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的肖克利博士,1947年发明出引发了电子革命的晶体管,被公认为“20世纪最重要的发明”之一;
1950年,他研制的结型晶体管问世;
1955年,用硅晶片生产的晶体管收音机问世;
1956年,肖克利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
肖克利先生不甘心一辈子守在实验室里,1955年,他就选择了回老家克拉克谷创业,这标志着“硅谷”引来了电子产业的新时代。当时,8个美国电子研究领域的精英人物心甘情愿追随他。
然而,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却是一个蹩脚透顶的老板,他的智商与他的情商恰好处在完全相反的两极上。他的心目中只有自己的意志,完全容不下他人的感受、他人的需求。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兼最糟糕的老板,对任何人都不信任,对任何人都蔑视,对任何人的任何建议都不予以考虑。他坚定地认为每10个人中就有1人是精神病,所以,他要求自己所有的雇员都去接受心理测试。后来,他甚至发表荒唐的论文,宣称黑人的智商要比白种人低20%,愤怒的黑人学生在校园里烧掉了肖克利的模拟像——还没有第二位诺贝尔奖金得主有过如此遭遇。仅仅两年时间,追随他的8个精英人物同时向他提出辞职(这“叛逆八人帮”仅仅几年后就创造了集成电路,改变了这个世界)——并不仅仅由于他们的建议没有被肖克利采纳,更由于他们再也无法容忍肖克利的为人。1963年,肖克利正式离开自己创办的公司,成为斯坦福大学一个名就功不成的教授,直到1989年去世,终生只有对昔日的回忆。
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在几乎所有需要相互配合才能完成的工作中都成为麻烦制造者和工作绩效低下的根源。
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永远无法架构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公司组织。人类社会为什么要有公司这样的组织?如果没有公司制,那么,人类的经济活动就只能停留在个体的水平上,这种水平的经济活动缺乏组织的力量,只有公司制才能够快速地配置各种资源,以满足人类各种活动的需要,达到一个群体希望达到的目标。
(2)商业人格:对他人有价值,且与他人处得来
与此相反的是商业人格,具有商业人格的不必就是个商人,但他们象所有真正的商人那样,对他人的感受、他人的需求特别敏感,而不太以自我为中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不太所自己当回事。
哈佛商学院教授弗里茨•罗特利斯伯格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进行了一项有关工作场合中人类动机方面的大规模研究,认为“人际关系技能”是人的基本技能之一。他将人际关系技能定义为“特指人们在相互交往中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想,领会他人的感受和思想,并据此做出反应,从而促进大家共同完成任务的能力。”他还强调,一个人是否有能力将自己融入到所处的环境中,是一个人是否具有“生存能力”的表现。罗特利斯伯格“人际关系技能”的思想,与彼得•萨洛维和杰克•梅耶提出的“情商”理论非常切合。情商这个概念因为戈尔曼的畅销书《情感智商——为什么它比智商更重要》而引起全世界的重视,而人际敏感性则是情商这一概念的核心内容。所谓人际敏感性,就是能够敏锐地感受到他人的情绪,善于认识并乐于满足他人的需求。
一般而言,作家、艺术家、军人、技术员、科学家、财会人员这类人的人际敏感性稍差一些,这并不必然地给工作绩效带来负面影响,相反,有时候,从事这类职业的人,人际敏感性不太强反而有利于职业成就的达成。人际敏感性以及影响力,却是政治家、管理者、商人、教师等等最重要的职业素质。
善于认识并乐于满足他人的需求,显然是一种典型的商业人格。
在职场人际关系中,人际敏感性是可以培养的,培养人际敏感性其实就是培养同理心。有同理心的人,有能力在面对需要沟通的事情时,把自己当成是别人,在沟通时把自己当成对象,站在对方角度的看待问题.有了这样的换位思考,一个人就很容易理解和接纳了对方,从而满足他人的需求,创造和谐的工作氛围,减少各种可能的摩擦和冲突。就算因此而改变原本的做法甚或打消初衷, 也并不意味着丧失原则或没有立场,而是体现出一种互谅和尊重。
毫无疑问,敏感于他人的感受和需求,还是商业人员最重要的认知特征。现代商业社会早已进入顾客需求为导向的时代,是否善于把握和满足客户需求,成为商业成败最具决定性的关键因素。早在1954年德鲁克在他的《管理实践》一书中就指出,企业的目的是创造客户,为客户提供产品或服务,而不是利润的最大化。德鲁克这样说的理由当然是:为客户提供产品与服务,是满足他人的需求;而利润最大化是商家自己的事,是自己的需求——而一个只懂得自己有需求的商家,是不可能使自己的需求真正得到满足的。
柯林斯在谈到德鲁克与其他管理大师的不同之处时,就曾说过:
别人都在问“我如何成功?”而德鲁克却在问“我如何贡献?”
