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我出来之前也犹豫了很久,甚至想过放弃身份,但是看到很多“领导“或者“领导的家属“都纷纷有了第三国身份,我一想还是出来吧。人家肯定不是傻子。出来以后,才发现“领导“也有后悔的时候,有的时候出来也是迫不得已。不提前退休,难道想晚节不保么?
对于我的个性而言,经历就是财富。出来走走看看,才能看到差距,也能看到我们自己的优越性。前两天一直在追着看这个版的(猎人头部落的职场漫画),里面有一句话触动了我“要做一颗永远成长的苹果树“,在国内很多人认可的是向上爬,长得越高越好,但是却忽略了成长有很多种方式,其实横着生长,向不同的方向伸展自己的枝丫,何尝又不是一种方式呢?临高俯瞰固然可以看到很多风景,但是尽可能的伸展自己的触角,亲临其境不能不说是别有一番滋味。
和不同类别,种族,地域的人接触,你会感叹原来世界是这么得丰富多彩。记得去年碰到一个到多伦多探亲的老太太,因为国内可能是某处长的缘故,过来以后非常的牛。其实呢,怎么说呢?在这里牛人看得太多了,也就不牛了。来这里之前,老赖那也算是一能人吧,又能怎样?别说处长,局长厅长都见多了。俺先前开车的教练来之前就是某大银行的大处长,从前别人给他开车,现在他教别人怎么开车。我看他心态挺好,美着呢。还和我开玩笑,要是你毕业的时候认识我就好了,我就直接把你弄到那个银行了(俺的本专业)。我要是真在银行呆着,今天就不能要你来教我开车了,师傅咱就没这个缘分了。
风景就从你身边而过,有的人抱怨这条路走得那么难,有的人却欣赏了沿途最美的风景。到了终点,谁还在微笑?
日期:2009-11-12 00:28:13
10) 采购、采购就是先踩后购,一定要狠狠地踩才行。
采购、采购就是先踩后购,用最简单的话来说,这得先踩好点然后再去买。不能说不知道店家卖什么,价格怎样,是不是黑店,拿着钱就往里冲。拍出百块大洋吆喝一声:店家,上十盘卤煮火烧,管饱就行,外面的兄弟饿极了。店家一看,先收了钱再说。端出来10盘皇家狗粮,往桌上一摆。“兄弟,您慢用。“
客官:“嘿,怎么回事情?我要的是卤煮火烧,你给的什么破玩意。“
店家:“客官,您没看清楚阿,我这是狗粮店“
客官:“是狗粮店,你怎么不早说啊,我要你这狗粮干甚。”
店家:“咳,这还赖我了,您不是说管饱就行么。“
客官:“那你说,这东西,人,能吃么?“
店家:“咋不能吃了,我这可是进口的,保证不含三聚氰胺。成本高着呢,就你那10块钱,也就刚够个本钱。“
客官:“那你把钱还我,我去别家买。“
店家:“想的美吧,爱吃不吃,不吃就滚。钱账两清 “
不管是去餐馆就餐,还是去商场买衣服,任何一个购买过程都是一个完整的采购流程。不是你有钱就能买得到好的东西,有的时候你当了冤大头,有的时候你一无所获。但是如果你能在采取行动之前,做好调查踩点工作,你才有最大的机会获得最价廉物美,合乎所需的产品。
在北美,标准公司的采购通常是分为“踩=sourcing, 定位所需,寻找供应商,完成既定成本质量目标“ and“购= purchasing or buying, 也可以理解为后续执行,确保你所买的商品,和sourcing的目标相符.以及处理采购具体过程中出现的突发事件”。既然职责不同,当然是要分2批不同的人马来操作。国内很多企业往往会由同一个组或者部门来进行,无可避免的带来了“权力寻租“风险,也就是国内所说的“回扣“。任何权利都需要制约,我觉得我目前的公司就在平衡sourcing和purchasing的问题上做的还不错,当然也有其他一些问题,以后会慢慢聊到。
日期:2009-11-12 23:57:00
10) 权利互相制约的组织架构
在北美,通常公司会把sourcing或者说procure和purchasing分得很开,以我目前公司为例,基本算是有由不同的director(总监)负责,然后统一规一个副总裁管。为了保护公司的隐私,我会对一些细节作部分改动,希望不要被人肉搜索。
