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朝边境的见闻》
第32节

作者: 我本来叫假行僧
收藏本书TXT下载
  我们工区周围的江段几乎每天都有人来捕鱼,这也是一帮“瘾君子”。
  他们有些人是衣食无忧的退休人士,捕鱼的目的是更好的享受退休后的生活。
  有一些是正值春风得意的红领,从他们开的车就可以看出来,他们为人民服务得累了,出来放松放松心情,并呼吸一下人类的空气。
  但很大一部分人却是经济窘迫的失业者或者是下岗职工,捕鱼只是他们打发时间和自我麻痹的方式。

  无论生活条件好坏他们都已经误入渔途,捕起鱼来他们也就忘记了一切,他们有的用网、有的用电瓶电,但更多的是用鱼竿钓。
  听他们说以前江里鱼多,因为过度捕捞和江水污染等原因,现在已经没有大鱼了。
  他们钓到的都是十厘米左右的小鱼,他们管这种鱼叫“沙湖鲁”。
  每次他们的收获都不多,甚至是不够自己晚饭时下酒,但尽管如此他们依然乐此不疲,有些人甚至敬业得带着午饭过来。
  我们工区一个叫老彪的小伙子在家时就喜欢捕鱼捉鸟,来到工区看见大江他就跃跃欲试了。
  到工区没几天他就去图们买来一幅丝挂子,他把它横截在图们江的水流里用于捕鱼。
  然而事与愿违,只一个下午的时间丝挂子就没法再继续使用了。

  原因是丝挂子上沾满了江水中的絮状物,那是上游的造纸厂排放下来的污物。
  这东西很烦人,几乎要把网眼堵死了,咋清理也弄不干净,最后只好把丝挂子扔掉,最终也没抓到鱼。
  然后他又尝试用鱼竿去钓鱼,结果因为缺少耐心加上嫌收获太少也就放弃了。
  后来他又改行要捉鸟甚至是山鸡,于是便又到图们买来沾网架在工区后面的山脚下,结果期待了多天后仅仅沾到了几只很小的山雀。
  在这个过程中始终有几个同样玩性十足的家伙跟在他的后面,成了他的拥趸。

  在那一段时间他们非常忙碌,中午也从来不休息,吃完饭别人都小睡一会而他们不是上山就是下河,
  虽然他们一直收获甚微但每天中午都满头大汗的忙得不亦乐乎。
  (未完待续)
  日期:2011-04-10 16:04:31
  (接上)

  他们的付出终于在洪水消退之后有了回报,首先是抓获了很多青蛙。
  在洪水消退的过程中就有当地人到我们工区的江段捉青蛙,他当时用的是小型的三股叉。
  他的叉子很锋利并且带倒刺,青蛙被扎到就无法逃脱,从我们那逛了一个来回他就收获很多。
  其实按我小时候在农村的传统,过了端午节之后青蛙就没有人吃了。
  老人们为了防止青蛙被过量捕杀,便对小孩说端午节之后的青蛙都因为吃了虫子而变得不卫生,我们因此就养成了端午节后不捕捉青蛙的习惯。

  老彪和我是同乡,因此也是这样的习惯,现在看见有人在夏天也捉青蛙吃老彪便受到了启发而顿悟。
  他马上就在工区用铁丝制作了几把锋利的钎子并配以长杆,然后带着他的拥趸去江边扫荡。
  那几天他们的收获不小,油炸田鸡腿成了我们的下酒菜也成了老彪他们继续扫荡的动力。
  至于青蛙是不是吃害虫我们根本就无暇关心,大家也没有因为破坏了老一辈的传统而自责。
  我们津津乐道的只是油炸田鸡腿的味道比蛇宴的味道好了不知有多少倍。

