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隔几天,就把整个表格浏览一遍,哪些样品的“寄出日期”还空缺,就表示工厂还没有送过来,赶紧打电话催;哪些样品看看寄出时间已经有一阵了,“确认日期”还没填上,就得催催客人,赶快确认;哪些单子辅料还没有发的,要联系辅料厂。
每个月头,把本月要出货的船期全用红笔画出来,提醒自己要寄船样给客人,因为船样如果不确认,是不可以出货的;还有就是要提前配船。配了船马上要走货的,就会填上发票号。
隔一两个星期,表格上手填的新内容多了,就在电脑里更新一下,重新打印出来。已经出货的订单,整个这行就抹成浅灰色。
渐渐的,一个单子一个单子全填满,一个单子一个单子全抹成了灰色,留下没有完成的白色订单越来越少,直到没有,一年的忙碌就结束了,完全有条不紊。
这份表格对于我们真的很重要,每天一上班,我的桌子上总离不开它,有时候XIA要用一下,就跑过来问我借去,马上就跑过来还给我,因为他知道,表格不在,我就停在这里不干活了,因为我无法对照出客人给我确认的某某订单是在哪个文件夹里,也无法回答客人询问的“几号寄出某款样品”的问题。
每一年的文件资料太多,订单做结束,资料全都可以束之高阁,可是电脑里留着的完全版本的表格却是绝好的历史档案,第二年、甚至隔了一年,客人想翻单(REPEAT ORDER),做前面做过的一模一样的某个单子,那只要从电脑里调出来,告诉工厂是去年某某合同的翻单,直接做就可以了,卖价和收购价都跟去年一样,多少就是多少,全有记录的,重量也有记录,工厂不可以乱变重量。
我们的文件架子上有十几本厚厚的文件夹,可是到工厂出差的时候,只需要带着这本几页纸的表格就可以了。一年一百多个订单,轻松搞定,我们当然要啃苹果、听音乐、看小说啦。
40.棒槌如何修炼成精
刚上班的时候,妈妈常跟我讲一句老话:“棒槌挂在城门上,三年才能成精。”
她那意思估计是指棒槌一时半会成不了棒槌精,一定要修炼三年才行,用来鼓励我憋住劲耐着心,好好修炼,总有“成精”的一天。这就跟铁杵磨成针、或者媳妇熬成婆、或者阿香婆熬出香辣酱,也许是一个道理吧。
现在,我妈跟我聊天,谈到工作的事,她讲的最多的一句是这个:“你看,我说吧,棒槌挂在成门上,三年就能成精了吧。”听她那意思,是很满意地觉得我这个棒槌已经修炼成精了?
虽然我自认远远没有达到“成精”的境界(XIA才成精了呢),但是,想想看,我竟然弹指间已经在这行做了五年多了,毕竟,已经走过了迷雾重重的阶段,现在,这个行业对于我来说是熟稔的、明晰的、坦白的。我不再是个被关在阿里巴巴宝库外面、不知道开启大门的咒语是什么的那种门外汉了。那么回头想想,一个从学校刚走出来的学生,如何能够被培养成一个真正的外贸人呢?
在前面有一节“芝麻芝麻开门吧”里面,我写到了我和我的同事们刚入行如何起步的一些事情,可以看出来,我们全都是自己瞎闯瞎折腾,无意中撞进阿里巴巴宝库的,有的人运气好,一头就撞进去了,有的人运气差,撞得头破血流才跌进去。为什么没有人站在宝库的大门口教授我们“咒语”呢?
