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方程中国解――从三国与水浒中的文化密码说起》
第6节

作者: 陈士陈观水
收藏本书TXT下载
  “充分利用”一切时间、脑力、体力,中国人的“勤劳”被世界各国公认,当年多少华侨两手空空,漂洋过海,谋生异乡,一天打上几份工,白天黑夜连轴转,几年光景便打拼出自己的产业,其工作之勤奋,致富之迅速,令老外们瞠目结舌。而近三十年来震惊世界的中国经济发展奇迹,也是几代国人辛勤劳作的结果。
  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我们通常认为世界上大多数民族都拥有“勤劳”的特质,我们现在介绍某某国家时,往往喜欢用上一句“某某国人民善良、勤劳、勇敢……”之类,话是好话,但好话未必就是实话。不是吗?美丽的虽然未见得都是谎言,但谎言却常常是美丽的。我们接下来还是来用事实说话吧。
  这是一个许多年来被我们有意无意忽视的事实!
  未完待续明日更新
  日期:2011-08-13 10:10:43

  经营方程中国解――从三国与水浒中的文化密码说起(原创连载)
  之七
  许多年来被有意无意忽视的事实是,这个世界上有许多国家的人民并不勤劳,当然也并不认同勤劳为美德。比如欧美西方诸国,大都有大量的假期,像法国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居然有一百五十天的休息日。需要补充一句的是,人家虽然休息日多,但拿的钱确是不少的。干活不多,挣钱不少,却还常常觉得活太多,钱太少,动不动就搞个罢工示威游行什么的,真是过的好日子啊!

  由此可知,为什么那么多朋友渴望“与国际接轨”,也就是想办法和欧美西方社会保持一致(想来没多少人觉得和非洲某国社会保持一致是与国际接轨),但局限于客观环境,我们企业当前能提供的工资、假期等无法达成这一时尚,于是我们有些年轻的朋友,就自觉“脱轨”国情,在家休息,成了“啃老族”。这些心安理得不工作,在家靠父母养活的年轻人,很是让一些老人们看不惯。老人们最无法理解的是,这些年轻人们中的一些,不但不勤劳地“生产”,还过分积极地“消费”,前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称为“好逸恶劳”,后者叫做“骄奢淫逸”,总之都不是什么好事。而想着与“与国际接轨”的年轻人们则告诉老人们,已经市场经济了,“消费”拉动“生产”,花钱就是贡献,会花钱那是本事。老人们于是大摇其头,难免感叹上几句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之类。

  就事论事,严格地讲,世风日下恐怕未必,人心不古倒是实情。“与国际接轨”了嘛,既然需要“接轨”,可见国际与国内当然是有所不同的,而古时与现实也可想而知是有所区别的,年轻人们的时尚思想与老人们的传统观念碰撞中,其实暴露的是传统中国与现代世界的矛盾。这个矛盾的实质是生产型社会与消费型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冲突。

  传统中国作为生产型社会,以人的生产角色,也就是能做什么工作来评定人的价值,区分人与人的差别,所谓“士农工商”、“三百六十行”就是如此分类人。大家读读古人的小说笔记,会发现那时候种地也罢,捕鱼也罢,当裁缝也好,当木匠也好,一个人只要有正当职业,并且能够做好自己的工作,哪怕收入微薄,甚至仅能糊口,都总是自信而受人尊重的,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因此传统中国的主流价值观,以一个人的工作能力来判定这个人的价值。无所事事,有工作能力而不去工作,在生产型社会的传统中国被称为“游手好闲”,是被鄙视的。

