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方程中国解――从三国与水浒中的文化密码说起》
第56节

作者: 陈士陈观水
收藏本书TXT下载
  如果能充分掌握与应用好以上这一点,许多时候不多的管理资源投入就能取得理想的效果,这里的管理小技巧是给予管理对象一点例外,一点点就够了,比如让管理对象在工作时间离开工作岗位去处理一点私事,不要担心他会为此耽误工作,实际上中国人在处理完私事后,往往会自觉自愿地用非工作时间把拉下的工作补上,而且常常会做得更好。

  我们前面论说过圈子,其实圈内人得到的往往也不过就是一些差别对待,一点点的例外而已,但这也就是圈子常常牢不可破的原因所在。一名好的中国人管理者,许多时候需要的往往只是以身作则,带好身边的一圈人,而遵循差序格局,这一圈人自然而然会影响到下一圈人,以此类推,就可以取得“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大家不知道有没有听过曾国藩这个名字,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人才。当太平天国起事,屡次大败前来围剿的官军,使朝廷无可奈何的时候,曾国藩挺身而出,身为湖南人的他招募家乡子弟,组成了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湘军”,在朝廷的正规军屡战屡败的时候,几近民兵组织的“湘军 ”却连战连捷,最终攻克太平天国的国都天京。民兵的战斗力远远超过正规军,原因当然很多,但最重要的却在于组织形式。“湘军”是严格按照差序格局组建的,曾国藩招募自己的亲朋好友作为“湘军”的高级指挥官,再由这些人去招募各自的亲朋好友作为自己下属的“湘军”中级指挥官,而中级指挥官又招募各自的亲朋好友作为自己下属的“湘军”下级指挥官,下级指挥官也照样招募各自的亲朋好友作为自己下属的“湘军”士兵。如此,一个战斗团队中人和人之间不是亲朋,就是好友,打起仗来自然同心协力,生死与共,所以特别能战斗,是谓“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曾国藩是人才,但不是天才,他组建“湘军”的方式并不是首创的,而是中国历史上常见的。
  往事越千年,我们读读《三国演义》,魏蜀吴三国创业时,都是采用类似方式延揽人才,组建班底的。以东吴为例,孙策和周瑜分别娶了大乔小乔亲姐妹俩为妻,而接任周瑜担当东吴大都督的鲁肃就是经周瑜推荐被孙策的亲弟弟孙权录用的,鲁肃被录用后又推荐了自己的好朋友诸葛谨。
  往事再越千年,我们再读读“论语”。
  日期:2011-11-02 22:06:45
  经营方程中国解——从三国与水浒中的文化密码说起(原创连载)之八八

  “论语”上记着,有人问孔子“怎样才能招录到人才呢?”孔子回答说“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话里话外的意思就是按着差序格局办,招录你所熟悉与了解的人才,再通过这些人才去招录他们所熟悉与了解的人才,如此一圈圈荡漾开去,是不用担心埋没人才的。
  还是前面说过的那句话,“圣人就是圣人,一语中的,不由你不服”。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过,人类历史上,人才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却往往是批量产出的,在某些时段,比如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西方的文艺复兴时期,都是一时间人才辈出,绝对地井喷,而这些人才之间还往往有着这样那样的紧密关联,有师徒、有父子、有朋友、有对手,他们间或守望相助、或生死相托、或相互提携、或相互争斗,拔出萝卜带出泥,所谓“心心相印,惺惺相惜”、“最了解你的,往往不是挚友就是死敌”,自古识英雄者多英雄也,还是咱中国那句老话有道理啊:“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君莫道:打遍天下无敌手,人在高处不胜寒。
  孰不知: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
  当然,前面咱不止一次说过,现在是咱中国急着和西方主流接轨,咱的老话再有道理,人家西方主流也不当回事。中国人和西方人,毕竟是不一样的。比如许多西方人都无法理解为什么中国人非要把牛奶煮开煮熟了才喝,他们是习惯喝没煮过的生牛奶的。而中国人是喜“熟”厌“生”的,不要说是“生”的,就是半熟不熟“夹生”的,中国人都不喜欢。好在“生的”总不难变成“熟的”,食物无非是多煮上一会儿,人无非是多一块儿吃上几次饭。

