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读懂中国——回国三个月,我对中国经济情势的新认识》
第12节作者:
dalong016 日期:2011-08-08 12:15:37
(十 重写)尽快向国际市场大量输出人民币可一举解决当前国内经济困境并为民族崛起布局
中国当前的经济困境技术上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近十多年以来中国经济长期依赖房地产业,绑架了金融系统乃至国计民生,为了在保持房价稳定的前提下稀释房地产泡沫保护国有的金融系统,同时在房地产业调整阶段,保持国民经济的增长,国家推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增大货币的投放量,同时大搞高铁等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投放货币的同时,吸收一部分房地产业的产能,支撑经济增长和就业。这一方面的一系列政策带来了大家对通货膨胀,高铁建设等等问题的关注。
另一方面,由于长期以来的外向型经济结构,积累了大量产能,严重依赖海外市场,并在长期的外贸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国家外汇储备。因为巨额的贸易顺差,人民币在外来压力下,持续升值。加上前面所说的国内市场通货膨胀带来的成本上升,以及欧美日市场的萎缩,外贸企业生存日趋艰难,据说出现了不少企业倒闭工人失业的现象。
以上两方面的问题,属于技术性的问题,技术性的问题一般都可以在技术上探求较好的解决方法。此外的贪污腐败、高成本的政府和公共服务什么的(比如物流成本),属于结构性问题,所以不在本章讨论范围内。
大家可以看出,这两方面的问题,都涉及一个关键的因素——货币,所以,在货币政策上寻找突破,应该是解决以上两方面问题的大方向。
其实`,早在20年,甚至30年前,中国就已为今日之困局埋下伏笔。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在金融层面的最突出矛盾就是——“缺钱”!所以,从那个时代起,“招商引资、出口创汇”就成了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口号。中国是有着13亿勤劳智慧人口的大国,中国政府又是有着绝对权威的“超级政府”,所以,这样的国策方针,注定将深刻影响世界。30年以来,出口一直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中国铆着劲儿的为全世界生产商品,换回外汇收入,又把收来的外汇换成人民币给出口的企业(08年以前一直是强制结汇的,08年之后由于人民币的升值预期和国内市场的交易便利,也大多结算成人民币)。我们知道,一个市场内流通的货币量应该是和市场内商品的量是相对应的,太多则通货膨胀,不足则通货紧缩。而30年以来,中国都在忙着把国内的商品输送到海外,同时在国内市场增发相应的货币——商品出去了,钱多出来了——这是很明显的不平衡,而且,这样的不平衡积累了长达30年!
本来,这种不平衡的外贸和货币政策,会很快的带来国内市场的通货膨胀,经济泡沫化,但是中国有很多特殊的方法,延缓了这种情况的爆发。比如,中国人超级的储蓄能力,资金雄厚的国有银行系统,贫富分化(富人吸纳了巨额的流通不畅的货币),房地产的高企,股市的炒作等等。中国通过一个又一个的“蓄水池”,无论有意还是无意的,客观上一直在延缓通货膨胀的爆发,或者说让其有序释放。当然,这一系列过程中,痛苦的主要承受者,还是广大的底层劳动农民,即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到的“超级农民”。
中国“超级农民”的勤劳与耐受,维持了中国几十年来的增长与稳定,形成了强大的国家实力。然而,在中国民众默默承受发展带来的冲击的同时,国际市场受不了了。这主要体现在中国最大的贸易国,美国。廉价的中国商品抢夺了大量的外国人的本土市场,造成就业不足,巨额的对华贸易逆差,造成国际收支的不平衡。于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率先向中国发难。要求人民币升值(有其利益考虑,也有合理的一面,因为人民币在国内市场是国家发行的可流通的纸,在海外却是中国商品的名片,中国商品的价值决定了海外人民币的信用和价值),抑制中国的出口。紧接着08年之后,西方国家一系列的金融危机,造成了市场需求的萎缩,进一步抑制了中国产品的出口。
同时,在中国国内的市场上,对于房地产等问题,中国政府认识到,虽然之前解决了一些问题,但负面效应同样巨大,是一条不可持续发展之路,早晚会爆发,于是着手解决转型——房地产等作为超发货币蓄水池的功能,不再扩容。国内经济的转型整顿,必然带来一定的动荡冲击,经济增长短期内会受影响,加上由于出口放缓带来的问题,中国政府希望在短期内通过扩张性的经济政策,以政府投资的形式,渡过当下的经济苦难时期。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长期积累的超发货币,停止扩容的蓄水池,大量的政府投资,在当下经济不振的情况下,同时爆发,才造成了当前国民经济的巨大困境。长期积累的矛盾,国内外同时施压,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足以预示这一场危机的级别。
然而,危机即挑战,挑战成功即机遇!当前国际形势给中国以压力,但同时也可能带来国际格局的新改变。我在早先的文章中说过,中国从国土面积,人口数量,历史传统和文化特性等角度来说,都有成为超级大国的潜质。中国的国家战略,应以美国当今的国际地位为目标。中国历史上一直领先于世界的是其经济和文化的力量,经济与文化是其特长,尽管几十年的政治动荡我们对文化进行了疯狂的破坏,但中国人民吃苦耐劳的传统得以保留,所以在经济上我们完全有实力一搏经济超级大国的地位。
经济学的关键在于在不断的平衡中寻找突破,我们当前的困境既然是由于长期的不平衡引起的,那么经济的脱困以及崛起,也应该从解决这种不平衡着手。不平衡的表象就是,国内市场,人民币过多。从2010年开始,人们就开始关注M2畸高的问题,很多专家认为“不畸”,但仍然认同“高”。解决方法上,很多专家还在想延续过去的办法——“把货币引入池子”,关键是这得多大的池子能容得下积累30年,影响全世界的货币啊,副作用如何?也有人提出,扩容内需,不依赖出口,但这样的话也只是说说而已,操作性在哪里?首先需要保证流动性,再在流动过程中解决收入问题和保障问题,然后才是内需的扩大。扩大内需是结果,而很难作为手段。本人认为,解决当前国内经济困境的最好办法应该是向海外市场尽快地输送人民币。
这样的好处有很多:
1 国际金融市场是最大的“蓄水池”,其容纳能力几乎是无限的,国内没有任何一个“池子”能和国际金融市场相比,人民币的流出可以直接缓解国内的货币超发导致的通货膨胀问题;
2 大量的人民币流向海外,可以直接的缓解人民币的升值压力。市场供需决定的汇率,远比在谈判桌上费尽口舌的斗争,更有说服力。只要供应量够大,人民币甚至可能贬值,汇率问题对出口的制约会大大减缓。人民币结算带来的便捷性也可以促进出口增长。
3 金融市场的资金最终还会落实到实体经济,金融市场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最终还是会落实到中国经济发展上。输送到海外的人民币,最终还是会用来对华投资或者用于外贸结算,购买中国商品,促进中国出口。这种健康的循环流动,是国内市场人工的“池子”比不了的;
4 这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关键一步,早晚要实行。当前美欧日,经济不振,信用受损,是人民币出击的大好时机,等到这些强大的经济体缓过劲儿来,再想有所动作,则不得不面临强大的大国间的博弈和国际金融市场的信用考察。
那么,我们看一下输出人民币的可行性。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