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同学聚会引发的风流,无限后悔中》
第11节

作者: 流氓有文化2008
收藏本书TXT下载
  雁落平沙晋北秋,
  孤鸿高挂一点愁。

  风凄日冷江湖远,
  何堪只身又登楼。
  日期:2011-02-13 17:15:31
  【例文七】美食类:
  话说你们哥也断断续续给《三联》《美食》《书屋》《世界》《明日风尚》《美文》《非音乐》《先锋历史)《电影世界》写过稿,有需要此类文字的可联系哥。

  上几个例文。
  《民间蔬果系列——黄瓜》
  写下这行字的时候嘴里正啃着黄瓜,它细长、多刺、青绿、色浓,脆而甜,挑选它费了我大约一分钟的时间,洗的时候我特意留下了顶花,一抹娇弱的鹅黄,躲在墨玉般黄瓜上面,让人顿生怜香惜玉之情,不忍一口给干掉。
  和胡萝卜、葡萄等一样,黄瓜是由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带回中原的,称为胡瓜,五胡十六国时后赵皇帝石勒忌讳“胡”字,汉臣襄国郡守樊坦将其改为“黄瓜”。中国人重传说轻史实,类似关于食物的故事不胜枚举,也好,本来平淡无奇的食物,加上点或忧伤或美好的历史佐料,吃起来还能增加点小情趣,好似清汤淡水加两片菜叶,几粒鸡精,登时变的生动活泼起来。

  如果把各类食材比作人物,燕鲍翅之类的就是偶像派了,鸡鱼肉蛋就是实力派,蔬果就是配角,要选一个最佳配角的话我觉得黄瓜当仁不让。常下厨的朋友会有这个印象,家里来了新朋旧友,烧了几个菜,感觉缺少点什么,不是数量不是4、6、8等吉利数字,就是荤素搭配不和谐,不知道别人如何,反正我这时候总会想起黄瓜,从冰箱里拿出墨绿的两根,洗净,先拍后切成大块,拍一瓣蒜,倒少许醋(以恒顺宴会醋为最佳,酸而不涩,回味清甜),洒少许细盐,滴几滴麻油,一拌,齐活,时间充裕条件允许的话我还会加上一把水煮花生或椒盐花生大拉皮,切几片红椒,一盘绿肥红瘦,还没上桌就引来食欲。

  不一会你就会发现一个有趣且带有几分尴尬的现象,拍黄瓜在很短的时间内被一扫而空,还被催促再来一盘,而桌子中央那几盘你引以为豪的拿手菜却只缺了冰山一角,这时候你突然发现自己也吃了不少拍黄瓜。
  黄瓜就属于你平时比较忽略的,但关键时刻可以拉来应急、凑数的蔬果。菜不够,拍个黄瓜,炝个酸辣黄瓜条,来个黄瓜蘸酱;没汤了,烧个黄瓜木耳蛋汤,黄瓜海米汤;缺主食了,没关系,黄瓜切丝,来点黄酱肉末一炒,锅一开面一下,几碗炸酱面伴着香味就出来了。甚至口渴的时候,口腻的时候,来根凉黄瓜一啃,比什么王老吉冰镇啤酒都来得爽,解渴下火还利尿。

  社会跟自然一样,燕翅鲍那样的精英偶像级人物注定是少数,既然知道这些咱也就不凑那热闹,省的自己窝心失落。大部分都是黄瓜茄子土豆一样的人们,不起眼,却总离不开。就像它们构成食物营养的金字塔基座一样,这样的人们也是社会金字塔的基座,平时把他们踩在脚下不觉得什么,可人家一旦一撤身,精英偶像们立马成了空中楼阁,摔个嘴啃泥。我说的他们其实也包括我自己。

