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案往事》
第40节

作者: 春春花熊
收藏本书TXT下载
  王安和王康、李海东和李海军,这一对双胞胎的双重身份算是找齐了。但问题又来了:王安王康,分别对应的是李海军李海东中的哪一位?
  因此,在仅获取了王安王康二人学籍信息的条件下,李竹道再次将刑侦组一分为三,分别对王安王康曾经就读的学校进行走访,除了想要加深对他们的了解,试图在性格上进行“远期的”原因因素分析,寻求作案动机,同时也是将他二人辨别区分开来,将其分别与李海东李海军对应上的需要。
  随着两组人马走访信息的不断汇集,王安王康、李海军李海东相互之间的对应关系也越来越清晰。
  值得一提的是,老刘反馈的王康的手机号码和李海军被注销的手机号码一致,是为同一个号码。这似乎就意味着王康应当就是李海军。
  但事实却恰恰相反。
  “高考毕业后和刘辉老师仍保持联系的,应该是王安。这两兄弟缺少父爱。从老刘反馈的信息来看,王安代替王康在沙市一中就读时,曾被刘辉老师管教过。这极有可能让王安产生了一种将其视为父亲的情感。所以,王安在读大学后仍和刘辉老师保持联系,在参加工作和结婚这样的人生大事时,都会打电话给刘老报喜,这表面上看是学生在向老师报喜,实际上在王安看来,他极有可能将这视为晚辈对长辈该有的礼节,甚至是父子之间沟通的一种方式。”

  李竹道看着眼前的小黑板,说道。他的办公室里架着一块小黑板,案件的人物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还有一些重要的时间点,他都会在上面注明,并且用各种只有他自己能看懂的线条将这些时间和人物串联起来。现在,这块黑板上写着李海东李海军、王安王康、李梅王芳,还有案发时间,以及李梅和李海军通话的时间等。
  “王安性格外向跳脱,刘老口里描述的那个和他保持联系的‘王康’,符合王安的性格特征。真正的王康,无论从性格特征上来看,还是从他先后遭受了两次强bao的心理历程上来看,都不像是刘老描述的那样。”
  “另外,王安在大学毕业后逐渐开始创业,这与小明反馈的李海军名下注册过企业的信息相符。”
  通过对李海军及其身份证号码的进一步查询,发现李海军生前曾在西南边疆省份的清河市创办过一家名为“创世纪”的农业开发公司,但该公司于2018年5月因破产已在工商机构注销登记。
  之所以说李海军是“生前”,是因为根据其姓名和身份证号码查询显示,这人已经死亡,死亡时间是为2019年3月29日,死亡原因是交通事故,地点在永城。

  李海军的死亡时间,与他和李梅通过手机通话的时间吻合,这说明什么?如果李海军在临死前,最后一通电话打给了远在异地的李梅,这在逻辑上完全讲得通。但那通电话却是李梅拨给李海军。李梅在李海军死亡前拨去电话,是巧合,还是另有隐情?
  此外,段明根据桂瑛给李梅配的手机号进行追踪,发现这一手机号的信号源最终消失的地方在白土文小区。当初在现场勘察时,发现许多卡片,还有手机被物理销毁的痕迹。物理销毁的方式包括火烧、以硬物击碎等。经技术复原后,发现了一部智能手机,但无法提取当中的信息。李海东使用的是一部需按键输入的老式手机。这部智能手机应当就是桂瑛配备给李梅的那一部。
  李竹道暂时收回疑问和思考,继续说道:“所以,不管是从刘老的反馈来看,还是从王安的性格来看,李海军应当是王安,李海东是王康。”
  “王康对母亲王芳有不满,加上之后高考前的两段悲惨经历,造成其情绪更加抑郁,心理更加扭曲,性格更加极端。在案发前,极有可能和王芳之间产生了某些矛盾,几十年积累的不满情绪爆发,然后愤而杀人碎尸……”
  站在李竹道身后的小吴身姿挺拔,看起来像是在认真听着李竹道的分析推论和总结。
  李竹道转过身,见小吴一对乌黑的眼珠在眼眶里转来转去,就十分不满的说:“一天天的,总是心不在焉,你得学点东西。要不然我老让你跟着我干啥?”
  “我在听啊。”小吴直视着李竹道,态度端正,无可挑剔。
  “我刚刚说了啥?”
  “你说得很好,我都赞成。”

  “我问你,我刚刚说了什么。”
  “你说的都对,没毛病。”
  “……”
  李竹道叹了口气,直接提问:“王康就是李海东,他杀害母亲王芳的缘由,我们从老刘和欧阳反馈的信息来看,或许可以推测一二。将王芳碎尸也可以理解为王康长年积累的不满情绪过多,但他为什么要在微信群里自曝罪行?不是炫耀,到底是出于什么目的?”
  “你不知道?”小吴睁大眼睛,问。
  “你知道?”李竹道有些意外。
  “我哪知道。”小吴依旧面不改色,理直气壮的翻了个白眼。
  李竹道暗暗叹了口气,只得再次放弃引导小吴开动脑筋的想法,说:“通知老刘和欧阳,要他们继续搜集王康在大学时候的线索信息。重点关注王康自复读高考后,也就是从2003年6月到2005年7月之间,他身边的同学、朋友,甚至他生活居住地附近,比如他就读的大学附近,有没有谁突然失踪,或者被杀害却一直没找到凶手。”
  “为什么?”小吴一下来了兴趣,问。

  “王康犯罪心理和行为的形成不连贯。”
  “连环凶案案犯的初次作案,往往都不是有意为之,大都是出于过失杀人或激情犯罪,但凶案在之后却并未被侦破,这造成凶手在短暂的逍遥法外的同时,也打开了他们心底犯罪欲望的潘多拉魔盒。对于有些人来说,犯罪就像是吸.毒,一旦沾染就会上瘾。”
  “王康在2002年6月遭受文韬等人强bao后,到2003年6月,这段时间他的心理和情绪应当还没有彻底失控,不然,他也做不到安安静静的复读一年,但也应该处于失控的临界点。”
  “2005年7月,是龙芷怡失踪或被害的时间,2006年7月和8月,分别是李怡和黄醉,到了2007年8月,则是何小月。很明显,这四人的相继失踪和被害,属王康报复作案、预谋行凶的可能性较大。从这四人失踪、被害的时间点上来看,都是在暑假,王康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周密的计划。”
  “一个原本安安静静在学校读书的人,突然有计划有预谋的作案报复、行凶杀人,而且是连环作案,事后除了龙芷怡,其他人到现在都还是生不见人死不见尸,这样缜密细致的报复计划,如果由一个从未犯过案的学生来制定并实施,是不是太跳跃了?”
  “从不会直立行走,到突然就能奔跑如飞,是不是不符合逻辑?”
  然后,李竹道在黑板上的两个时间点之间画了一道白色的连接线,指着这道白线说道:“从2003年6月到2005年7月,在这段时间内,王康身上应当是发生了什么,造成他内心情绪和心理防线崩塌,然后激情犯罪,或者说犯下了过失、意外杀人之类的罪行,最终却又成了一桩隐案。”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