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0-08-11 10:33:12
【国民价值观】
正统经济学有一个基本假说:“经济人都是理性自利的”。这一假说是西方经济学的一般理论分析的逻辑起点,即无论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还是当代经济学的主流都实质上承认这一假说为公理,只是在解释上存在细小的差异。
对这个“公理”的认识,哥倾向于认同赫伯特.西蒙的修正:经济人(Homoeconomicus)在从事经济活动时,其行为动机是基于“有限理性”的自利,因为“理性主义”的价值取向从而表现出“自利”与“利他”的协调一致性。
有限理性说的成立主要是因为信息的不充分性和价值观的多元性决定的。
自利准确的理解当为“Self benefit”或“Self-interested”而绝非自私(Selfish),即经济人追求的是理性处理后的个人效用的最大化而非无边界地单向追逐个人的利益或享受。实际上汉语“自私”一词本就是代表以强调关注自我为核心的价值取向和心态,可以适用于更广阔的语境,比如恋爱家庭中的两性关系、社会荣誉的角逐等等等等,而“自利”则更适合经济欲望的诉求。
这是从微观角度来理解价值观和经济行为的关系。
日期:2010-08-11 10:38:42
从宏观的角度更容易理解国民价值观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有句俗话讲“性格决定一切”,套用到社会和国家层面也完全成立。其相对完整的表达为:自然地理环境、社会历史和文化传统通常塑造了某一地区或国家的国民性格、心理特性和价值判断取向(是为社会学、历史学的“环境影响论”,现代学界主流不主张仅适用于前工业时代的“环境决定论”),行为受思想观念的驱使和指导,因而国民价值观将必然影响微观经济及宏观经济的运行模式和质量。
换成简单通俗的说法,河南人发展经济的模式和思路肯定会与广东人有所不同(不是歧视河南人,只是举个例子);中国人可能永远无法象低纬度欠发达国家的民众那样对待工作或劳动持轻松享受的态度(很多非洲黑人以及东南亚的马来人群习惯每个月工作若干时间,挣够了wage就自己放假享受了,而社会历史发展更充分的中国人和西方人一般都是挣Salary即月薪的。);发达国家的国民也很难认同专制型或类专制政体的低度开发国家在经济活动中贪污腐败盛行的规则和模式。
日期:2010-08-11 10:40:54
当代中国的国民价值观主流是什么?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不同群体或者社会阶层各有各的看法,更没法精确定量分析。但是哥以不健康的国民价值观盛行中国来定性应该多数中国人都承认和接受。
社会个体的价值观可以是而且应当是多元取向的复杂系统,但是整体的国民价值观应该追求有利于社会进化升华、经济发展前进,哥想即便是再坚持中国特色论的人都不会排斥这个基本原则。
坦率说在哥看来,目前阶段阻滞中国经济发展、社会前进的关键症结就在于社会的组织形式落后和国民价值观混乱且低俗,其它的多数矛盾都是这两个基本病灶衍生的并发症。发达国家基本跨越和解决了健康国民价值观的命题,而在研究中国经济时则有必要把它单独摘出来作为一个重要系统变量来通盘考虑。这个论题实际上和现代教育的关系非常密切,但我们知道价值观并非完全依靠正规教育而形成,它在相当程度上受整体社会环境及氛围影响的因素更多些。
日期:2010-08-11 16:57:03
【宏观经济政策】
宏观经济政策的传统主要目标是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后来又加上一条----国际收支平衡。一般来说,经济学家公认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根据中国的国情目前还要扩展到重要经济法规。
宏观政策的作用很简单,不外乎调理一国经济状态、熨平经济波动、促进经济增长或稳定。它的主要理论基础是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总需求决定国民收入的经济分析模型,即所谓IS-LM模型(又名“希克斯-汉森图形”)。
在凯恩斯本人的政策工具箱里,只有财政政策是重要的,所以他往往被人称为“财政主义者”。
财政政策(Fiscal Policy)顾名思义是通过国家财政收入及支出手段的调整、变化来适应和刺激国民经济的宏观运行,它的主要目标准确说是增长。
大家知道国家财政有收入与支出两条主线。
财政收入一般通常由税收(财产税、所得税、流转税三类)和公债(可分为短期、中期、长期)两个标准子项组成。在中国和少数也坚持自己特色的落后国家,政府实际上还有乱七八糟的行政收费以及官营企业的经营收益,而且后者通常具有专营垄断的特征。
财政支出可分解为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通常转移支付被认为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影响最为直接。
日期:2010-08-11 17:03:10
运用财政政策工具刺激经济的主要手段就是减税和扩大政府支出。
财政政策本身就具有最为经济学家看中的叫做自动稳定器或内在稳定器(AutomaticStabilizer,Built-in Stabilizer)的作用。意即无需政府预先判断和采取措施,一国宏观经济体系依靠财政税收制度本身的内在机制(经济波动则税收和政府支出会自动发生相应的增减变化)自行感应以减缓经济波动从而起到的稳定经济状态的作用。
凯恩斯认为,私人投资不足是有效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决定一国私人投资需求的是利率和资本边际效率(即未来利润率预期),当资本边际效率递减时,如果利率能同期降低,货币政策自然就有效。然而因为实际上存在流动偏好(人们传统对现金的偏好),不允许利率无限下降。当利率下降到一定程度时,会出现无论货币怎样增加,利率也不会下降的“凯恩斯陷阱”(又名“流动性陷阱”)。这将使货币政策的作用受到限制。
据此原因,凯恩斯更看中财政政策的作用而倾向于排斥货币政策,尤其青睐扩大公共工程支出的赤字财政政策。所谓美国大危机时期的罗斯福新政或者欧洲各国振兴经济的计划都是以这种财政政策为中心的。
日期:2010-08-11 17:05:29
正常情况下一国政府推行的财政政策,可划分为单向的权衡性的财政政策,或扩张以刺激经济、或紧缩以给宏观经济降温;也可以根据宏观经济的冷暖变化实施补偿性的财政政策(交替使用扩张和紧缩的财政政策)。
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的凯恩斯主义政策制定者意识到单纯增加政府支出对私人投资的挤出效应(这和政策刺激经济的初衷刚好背道而驰、相互抵消),开始更强调减税的作用,以增加私人消费和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同时也双管齐下应用货币政策的乘数效应来刺激总需求。
从实践效果看,对推动经济发展作用更大且意义积极的财政政策手段是减税。以美国为例,无论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肯尼迪和约翰逊政府、八十年代的里根政府还是后来的布什政府,对经济稳定和发展成功起到主要积极作用的都是减税政策。同时不容忽视的是在财政政策用减税代替增加政府支出拉动经济这一显著变化发生的过程中,货币政策作为对财政政策的配合,在协助消除挤出效应、推动经济增长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凯恩斯主义在美国还有一个重要的变种:军事凯恩斯主义。关于这个哥暂且不多谈,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了解和关注。
发行公债作为增加政府收入的有效辅助手段也相当重要。一般看法是:公债只要不用于战争和浪费而用于刺激经济发展,且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公债增长速度,公债就是安全且有益的。当然发行公债必须有个限度,无效和低效的政府项目支出是必须避免的。
政府发行公债筹集资金的渠道则包括针对境外投资者或内部国民的两类公债。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