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村鬼事》
第11节

作者: 凭风听涛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早年间,自然环境比现在要好。原因很简单,一则人烟较现在稀少,二则环境污染轻,三则自然植被少被破坏,所以野生动物,尤其是蛇虫甚多,特别是农村,在河岸草丛、坟地老屋,乃至田间地头,随处可以遇到蛇,蛇虽然多,但大多无毒,都是些草蛇之类,与人无害。本人年幼之时曾经常到村外河边树丛中捉蛇玩耍,大概确是因为“无知者无畏”吧,那时对蛇全不惧怕,倒是长大以后对蛇了解得多了,反而心存畏惧不敢接近了。

  话说上世纪六十年代,邻村有一个姓钟的少年,约莫十七八的年岁,村里的人都叫他小振子。小振子在村中属于那种数得着的顽劣少年,每日里呼朋引伴,打架斗殴,偷鸡摸狗,劣迹不断,加之父母管教不力,因此声名极差,在今天看来,应当算是“不良少年”了。小振子有一个特殊嗜好,喜欢生食蛇胆。自称蛇胆明目,多吃可以常保视力不减。小振子捉蛇技术独到,但凡遇到蛇,保管毫发无损,手到擒来。捉到蛇后,都是用绳子拴住蛇尾,倒悬于树上,用刀剖开蛇腹,挖出蛇胆直接吞食入肚,旁人见后纷纷侧目不忍直视,小振子却品之如人间美味。小振子捉蛇,都是到村子周边林草茂密之处,或是坟茔集中所在,此类场所多为蛇虫藏匿之地。时间一长,这些地方的蛇竟被小振子捉食殆尽,有时搜寻一天,也难得捉到一条,小振子不由得焦躁急切起来。

  某一日,街上忽然来了一个外乡人,此人身材修长,双目炯然,眼光犀利,令人望而生畏,自称过路,却与小振子不期而遇,竟好像认得一般,对小振子说道:方才路过村南一处荒坟,见有大蛇数条,若取蛇胆,可速前去捕捉。言罢飘然离村而去。小振子听后十分高兴,按此人所说,找到那处坟地,果然在坟旁发现一个钵大土洞,掘开洞口,从洞中忽然窜出数条大蛇,小振子猝不及防,竟被大蛇咬中手掌,大蛇一击得手后,转瞬没入草丛不见踪迹。本地之蛇以前未曾见有毒者,此次小振子被咬,竟中了蛇毒,虽经极力救治后保住性命,双目却不幸失明致盲。

  蛇胆明目,应是定论。但一味为求明目而肆意捕蛇取胆,实在是与杀鸡取卵无异。害蛇无度,明目不成反得盲目,害人者到头来终是害己,世间之事皆同一理也。
  日期:2011-6-22 9:56:00
  (四十六)“水鬼”追命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为了抗旱灌溉,几乎每个村都在田间地头自发地打一些水井,或者挖掘一些水塘、水库。地里的水井也叫机井,打完之后,把机井的内侧四周用砖头或石头堆砌起来,可以使机井更加牢固,也更美观一些。那时一到夏天,这些机井和水塘就成了男人的乐园,中午炎热之时或者傍晚收工之后,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三三两两地到机井和水塘中洗澡纳凉,水中经常是人头攒动,笑语欢声,很是热闹。有时,一些村妇也会趁着夜幕降临时三两成伴地找一个僻静水面,擦擦身子,洗去一天的疲惫,当然了,这一场景老爷们是难得一见的。

  话说有一年夏天,一天中午时分,天气十分炎热,空中骄阳似火,纹风不动,热气像开锅的蒸笼一样不断翻涌,只有树上的知了不知疲倦地嘶叫个不停,使人感觉凭添了一些烦躁。为了驱赶炎热,邻村几个十五六岁大小的孩童互相呼喊着结伴找地方洗澡。商量之后,他们觉得大一些的水库必然人多拥挤,于是决定到村东一眼机井中洗澡。那时很多小孩都早早就跟着大人学会了游泳,来到机井后,几个小孩衣服一扒,纵身跳进水中。在井中他们泼水扎猛,打打闹闹,自得其乐。正在高兴之时,不幸的事情发生了,从机井上方突然脱落掉下一块砖头,正巧打在一个小孩的头上,当场打晕过去,其他小孩不会救治,那一小孩很快就溺水而亡。悲剧发生后,小孩父母不胜悲痛自不待言。但说那眼机井,因有小孩在里面淹死,村人怕有“水鬼”,便不再有人敢到井中洗澡。

  俗话说,人过一百,形形色色。村中有一个叫做大刚的青年,偏偏对“水鬼”一说不以为然,某一日与村人打赌,道是若自己到机井中洗澡,对方便要请其喝酒。年轻人好胜,一激之下,当即成交。于是几名村人在机井四周围观,大刚独子跳进井中洗澡。十几分钟之后,大刚擦洗完毕,认为大功告成,便攀着机井四周的砖石要爬出井口,攀爬到一半之时,平时看似牢固的井壁突然坍塌下来,一时间土石俱下,竟将大刚活生生埋于井下,众人急切间救治不得,大刚就此亡于井下。大刚死后,村人便道此乃“水鬼”作祟,将其拖入井中。自此对此水井更是讳莫如深,不敢接近。但说与大刚下赌之人,时常感觉不该有此一赌,以致大刚无端遭此厄运。一日,再次念及此事,便自斟自饮,喝酒解闷。微醺之后,他不由自主手提酒瓶来到机井边,洒酒下井,告慰大刚,不料一不留神,竟然踩到一处松软砖石,一头栽到井中溺水而亡。

  自此之后,村人更加深信此井水中有冤魂追命,无人再敢接近,机井也渐渐荒废,不久便完全坍塌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待续精品推荐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