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史读袁》
第8节

作者: 王者不臣
收藏本书TXT下载
  孙大爷在奏章里曾对他老人家所修的“台”有过比较详细的如实描述。按照孙大人说法,自八里铺到宁远与锦州分界处,距离为270多里,共设有“台” 192座,这可真是不少啊。然而这还不是全部,因为孙大人四年守辽期间,号称拓地400里,比270里还多出130里(至少要包括锦州),那肯定又得新增许多“台”了。由此可见,孙大人四年的“政绩工程”确实堪称浩繁、宏大,而只靠他老孙头自己4年里扛着锄头的屯种所得,那是怎么也够不了的。

  总结来看,孙老师在辽东的种种作为,就好比是修了一大堆豪华的厂房,再请上一大票保安来保卫,但厂房里却在糊纸盒,每年的销售收入还不够缴电费的,而保安的工资就更别提了,所以每年都还得往里面不断的追加投资,以维持这种入不敷出的状态(俗称烧钱)。
  由此可见,我们的这位孙大学士,确实是标准的八股文应试教育的产品,文章锦绣、宏大(篇幅确实很长),但算数却不怎么好,经济管理方面就更是一塌糊涂了,纯属不当家不知柴米贵的典型,摊上他去当辽东的CEO也算天启倒霉
  --------------------------
  【明朝实行“文臣领兵”制度,按照惯例同一镇中,总兵必须得听巡抚的,可据说马世龙长得很帅,深受孙老师喜爱,因此就额外给了特权。】
  【《崇祯长编》卷十三 “臣来关外,止有八里铺一堡,中前所一城,以安哨马。臣与各將吏拮据四年,有四十七城堡”】
  【《崇祯长编》卷十三“其官兵屯田五千余顷,官屯銀一十五万有奇,盐钱利银三万四千有奇,採青省饷部銀十八万。”】

  日期:2012-04-18 20:58:59
  连载11:复合型废柴不好当
  在《明史》的记载中,王在晋跟孙承宗、袁崇焕师徒二人分别有过对手戏,尤其是孙、袁二人初到辽东的时候,王同学的戏份可谓很足,所以在《明史》里王同学虽然只是孙、袁二位“光辉象形”的配角,但也称得上是主要配角了。
  不过,由于孙、袁师徒在《明史》中乃“光辉形象”,所以作为配角的王同学也就自然成了片绿叶,因此后世对于王同学的评断也多是负面的。
  其实,所谓“评断多是负面的”是个比较学究的说法,很不通透,直白一点地说,后世评断王同学就是个废柴。以三位大能为例,他们对王同学的评价中就非常典型的体现了“废柴”这一特色:
  金庸:“王在晋是万历二十年进士、江苏太仓人的文弱书生(苏州的白面书生),根本不懂军事,目光短浅,胆子又小……”
  阎崇年:“王在晋既无远略、又无胆识,既无兵略,又无智慧。”

  当年明月:“王在晋,字明初,江苏太仓人。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这位仁兄从没打过仗,之所以让他去,是因为他不能不去。”
  当年明月:“史书上对于这位仁兄的评价大都比较一致:什么废物、愚蠢、不一而足。”
  一个白面书生,从来没有打过仗,根本不懂军事,既无兵略,又无谋略,目光短浅不说,胆子还小,外加诸如此类、不一而足的种种,可以说王同学名声实在是够呛。
  面对斑斑劣迹、款款斥责,在三人成虎、众口铄金之下,看来王同学真是想不废柴都不行了,可这就是真实的王在晋吗?
  为了探求真相,带着这些后世大能们对王同学的负面评断,笔者拜读了《明史》的相关部分,并试图找到史文中更为具体的说法,但却意外地发现,其实《明史》对王大人的专述并没有说他如何废柴,其中的记载只是把王同学的履历非常工整地罗列了一遍了事。

  这个履历中罗列的都是王同学能拿得出手的头衔:
  中书舍人
  江西布政使
  巡抚山东右副都御史
  兵部左侍郎,天启二年署部事
  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经略辽东、蓟镇、天津、登莱
  南京兵部尚书

