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代 – 全球经济大萧条》
第6节作者:
生于0715 那么,为什么美国人和日本人把竞争焦点集中在便携式数字播放器上?管窥捷豹,苹果iPod反映出一个国家GDP和国民收入之间的区别,也反映出国民收入和国民生活状态之间的关系。 一个国家GDP主要由两部分构成:1、自然资源,也就是对物质的投资和消耗;2、社会资源,也就是人的成本,对人的投资和消耗,也就是国民收入。 一个国家的GDP中,物质资源消耗小,那么国民收入占GDP的比重就大,就像美国;物质资源消耗大,那么国民收入占GDP的比重就小,就像中国。比如说,我们在中国,买一个iPod花费是2000元人民币(299美元款),一台冰箱花费是2000元人民币,1吨小麦是2000元人民币。 那么,这三个产品创造的GDP类似,但是消耗的物质资源则有巨大的不同。 一个iPod的体积很小,重量很轻,也就是物质消耗很少。 这就意味着,绝大部分的GDP都转化成为国民收入。 那么,生产一台冰箱需要有生产组装基地,而且冰箱用的外表铁皮需要经过挖矿、冶炼、轧板、切割、喷涂、运输等多道工序,需要消耗大量的土地、水、资源和能源矿产等等资源,人力资源只能够占其中的一小部分。生产一吨小麦,需要一亩土质优良的高产田使用优质种子,在风调雨顺的情况下,耗用大量的水资源,施用化肥和农药,两季才能够生产出来,人力资源同样只能占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那么,美国生产iPod,国民收入占GDP的比重就高,假设达到80%,合1600元;中国生产冰箱,国民收入占GDP的比重就低,假设只有20%,合400元。 那么,即使美国和中国的人口相同、GDP相同,美国的国民收入也是中国的4倍。而像中美这样的大国,都必须自己生产粮食,那么美国怎么办? 通过大量的科技投入(绝大部分最终转化为国民收入),减少每亩土地上的水、农药和化肥投入(减少物质资源消耗),并且通过大农场让每个农民管理更多的土地,然后农民获得更多的收入。 当然,中国仍然是传统作业方法,而且用上高价的种子、化肥、农药后,如果碰到天气不好,农民的收入风险更大。
当深入产品细节,国民收入的差距更加惊人。 在上面,我们只是根据单件产品价格计算的人均国民收入,还没有计算生产产品的复杂程度,更没有计算后续的国民收入。 一台冰箱的生产程序非常复杂,从原材料到各个零部件,再到组装生产、运输销售,每个部分都是庞大的工程,需要耗费大量的工时。 而一个iPod就是简单的芯片、屏幕、外壳和少许其它电子元器件组装起来,非常简单,时间也很短。 假设,生产和运输电冰箱需要100个工时,而iPod需要10个工时,也就是iPod生产者的劳动生产率是冰箱的10倍。那么,再考虑到上述已经相差4倍的国民收入,在单位时间内,生产iPod人的收入是生产电冰箱的人的收入的40倍。 那么,这个数字能够反映他们之间的真实差距吗? 错!人们往往忽略了消费者使用过程中的收益和费用。苹果销售iPod之后,还卖它的周边设备,比如说小喇叭等,这些也都增加了销售收入。 更重要的是,苹果通过iTunes在互联网在线销售软件。大家知道,微软的Windows和Office软件的销售毛利超过90%,但是这还没有完全反映其国民收入的比重。 因为,这些软件的物质材料成本也就是一个光盘加上一个封套,其物质资源成本不超过总成本的5%。 或者说,微软软件收入中,其国民收入超过95%,绝大多数收入都是人们的收入。 而苹果则更进一步,通过iTunes在线销售歌曲,其物质消耗可能只有1%(电费和设备折旧),剩下的都是国民收入。也就是说,以iPod为引子,通过iTunes在线销售歌曲,让苹果的收入更高(GNP更高),而且这部分的GNP基本上全都可以转化为国民收入。 而这样的国民收入,除了很少的人们维护系统之外,基本上都是自动进行的。这样的结果是,苹果的人均劳动生产率(单位时间内的劳动价值)也就更高,比如说苹果人均国民收入提升20%。 那么,苹果通过和索尼抢夺这块市场,又为美国人创造出更多、更“纯”的国民收入。
