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0-08-22 12:48:32
行文至此,我想还有必要再对 政治经济学中的价值范畴,进行一下解释:
第一,我这里要研究的经济规律始终是市场经济的经济规律。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绝大多数劳动产品都要进入市场进行交换,也就是体现为商品。市场经济越发达,就越趋向于将所有的劳动产品都变成商品。商品自然成为揭示这种经济体制运行规律的最佳切入点。
在研究过程中,所有的概念都是为研究对象服务的,都是为研究市场经济体制服务的。价值也不例外,价值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的特有属性。 自产自用的劳动产品不具这里的价值。字典中,关于价值的定义也许很宽泛,而经济学意义上的价值范畴只是价值的一个方面的含义,是价值的子集。绝不是全面对应。这是理解价值范畴的关键,将经济范畴的价值,与现实生活中的价值一一对应,是错误的 。
第二,由于,我在论述的时候,用到了很多资本论中的范畴,很多人会产生条件反射式的排斥。甚至有人认为,资本论是研究社会主义经济的,这完全是错误的。资本论的每一个重要理论,都是在纯粹资本主义经济的前提下推演的,是研究纯粹的资本主义经济的。
日期:2010-08-22 12:53:17
在宏观经济学中,GDP也许是大家最常听到,也最常关注的一个概念了,天涯也有很多人在不断地关注着、论述着GDP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其中也有很多有见地的帖子。但是我看到的帖子绝大多数,并没有做最基础理论的铺垫,在这里,我打算从最基本的铺垫做起。试着把很多人不愿意碰触的或者试图逃避的理论基础讲明白。同时对一些相关问题适当拓展。
日期:2010-08-22 12:55:06
国民经济核算中的一些基本问题
一 引论
1、当期创造的价值
研究经济,必是活的经济,运动的经济,经济增长状况是我们特别关注的。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新创造的价值与前期相比实现的增长。要看某物的变化态势,首先要搞清某物是什么?那么,这里我们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弄明白什么是当期新创造的价值,这个价值如何核算。
我们可以先从一个企业谈起,假设某企业在一年内生产价值300万元的产品,生产这些产品的原材料和辅料的价值加上厂房设备的折旧价值量等生产资料的消耗,我们设为C=200(单位省略),这是相应生产资料的价值向这些产品的转移,企业支付给劳动力的工资设为V=50,企业未进行分配的利润设为M=50。那么,其价值构成就是200c+50v+50m,该企业生产的价值和该企业从别的企业购进的原材料、能源以及相应折旧的价值(我们成为生产资料耗费)之间的差额就是价值增值,在这里就是50v+50m
2、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
人们生产某种物品,其目的是为人所用,最终是要投入消费的。一物要成为最终消费品,往往要经过很多中间环节,在这些环节中会不断变换形式(如从棉花到线到布,等等)作为原材料加入到生产过程中。在这个生产过程中,往往还有很多辅助材料、劳动工具等一些生产所必须的因素加入进来。
这里出现了两种有区别的产品类型,一种是可供人类直接消费的产品,而另一种则是生产最终消费品的中间过程物,包括原材料、辅料、生产设备、以及为生产提供条件的厂房等。
按照这种区别可以将全部产品划分为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中间产品是继续投入生产过程的初级产品、工业再制品和固定资产的统称。是人们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所必需的一切物质条件,即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中间产品是最终产品价值形成过程的一个中间阶段,它们的价值最终并入到最终产品中去。最终产品是中间产品的对称,是一定时期内生产的而在同期内不再加工、可供最终消费和使用的产品。可粗略划分为个人消费品、公共消费品。
其实,同一些社会产品在一些场合可以充当中间产品,而在另一些场合则充当最终产品。比如,一把钳子,用于生产和用于家庭备用是不同的。在经济考察中,到底是把这种产品归为最终产品还是中间产品要看其最终的用途。
3、国内生产总值(GDP)
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都以国内生产总值GDP及其增长率的高低来核算国家创造价值的情况并评判经济增长状况。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国内生产总值有两种主要表现形态,即价值形态和收入形态。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超过同期中间投入的全部生产成本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住单位的增加值之和;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创造并分配给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的初次收入分配之和。
至于这种核算方式科学性与否,我们将从纯经济学的角度,在本章中详细探讨
日期:2010-08-22 12:57:55
二、经济产值的计算
1、两部类生产模型
要探讨经济产值和经济增长值,政治经济学中的两部类生产模型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
在两部类模型中,最终产品被称为消费资料,而中间产品被称为生产资料。据此将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生产中间产品的部类称为第一部类,将生产最终产品的部类称为第二部类。
社会再生产分为两种类型: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简单再生产意味着,当期经济体的产值完全被人们非生产地消费掉(那就是说,当期的国民收入,完全在当期非生产地消费掉);扩大再生产意味着积累,当期经济体创造的全部价值并没有当期全部消费掉,而是有一部分被积累起来,用于来年的生产,以便扩大现有生产规模。
(马克思把他对再生产的研究建立在一些假设的基础之上,但并不是所有这些假设都是严格必需的:(1)固定的和同等的资本有机构成(C/V)和剩余价值率(m/V);(2)商品是按它们的价值交换的;(3)固定的生产率;(4)资本家拥有无限的后备劳动力。)
首先要明确,第一部类的生产是为了第二部类服务的,第二部类的生产是为了国民服务的。第一部类为第二部类提供生产资料,第二部类为第一部类的国民提供可供消费的最终产品。有些产品既可以充当生产资料,也可以充当生活资料,这并不影响两部类的分析。
(1)简单再生产
现在,我们用1和2分别表示生产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两大生产部类,即
第一部类:C1+V1+m1=W1
第二部类:C2+V2+m2=W2,
设社会总额C=C1+C2,V=V1+V2,m=m1+m2。
在简单再生产中,
v被全部消耗掉,并且m是被全部消耗掉而不是积累起来,那么,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