  对于女性来讲,黄瓜美容功效是重要过饮食许多的,因为瓜类很多,但可美容的当首推黄瓜了。刚结婚的时候家里不宽裕,爱人常买廉价的“安安黄瓜洗面奶”,有时候也贴黄瓜片,捣碎黄瓜敷面膜,每天晚上那黄瓜的清香就会笼罩我的鼻息。现在爱人用上了雅诗兰黛,可我依然怀念那黄瓜的淡淡清香。
  如果把黄瓜比作一个人,我不知道它的性别,也许可男可女。黄瓜身上带有女性的灵巧和男性的朴实,但无论怎样,他(她)们都是清静无为与世无争的普通老百姓中的好人,最好的例子莫过于《卡拉是条狗》中大嚼黄瓜的“老三”。
  想起一部叫《黄瓜》的电影,国内有名的电影论坛“后窗看电影”版主周耀武的作品。
  下岗工人老陈,不举,不得不忍受老婆背夫偷汉。心有不甘的他天天炒“火爆腰花”,用各种秘方治疗,却无济于事,生活仿佛被沉沉的雾霭所笼罩;无业青年小陈,导演专业,终日在家写剧本打游戏,靠女友供养。剧本被一次次的否定,却没有影响他的信心,每天做一道菜“宫爆鸡丁”,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直到得悉女友的谋生之道竟是卖淫,终于让他精神崩溃;卖菜农民大陈,和老婆在路边摆摊卖菜谋取生计。老陈一家生活节俭,每天吃卖不出去的剩菜,在城市里默默耕耘,所有希望都放在成绩优良的儿子身上。

  三个故事,三段生活,有着各自的明暗和冷暖,让他们,隐隐地总心存一些盼头。相同的是底色,属于底层生活的灰白。
  电影之所以取名《黄瓜》,我想一是这三家看是无甚关联的人家日常饮食中总离不开黄瓜,这也是唯一将他们联系在一起的道具,二是约定俗成,国内此类电影喜欢取名《苹果》、《樱桃》、《泥鳅》之类的。
  另外我臆想导演给这部电影命名《黄瓜》的最大用意是黄瓜意味着民间、底层,以及麻木生活中的一点小情趣、小希望。
  某夏日,38°,一家老小皆无食欲,打开冰箱傻眼了,只剩几根黄瓜,几片木耳,几个鸡蛋,一罐茄汁黄豆,辣酱大酱各一瓶,实在不想出门受罪,家人都盯着我看,仿佛我秀色可餐。
  灵机一动,半小时后四菜一汤新鲜出炉,凉拌红油黄瓜茄汁黄豆(美其名曰“金玉满堂”),黄瓜蘸酱,黄瓜炒鸡蛋,酸辣瓜条,黄瓜木耳鸡蛋汤,主食当然只有炸酱面。怪了,一家人竟然吃的不亦说乎,几乎不用刷盘子洗碗了。

  配角只能是配角,偶尔这么吃一次还成,要是连吃上几天估计看见黄瓜都要吐酸水了。现代人的胃都金贵,已经吃不了清淡的苦,就像电视上天天嚷着吃粗粮,可让你连吃两顿你就受不了。要是强迫你吃一礼拜,估计你就跟《甲方乙方》里面那花钱吃苦的土大款一样,看见宠物狗都能闻到狗肉香,不到晚上眼睛都冒绿光了。
  男人丰富的想象力赋予了黄瓜更多的狡黠色彩,想必大家都听过那个老尼姑和黄瓜的著名段子,所以说中国文人的骚人风格确是名副其实,已经远远超越《离骚》之骚,看见黄瓜都能联想起下半身,比鲁迅笔下那一群见胳膊就能想到胸脯得人厉害多了。黄瓜何罪?独以刺太多。不过也好,黄瓜终于被沾染上了一丝肉香。
  黄瓜也有咸鱼翻身的时候,大雪隆冬的时候来一盘翠绿的拍黄瓜,绝对比生猛海鲜更有味觉诱惑力和视觉冲击力。
  借用对电影《黄瓜》的感觉来结束此文,
  黄瓜平淡如人生,但味终不薄。
  日期:2011-02-13 17:20:11

  【例文八】乐评类:
  精挑细选——我心目中的华语百佳唱片
  《遥远的声音——来自台湾的台语摇滚乐》
  在台湾摇滚乐萌芽的时候的80年代前期,台湾流行乐是罗大佑的天下,虽然有赵传、薛岳、木木合唱团、红蚂蚁等准摇滚、抒情摇滚音乐团体,但基本没引起多大反响,大家还是喜欢罗大佑的批判、陈升的自我。
  直到double乐队的出现,台湾的摇滚乐才迎来革新的那一天。1987年,主要代理外国唱片业务的水晶唱片举办了台北新音乐节,自此一大批尝试本土摇滚创作的音乐人轮番登台。那是个从桎梏走向自由的时代,摇滚乐在台湾也掀起了一场颜色革命。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