  洪水终于退去,青蛙也消失了踪影,我们的蛙宴也渐渐变成了至今都是回忆的回忆。
  那之后的一段时间,老彪依然带着他的拥趸们在江套子里辛勤的巡逻,在经历了多日的空手而归后,终于他们又有了新的收获。
  某一天中午他们带回来大约5斤多的鲫鱼,这些鱼大小不一,单尾最大的约有8两重。
  再看老彪这些人,这几个家伙都弄得满身泥巴,甚至是头发和脸上都是,由于中午温度高泥巴已经被晒干,有一位还只穿着裤头,他的裤子用来装鱼了。
  虽然这些家伙衣衫不整但个个情绪高涨,他们炫耀着收获并讲述着这些鱼的出处。

  我前文提到过我们工区江段的地形地势,水大的时候整个江道里都是水流,宽度大约有700米。
  当洪水消退后只有小岛南面靠近朝鲜一侧的主江道里有水,而北面靠近中国这侧就形成了很大的一片滩涂。
  这些滩涂中长满了灌木和野草,同时还有洪水消退后在低洼地带所形成的水塘,老彪他们的鱼就是在这些水塘里抓获的。
  这些水塘浅的部分只到成年人的膝盖,最深处也不到一米。
  也不知道这里的鱼是江里野生的还是洪水冲垮了上游的水库而逃出来的,总之是洪水退去后它们都留在了这里。
  那天中午老彪他们游荡到了一个水塘边,于是有了如此重大的发现。
  但他们当时准备不充分,并且着急回来下午上班,所以只抓了一个小水塘里的鱼后他们就回来了。
  他们说还有其它面积更大的水塘,里边肯定有鱼。

  在他们的煽动下,第二天有更多的人员加入了老彪的队伍,他们草草吃过午饭后就兴奋的出发了。
  结果这次信心爆棚的捕鱼行动却受到了人为的干扰,所抓到的鱼只比前一天多出了一点点而已。
  原来第一天老彪他们捕鱼回来时被旁边工区的工人看见了,那些人也经常去抓鱼,但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地点,因此始终没有收获。
  看见老彪他们抓回了那么多鱼他们很羡慕,于是便耍起了小聪明,第二天中午他们就在我们工区段的江套子里徘徊,
  老彪他们出发后这些人就在后边不远不近的跟着,他们想用这种简单省力的方法找到产鱼的地方。

  很快他们的企图就被老彪识破了,于是老彪一伙人就在江套子里瞎转悠,兜了好多圈子才把那些人甩开。
  这个过程浪费了许多时间,等甩掉他们后距离下午上班的时间已经不多,因此他们匆忙的捉了一会儿鱼就回来了。
  我看见他们连续两天都抓到了鱼,并且听他们介绍说那些水塘里还有很多,于是便决定好好组织一下。
  第三天我告诉食堂中午早一点开饭,吃完饭后只留下更夫一个人看家,其他连老带幼将近40号人全部去抓鱼。
  当时我们带了水桶、铁锹、安全网等工具,大家兴致勃勃地跟着老彪向“鱼塘”进发。

  旁边工区那几个人看见我们也没敢跟踪,因为我们的阵容实在是太强大了。
  那是一片大约200平方米的水塘,根据地形地势我们首先安排人挖沟排水,并把水沟用网横断以防止鱼跑掉。
  当水因为地势的关系不再向外流时我们把水沟堵死并筑坝,然后用水桶把水塘里的水淘到坝外。
  如此这般水塘里的水就越来越少、鱼的密度就越来越大了,我们东北把这种抓鱼的方法形象的称为“淘鱼”。
  随着水塘里水面的缩小水也越来越浅,可以看见好多鱼在里边游来游去,

  当水最浅处差不多到膝盖的深度时这些早已按耐不住的工人们就下水了。
  他们首先在水塘里乱跑把水搅浑,这样鱼就会被泥水呛得也四处乱跑。
  这样的搅拌持续的久了鱼就都被呛得跑不快了,用东北话讲叫呛“迷糊了”,
  它或是浮出水面或是蜷伏在水底某一个脚窝(人在水塘底部的泥里踩出的坑)里,这时候抓捕就开始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