那么,再说说电冰箱,电冰箱在一次性销售后,就没有了更多的收入,反而有了更多的成本。 因为,电冰箱厂要为用户提供保修,这也需要后续的大量维修服务人员(iPod基本上不用维修,因为一方面工艺简单,另一方面质量监控严格)。 这些维修人员赚不了钱,所以只能从销售收入中“分杯羹”。 另外,以海尔为开端家电中高端质感服务,等于进一步增加了售后服务的成本。 而这些增加到成本和工时,都需要计算进前面说的电冰箱销售收入中,让本来100小时的工时变成了110小时。 如果再考虑到维修、退换货的相关成本,那么电冰箱中的劳动收入更低。 也就是说,电冰箱产业中的劳动生产率更低,工人的收入也就更低,比如说降低20%。 那么,美国人通过销售苹果iPod,获得了1.2倍的相关国民收入;中国人通过销售质量较差的冰箱,形成了更低的0.8倍的国民收入。这就意味着,美国国民劳动价值在iPod上比中国国民劳动价值在冰箱上,又实现了1.5倍的比率(1.2/0.8)。 那么,前面已经计算过40倍的国民收入,再乘以这个1.5倍,就是60倍。 也就是说,经过初步计算,iPod上美国人的劳动价值与冰箱上中国人劳动价值产生了巨大的差异。
美国的经济特点在于,大量生产iPod、iPhone、CPU、软件、技术专利等等。因为iPod这样的东西非常小,物质消耗非常少,所以销售收入(GDP)的大部分都变成了国民收入。美国这些非常小的东西,或者无形的东西创造出来的国民收入,要比中国组装生产冰箱洗衣机等个头很大的东西创造的国民收入,要高出来几十倍到几百倍。 这种国民收入之间的差异,让美国人生活相当轻松,到世界各地旅游,节假日海滨充满着冲浪、游泳、游艇休闲的人们;同时,中国人工作极为辛苦劳累,即使有时间,也没钱出去旅游,只能在家里看看电视(这种最低成本的活动)。
日期:2010-06-11 17:39:08
4、产品竞争与国民收入的“此消彼长”
----谁占据了“高、精、尖、新、特”产品的竞争优势,谁的国民收入就会得到提升。
在1995年,美国和日本之间的人均GDP差距很大,到2009年美国超过日本15%。 在这个过程中,日本挤掉了3/4的泡沫,但是GDP没有明显下降,同时美国人赶上来了。 那么,为什么美国能够赶上日本呢? 首先,在1980年代到1990年代中期,日本的经济力量已经非常强大。 日本在录像机、电视机、录音机和随身听、存储芯片、光学设备等等方面处于领先地位,那么这些“小”产品让资源匮乏的日本,实现了极高的GDP和国民收入。 从199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人利用“数字技术革/命”,开始大量收复失地。 英特尔和微软主导了PC行业,IBM恢复生机,苹果开始与索尼进行直接竞争等等,美国这些企业的发展让美国经济重新回到发展轨道。 当然,日本的汽车、光学设备等等发展日益强大,尤其是汽车的升级和扩张,支持了日本经济。 本田、丰田、日产等厂商在1980年代末建立Acura 、Lexus、Infiniti 等豪华车品牌,到丰田Lexus成为美国豪华车市场份额第一,让日本人抵消了大量的房地产泡沫破裂的效果,保持着巨大GDP和高水平的国民收入。 当然,日本经济对汽车业更大的依赖,对未来日本经济形成非常严重的威胁,这个字后面深入分析。 而苹果作为美国竞争精神的代表之一,反映出美国经济的关键特质。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