  多一块儿吃吃饭,其实是很重要的,许多民族都有这样的文化传统,如果能一起吃饭喝酒,大吃大喝到了一块儿,大伙儿就成了好朋友,有什么事儿也就好说了。在讲究差序格局的中国,乡里乡亲往往自然而然是圈内人,而这个“乡”字,最早的甲骨文字形,表示的就是两个人面对面坐着一起吃饭的样子。在中国传统社会,人们常常是几代、十几代甚至几十代居住在同一个地方,乡里乡亲是从小到老一起吃过无数次饭的,中国传统社会是个以乡村为主体的熟人社会。在这个熟人社会里,大家相互了解,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相互依靠,而且由于长时间地居住在一起,难免相互间婚嫁联姻,往往还有着或远或近的亲戚血缘关系,按照差序格局,从一个个圈子中心荡漾开了的总是血溶于水的情意。

  但近百年来,中国的传统乡村社会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这冲击从何而来?又带给了我们什么呢?
  日期:2011-11-03 20:39:33
  经营方程中国解——从三国与水浒中的文化密码说起(原创连载)之八九
  近百年来,中国传统乡村社会受到的前所未有的冲击来自于城市,来自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随着近百年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整个中国的社会形态中,熟人社会的比重下降,陌生人社会的比重上升。比如俗语“百年中国看上海,千年中国看北京,三千年中国看西安”中作为百年中国代表的“上海”,虽然有笑话说“上海人看外地人都是乡下人”,以讽刺上海人旧有的地域歧视观念,但其实真正在上海土生土长,繁衍几代的本土上海人寥寥无几,据说现在拥有上海户籍的上海人上溯三代,大都是从其他地方迁移到上海的。“百年中国看上海”,上海的历史是近百年中国历史的缩影。而现在的许多年青人,奋斗的目标就是离开出生成长的地方,到“北上广”(北京、上海、广州)为代表的一线大城市去,不成的话也要退而求到二、三线城市,反正是不在老家乡村里呆了。

  当我们熟悉的熟人社会渐渐变成我们陌生的陌生人社会的时候,感觉到什么了吗?有学者这么描述陌生的城市社会“陌生人保护我们,如丨警丨察;陌生人威胁我们,如罪犯。陌生人扑灭我们的火灾,陌生人教育我们的孩子,陌生人帮我们建房子,陌生人帮我们理财投资。陌生人在收音机、电视或报纸上告诉我们各种消息。当我们乘坐公共汽车、火车或飞机,陌生人掌握着我们的生死。当我们得病进医院,陌生人切开我们的身体动手术、护理我们、杀死我们或治愈我们。当我们死了,陌生人埋葬我们。”当然,这些仅仅是表象的变化,而更值得关注的是表象背后的变化。

  表象背后,差序格局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在陌生的城市,我们面对的是一个陌生的社会,人们不再相互了解,难以相互信任,少有相互帮助,无法相互依靠。当然,中国人是很善于适应的,随遇而安嘛,这样的生活也许慢慢已经习惯,这样的日子或许也不错。在这个人们争先恐后离弃祖先生长的熟悉的土地的年代,在充满着机会与梦想的城市,匆匆的脚步追逐着陌生的未来,四季恒温的空调高楼里我们已分不清季节,全天二十四小时明亮的灯光下,我们已分不清日夜,我们已叫不出隔壁邻居的名字,常认不全同一间屋子里一起工作的走马灯般来去的新同事,我们熟悉的只有电视、报纸、网络上的明星,他们的容颜,他们的恋爱,他们的八卦,那些都是我们最熟悉的陌生人。

  最熟悉的陌生人!噢,好像有首歌,歌名就是“最熟悉的陌生人”,依稀记得歌词似乎是这样的:
  还记得吗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