就我看来,现在的国有外贸公司,全都没有一个完善的、系统的、有效的新人培养体制。至少HH公司就没有。(HH公司真是倒霉了,频频被我拿出来当典型,谁叫我就只认识你呢。)
不要说十几年前进公司的那些老员工了,就只说在我们那一届进公司前后进来的一些新人,按理说,前后几年之间的新人,公司的培养计划应该是一致的吧,可事实完全不是这样:有的人在单证科实习了半年,有的人只呆了一个月,还有的人压根没去过,有的人还被公司心血来潮考了单证考试;有的人到工厂实习了几个月,有的人只去过一个星期,也有根本没下工厂实习过的;有的人一年不到就被推上独立外销岗位,有的人三四年了还在作助手。
不要说前后进公司的,即使是我们同届的几个人,也是情况大相径庭,因此每每凑在一起聊天,都各自发各自的牢骚,早早上外销岗的也发牢骚,迟迟还在作助手的也发牢骚,都觉得自己是最倒霉的人似的。其实,我们发牢骚只是发牢骚而已,带点个人情绪,不过也的确是反映出公司在培训方面的弊端来,非常欠缺考虑,公司人教部好象只管招人,每年都招好多,可人招来了就不管了,放任自流,任我们自生自灭。在这点上,国有公司还是远远无法跟那些著名国外大公司相提并论的,他们对于新人的培养计划,那可是当作公司里数一数二的大事呢。
某名人不是曾经对年轻人说过一句话吗:“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而在一家国有外贸公司里,领导们似乎很不情愿面对“这世界迟早是年轻人的”这个真理似的,他们更关心的是那些老员工、那些中流砥柱,他们的喜怒哀乐牵动着领导们的心脏,他们才是公司的摇钱树,今天有钱今天摇,谁管世界明天是谁的。这岂不是目光短浅?
一方面,公司领导对培养新人不够重视,另一方面,中层干部和骨干业务员权限太大,他们往往能凌驾在公司制度之上,他们更在乎的是部门内部的业绩、自己个人的业绩,因此,一旦来了个新人当自己的助手,他们当然不愿意新人一会儿帮他做事,一会儿又跑到外面去实习,于是,他们向领导提出:“太忙了,需要他们新人帮忙,走不开,不能让他们去实习。”领导一听,忙好啊,忙是替公司赚钱呀,当然一万个同意,新人不实习就不实习吧。这样一来,眼前利益是照顾到了,老员工的利益也照顾到了,却牺牲了新人的利益,也牺牲了公司未来的利益。
也许领导会说,让新人给老业务员做事也是学习啊,的确是学习,的确也大有收获,可是新人的培养是需要全面考虑的,仅仅靠常年给某个业务员做些琐碎的杂事,学到的东西有限。
有些领导恰相反,想走捷径,早早将一个新人推上外销岗,让他出国、参加交易会,给了他很多机会,想让他早点为本部门创造效益,也为自己脸上增光。可这也是不行的,外贸行业里,新人的培养根本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当一个人还什么都不懂的时候,他出国是白出,参加交易会是白参加,任何机会都是白给的,他根本没有能力利用起来,即使碰运气一时做到一点订单,也做不长久。这一点,在HH这样的省级公司还好,但是某些市级外贸公司就有很明显的这种急功近利的势头,KEVIN有同学在某市级外贸,一去就出国,独立做外销,非常得意,KEVIN羡慕得要死,可是,后来他那同学一点冲劲都没有了,根本做不好,实在是因为基础没有打好,完全是瞎折腾。人还没有学会走路,就让他去跑,如何可以?
由于缺乏培养体制,新人们稀里糊涂地慢慢成长起来,有的上进一点的多多自己努力,有的运气好点的被人指点,有的被动点的就原地踏步,有的倒霉的就怎么也做不好。最终结果是,不管是谁,最后业绩做出来以后,他们都对公司毫无感激之情,觉得公司几乎没有给自己什么帮助,全是自己努力的结果,哪天要抬脚走人,根本不会对公司有什么内疚和留恋的。这些话是一些老员工亲口告诉我,绝非我自编。
那说了这么多,到底什么样的新人培养体制才是最合理有效的呢?我并不是经验丰富的老外贸,也不是统揽大局的领导,仅仅从我曾经是一个新人的角度来总结一下吧,我脱离新人队伍还不久,尚且还能够记得(也许领导们都忘掉了自己做新人的日子),记得哪些是对我们的发展有益的、哪些是无益的。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