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货币惹的祸——透过金钱来解读历史》
第7节

作者: Lov_vinccy
收藏本书TXT下载
  简单来说,“信用”这玩意儿时不能储存的,所以,纸币作为信用货币,是不具备“储藏手段”的功能。
  比方说,不需要什么理由,我现在可以答应和你立一个合同,签字画押,声称给你一亿美元,你肯定乐得嘴巴都要笑歪,但我要在备注里加上一句流行歌歌词“一千年以后”……

  你是不是心里恨得立马就想暴打我一顿?
  老实说,我十分理解你的心情——是啊,美元连这一轮金融危机都被搞得摇摇欲坠了,谁知道能撑几年呢,你居然说1000年以后给我1亿美元,不是给我画饼充饥么?
  有一次,在一本资料书上我见到有人声称人民币也有“储藏手段”的功能,我以为是我自己眼看花了,详细一看,人家确实是这么写的。
  我想起来许多农村七八十岁的爷爷奶奶们,在改革开放开始的时候,他们一辈子辛辛苦苦累死累活的挣了几百元钱,当时在农村能买一座房子,赶紧藏到箱底里,等到今天拿出来,结果在城市里连个马桶都买不到了。
  如果这也被称作“储藏手段”,那国民党的法币是不是也是一种“储藏手段”?照这么推算下来,我们今天干脆不要用人民币,直接还用国民党时期的法币好了。

  除不能满足储藏手段之外,一般情况下,纯信用货币的纸币也不能够充当“世界货币”的功能——可不嘛,你想想中国宋朝那会儿都出现纸币了,元朝更是完全采用纸币,当时的宋朝人或者元朝人拿着一沓子纸币,你想想到了欧洲能不能换到东西?
  就说今天,一个津巴布韦人,拿上一张10万亿元的津巴布韦币,到中国要求来换10万亿元人民币的东西,你同意么?
  本质上说,纸币这玩意儿,也就是适合玩玩自家人,想要玩别人是不可能滴!
  这下你就明白了,按照马克思的说法,满足“钱”的所有条件有5个,纸币至少有2个不满足,你说“钱”这个名头吧,纸币是不是有点浪得虚名或者名不符实呢?
  日期:2012-05-07 18:22:58

  从人类历史出现纸币以来(北宋时期的交子是最早的纸币),所有纸币的历史中,除英镑、美元和瑞士法郎外,再除去现在正在用着的纸币,其余的所有国家和民族的纸币全部都已经变为废纸!
  ——这句话不知道有没有人能彻底理解?
  自1970年代以来,英镑、美元、瑞士法郎当然也大幅度贬值了,但至少只有这三个国家的货币没有彻底变为废纸的经历!
  所以,也可以从这个角度上来理解为什么英镑、美元和瑞士法郎能“国际化”!
  日期:2012-05-07 18:27:18

  第二部分 铜片片的春秋霸业
  这部分开始讲正史了,也有可能我对历史某些细节了解得不是很清楚,甚至有谬误之处,但我主要从钱的角度考虑,所以诸位看官一定要谅解。
  日期:2012-05-07 18:28:18
  中国古代有确切文字记载的历史只能追溯到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所以有关钱的那些事儿,更早的都得依赖于地下挖出来的考古材料,搞得总不是那么清楚。
  咱是个老实人,不能学习经常搞假唱的流行歌手们,或者经常搞假账的统计官员们,历史的事儿,不管写得好不好,搞不清楚的咱不胡写、乱写、瞎写,至少不能糊弄群众不是?

  所以,正文中咱就从有详细文字记载的历史开始写起。
  收藏过贝壳的人都知道,这贝壳很脆,不小心摔到地上,“啪”一声就碎掉了。
  这就像改革开放前后的许多贫苦农民,累死累活好不容易挣了一点人民币,赶紧藏在箱底里、墙缝里,结果却被老鼠咬了、吃了,或者发霉烂掉了……
  看着自己辛辛苦苦挣下的财富无端消失,想必你又会想起“宝贝”这个词了吧?
  老祖宗们的贝壳当然也有这个问题。

  随着社会财富的逐渐增加,人们发现贝壳钱用起来毕竟还是不大方便(口袋里装一贝壳你看咯人不咯人?),而且随着人们从海边捡回来的贝壳越来越多,单个贝壳的价值太低,不能满足大额交易的需要,买贵重一点的东西,携带的“贝币”数量恐怕要肩挑、车推才能支付,这就造成了流通秩序的混乱。
  到了商代晚期和西周时期,大家发现青铜这种金属价值也很高,既不会碎掉、也不容易磨损烂掉,即使你要融化它还要高温烧烤,人们干脆就用青铜做成贝壳的样子当“大钱”使。
  “假作真时真亦假”,随着青铜产量的逐渐提高,慢慢的,人们发现仿造的青铜贝比真贝壳还好用,于是其使用范围就越来越广,并且在流通和使用中给改造成一片一片的青铜小片片,大小都差不多,容易携带,还容易计算呢!
  下图就是出土的两种不同模样的早期青铜贝壳货币。
  日期:2012-05-07 18:36:45
  作为货币,青铜片片相比贝壳有很多优点,比方说可塑性强、耐磨、耐腐蚀、色泽光亮等,而且青铜小片片的得来也需要一定的成本(冶炼、铸造、运输等),具有较高的价值。
  米兰.昆德拉(Milan Kundera)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实际上,上帝笑不笑,我们不知道,但人类的确是需要经常思考一下的,要不然,我们的社会怎么进步呢?

  既然青铜小片片可以造成贝壳模样,为什么不能铸造成其他更加便于携带的模样?
  到了春秋时代早期,经过咱老祖宗这么一思考,“布”这种钱币就出来了。
  “布”可不是布匹,而是青铜片片。
  春秋时代,作为当时中国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的黄河流域部落以农业生产为主,他们最常用的农具,就是种庄稼的时候能挖地能锄草还能播种的铲子,铲子在古代写作“鎛”(布),于是他们就把青铜小片片铸造成生产生活中普遍使用的铲子形状,既能当铲子用,又能当钱币使,一举两得。
  接下来该说到“钱”这个字了。

  日期:2012-05-07 22:06:17
  根据考证,“钱”本来就是古代的一种铲子,上端有銎,可垂直安装木柄,所谓的布币,其实就是铲币,就是钱币——不信,你念一下“钱”的发音,是不是和“铲”差不多?
  最初的布币完全按照铲子的形状铸造,上面也没有文字或者图案,被称为“原始布”,也正因为最早的铜钱还要当铲子使用,所以重量都很重,其作为货币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也是按照重量计算,当代出土的布币有的重达一百克以上,当农具也当钱。
  布币在后来的铸造过程中稍稍进行了简化,比方边缘区域圆滑一些、重量轻一点,中间凸起的那个隆脊去掉等等,逐渐脱离了铲子“低级趣味”而专门充当货币,个别布币还“主动创新”,在铸造的时候把地名、数字乃至纪念天地干支的一两个字给铸造上去。
  总体上看,春秋时期的绝大多数布币依然严格按照铲子摸样铸造,铲子农具使用时都带有一个把儿,顶端首部安把的地方是空心的(用过铲子的人都知道!),所以被称为“空首布”,根据其形状可分为耸肩尖足空首布、平肩弧足空首布、斜肩弧足空首布等。
  说了那么多,还是不如看图片更有直观印象,下图就分别是原始布、耸肩尖足空首布、平肩弧足空首布、斜肩弧足空首布的图片。

  日期:2012-05-07 22:09:31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