  现代世界作为消费型社会,以人的消费角色,也就是能买什么来评定人的价值,区分人与人的差别,所谓“市场细分”、“客户分析”,就是如此分类人。所以我们看到几十上百个大学生去争抢洗脚工、掏粪工、保姆等工作岗位,而不必赞美什么择业观念转变,看到不上学、不做工,满街飙车,买空欧美奢侈品商店的“富二代”被时尚杂志标榜为“高尚生活达人”,而不必抱怨什么学习好不如爸爸好。因为消费型社会就是如此,只关心你有多少钱,而不关心你的钱靠什么来。因此现代世界的主流价值观,以一个人的购买能力来判定这个人的价值。无所事事,有工作能力而不去工作没有关系,只要有钱,有购买力,在消费型社会的现代世界就被视为“上帝”,消费者总是对的,消费着会受到尊重乃至崇敬。

  可想而知,从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的转变,必然改变传统中国社会的价值观。比如我们前文提到过的“节俭”与“充分利用”。在生产型社会,我们关注物品的客观使用价值,“节俭”与“充分利用”就是全面彻底地发掘物品的客观使用价值,只要物品的自然物质结构没有被破坏,还能使用,就继续使用,比如衣服,在传统中国是以“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方式被彻底发掘使用的。而在消费型社会,我们关注的是物品的主观符号价值,还是以衣服为例,同样质地样式的衣服,只因为品牌的不同,就被我们认为不同。而许多美眉的衣服往往穿不了几次,就束之高阁了,因为被认为已经过时,失去主观符号价值了。

  事实上,生产型社会更关注的是生理需求,消费型社会更关注的是心理需求,麻烦的是,心理需求其实是无限的,理论上是永远无法满足的。嘴巴渴了,喝一杯水不满足,最多喝十杯水,眼睛渴了,喝一杯法国红酒不满足,喝一百杯法国红酒还可能不满足,因为我喝的红酒价格一百,而人家喝的价格一百万。
  消费型社会中对物品主观符号价值的不断追求,必然导致过度消费,甚至形成“炫耀性消费”,也就是生产型社会中被鄙视的“不惜福”与挥霍。当传统中国生产型社会推崇的“享受生活”变成了现代世界消费型社会推崇的“生活享受”,我们知道被鼓励消费的已远不仅是物品,还有人生。
  前文说过,我们从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的转变,是为了“与国际接轨”,也就是想办法和欧美西方社会保持一致。某些“砖家”们也许会告诉我们,现在西方推崇简约生活,人家不买奢侈品,在西方商店买奢侈品的都是中国人云云。对此,且不论现在的奢侈品都是西方品牌,且不论这些品牌已经在西方卖了许多年并还在卖,且不论不是为了跟他们接轨,从了他们的认同,我们才不会去买他们那些我们以前听都没听过的牌子。只想说,既然“消费型”已经“社会”了,那就不是一个人或一些人的生活选择,而是一种集体无意识选择的社会生活方式。

  什么是社会生活方式呢?我们以英国的食品消费为例,据统计,英国消费者所购食物中大约四分之一未经食用便直接扔进垃圾筒,英国仅仅在零售环节每年就浪费食物160万吨,40%的水果蔬菜仅仅因为大小或形状不符合超市上架要求而被丢弃(英国超市要求所有上架的水果蔬菜都必须是相同大小和相同形状的),而84%的英国人认为食物浪费并不严重。

  英国的斯密尔 (V.Smil)曾计算过人类各个时期的人均日消耗量,以原始人的人均日消耗量为1个单位计算,狩猎游牧时期人均日消耗量为2.5个单位,农业时期为6个单位,工业时期为40个单位,到了现代则达到了115个单位。
  当然,在当今人类的整体消耗中,“吃”方面的消耗仅占极其有限的一部分。但同样当然的是,“吃”从古到今一直是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民以食为天嘛。而在“吃”上,人类有着一段在现代世界消费型社会孕育之初,淋漓尽致展现财富守恒定律负面效应的黑色记忆,那是一段充满血腥和暴虐,关于吃人的记忆。
  未完待续明日更新
  日期:2011-08-14 10:28:39
  经营方程中国解――从三国与水浒中的文化密码说起(原创连载)之八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