基本的结构如下:
Global Procure manager (GPM)全球采购经理---Global Procure Director 全球采购总监--- Vice president 副总裁
Buyer(采购员) --- Supply Chain Manager (SCM) 供应链管理经理--- Director of Purchasing 供应链管理总监---- Same Vice president 同一副总裁
另外还有一个中间层,是为这两个小部门服务的,就是工程师。也就是说有专业的工程师负责对产品细节把关。据我了解,很多国内厂家在招聘的时候往往招聘的职位是Procure engineer(采购工程师),也就是把询价采购和工程师结合到一体。看似节约了一个人员,但是采购过程中对产品专业性的把握,是不是也一样有保证呢?当然我们的GPM也不是完全非专业人员,基本也是在电子行业做了很久,最好也是有工程背景的人,但是并不作为专业审核产品人员。
电子行业和其他行业不同的是,很多部件都有标准的产品部件号 manufacture part number,采购过程可以分为3个渠道,Distributor(分销商), Manufacturing(厂商), Broker(经纪商,不知道翻译对不对). 95%以上的部件都是通过分销商采购的,少部分直接从厂家购买,对于Broker(经纪商)我们只是在紧急情况下才使用,通常价格比较高,当然也有些特殊的情况,broker的价格竟然比Distributor还便宜。也许有人问,为什么不直接从厂家购买,作电子行业的也知道,厂家和分销商之间都是有协议的,大部分部件都是由大的分销商比如常见的Avnet, Arrow, Digi-key, Future, Sager, Newark, 等指定承销的。我们常联系的通常有差不多50个左右,另外还有一些小的分销商。厂商也有,比例少。对于broker,通常我们只有在执行采购的过程中出现问题,比如manufacture delay (工厂延迟交货) 或者customer demand pull-in (客户需求提前或者增加),才会和broker联系。常常联系的broker也就是3,4家,很固定。
上班时间不能多写了,今天就到这里。每天写日记的事情,只有在小学的时候被老师逼着写过,寒暑假通常是30篇日记一天完成。所以我需要时刻提醒自己,每天来天涯完成自己的必须完成的作业,当然工作也是不能捺下的。
不知道如果我说祖国情深,会不会有粪青和棒棒会说,你就是一个卖国贼,你这样做无异于女人改嫁了还说爱着前夫,其实大家不用这么激进,以后我会和大家聊到为什么越多华人在北美越好呢,特别是越来越多的人帮助北美公司做采购的前提下,同胞之情是可以体现到现实利益中的。在采购这些年里,我也深切地感受到,中国还是很受排挤和歧视的,很多我可以在北美买到的部件,在采购的过程中会写得很明白,不管是零部件还是产成品都不能出口到中国,古巴,朝鲜等国家。关于细节我会逐一涉及。包括大家都知道的TI (德州仪器),很多部件可以出口到墨西哥,也不可以去中国。(我们公司在墨西哥和中国都有厂),所以很多成品的加工不得不放在墨西哥,而不是价廉物美的中国。
能不能有筒子告诉我一下,Global Procure manager怎么翻译比较合适,全球采购经理?
日期:2009-11-13 23:04:49
10) 权利互相制约的组织架构之二
一早起来赶紧过来码字,你说我容易么?
在9)中的组织架构中,大家不难看出,在采购整个过程中,被比较完整的分成2个大部分,而且又分别由不同的平级负责人进行领导(大家注意是平级管理,各自负责),管理的微妙就在这里,形成互相制约的机制。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