  南京吏部尚书
  刑部尚书
  迁兵部(为尚书)
  在王同学的这些官衔里面,涉及军务的占去了一大半,其他的有吏部、刑部,均为尚书,虽说南京吏部尚书有内退之嫌,但崇祯初年的那个刑部尚书却十分的不同凡响。
  王同学是崇祯元年三月上任“刑部尚书”的,在他任上有个很棘手的问题,那便是收拾魏忠贤的党羽。当时老魏虽已自裁,但其党羽还多居高位,所以这明显不是个闲差,也绝对不是一个可以让废柴来担当的位置。

  再有就是王同学的那个“署部事”的履历也值得一提,这是个很特殊的职位,它的全称是“总理户、兵、工三部侍郎”,相当于一人同时兼任了财政部、国防部、总装备部三个部的第一副部长,估计跟现在的国防科工委管的事儿都差不多了。
  若稍微仔细掐算一下王同学多个正、副部长的履历——总理过户、兵、工三部;兵部侍郎、尚书;吏部尚书;刑部尚书,会陡然发现在明朝的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中,王大人担当过正、副部长的,足有五个之多!唯有孙老师干过的礼部除外(最不干实事的衙门)。因此,以王同学这样的履历来看,他若是真个废柴,那起码也得算是个复合型废柴(可能性不大)。

  另外,王同学的履历跨度非常大,纵横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朝!级别也挺高的,多是副部级以上的高干,光是尚书的“头衔”就能数出五个之多,可谓“三朝重臣、四朝元老”,要真是个废柴,能连续四朝身居高位、要职,那也太玄乎了。
  ---------------------------
  【金庸著《碧血剑(下)袁崇焕评传》 广州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648页】
  【阎崇年著《袁崇焕传》中华书局 2005年10月北京第1版 43页】
  【当年明月著《明朝那些事儿(六)》中国海关出版社 2008年11月第1版 195页】

  【当年明月著《明朝那些事儿(六)》中国海关出版社 2008年11月第1版 195页】
  【《明史》卷二五七《王在晋传》明史载:“在晋,字明初,太仓人。万历二十年进士。授中书舍人。自部曹历监司,由江西布政使擢巡抚山东右副都御史,进督河道。泰昌时,迁添设兵部左侍郎。天启二年署部事。三月,迁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经略辽东、蓟镇、天津、登莱,代熊廷弼。八月,改南京兵部尚书,寻请告归。五年,起南京吏部尚书,寻就改兵部。崇祯元年,召为刑部尚书,未几,迁兵部。坐张庆臻改敕书事,削籍归,卒。”】

  【《崇祯长编》卷七崇祯元年三月“南吏部尚书王在晋仍以太子太傅为刑部尚书”】
  日期:2012-04-18 21:01:29
  连载12:文韬武略大比拼
  传统观点总是认为王在晋很废柴,当然这主要跟那次留名青史的掐架有关系,不过奇怪的是从王大人的履历上看,他老人家在军事方面的积累非常厚重,和那个在掐架中被问得哑口无言的形象实在相去甚远。
  我们从明朝的“文臣领兵”体制入手,便可以清晰的看出这一点。在明朝,涉及军务的文臣,京城里有兵部尚书、侍郎等要职,外派的人员则多是“督、抚、兵备”三个级别。其中,总督相当于战区司令,可以同时指挥数个大的军区作战;而巡抚则相当于一个大军区的司令,能指挥辖区内的几个军分区;“兵备”相当于军分区司令。

  反观王同学的军旅生涯,完全就是个全垒打——在京的兵部尚书、兵部侍郎他全都干过,外派的“督、抚、兵备”他也全都干过!此外,时间跨度也很长,居然横跨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朝!
  王大人从出道开始就很传奇,居然是打倭寇的,以下是他老人家一份奏章中的自述:
  “王在晋题……书生未闻军旅,然职始为佥事兼摄沿海四道,与倭寇战于海,获功升级受钦赉,历游楚、浙无非兵事。”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