别人都在追问“我怎么做才能使自己有价值?”而德鲁克在问:“我怎么做才能对别人有价值?”
如果你确实对别人有价值,你有得着那么多的焦虑,用得着那么多的抱怨,用得着使那么的心计么?
商业人格不是交易人格,商业人格说穿了,就是你必须对别人有价值,且与别人处得来。
日期:2009-03-21 10:02:33
5,“天才人格”案例分析:祢衡之死
中国也有个因为毫无必要地伤害太多人的脸面,最终死得很冤枉的大名士,此君便是三国时期大名鼎鼎的祢衡先生。
曹操想找个能够招安刘表的人才,大才子孔融推荐了另一个大名士祢衡,不料,曹操先生接见他的时候,对这个名士冷若冰霜地礼毕,竟没请他上坐,想试试此君的心胸气量,这立即就让祢先生仰天长叹“天地虽阔,何无一人也!”紧接着便把曹操手下文臣武将全贬为衣架、饭囊、酒桶、肉袋,令众人皆欲杀之。面对曹操的不友好,祢衡选择了裸体而立,浑身尽露,并斥曹操眼口耳身腹心皆浊,演出了一段“击鼓骂曹”的经典场面。
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看,曹操借机“羞辱”他,令其为宴宾客击鼓,这两招,可以算得上是相当高明的“压力面试”。压力面试是个舶来的招聘方法,这法子就是有意制造紧张,主考官通过提出生硬的、不礼貌的问题,故意制造一种很不友好的面试环境,使应聘者感到不舒服,甚至很难堪,其目的是确定求职者对压力的承受能力,在压力前的应变能力和人际关系能力。招安刘表这事不可谓不大,派出的使者要是没有相当的心理承受能力,非但办不成事,连性命都难保。
说到这里,顺便说说“压力面试”。我不时地在网络上见到一些年轻朋友,对某些名气很大的公司,在面试他的时候显得很“无礼”,对其咄咄逼人而表示极大的愤慨,然后大骂“什么破公司啊”、“什么玩艺儿啊”等等。其实,如果他应聘的是诸如项目经理、公共关系管理人员以及销售人员,这家公司采用了以冷淡、无礼、施加某些心理压力为主要手段的面试方式,也并非不可能。我们不妨静下以来琢磨一下,而不必一味地愤怒声讨。
我们还是回来说祢衡。
鼓声未落,曹操就已经看出祢先生成不了什么大事,只因为“雀鼠之辈何足污刀”,仍旧把他派往刘表那里劝说招安,为的是借刘表之手杀他。果然不出操之所料,这位仁兄到了荆州,对刘表虽颂德,实讥讽,刘表居然也不屑于亲手杀他,把他交给了黄祖,最终因其大伤黄祖脸面而为黄祖所斩。
曹操得悉自己早已预料中的事,一笑置之:“腐儒舌剑,反自杀矣!”
有意思的是,聪明若曹操,怯弱如刘表,都同样一见到这个祢衡,就不但看出他的优点缺点,看出这人脑瓜壳有点贵恙,就连他将死于非命都料到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