洋洋洒洒、有根有据的,大有你孙老师也有脸皮来掐架的气势。

  崇祯一看,便犯了愁,一来是水有点深,因为此事在辽东牵涉面也比较广;二来这掐过去、掐过来的,都涉及到了袁县令,有些不好办。
  简单来说,由于袁县令正好就是那个告黑状的,因此也当然地成了这场后来载入史册之掐架的始作俑者,而此刻掐架的双方又卷土重来,且架势拉得这么大,作为始作俑者肯定是不能置身事外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