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历史告诉未来-我看中国经济》
第27节作者:
木棉小树 日期:2010-05-05 18:56:02
3. 庐山面目-制造业
3.1.谁是头号制造业大国
中国获得“世界工厂”的美誉迄今将近十年了,这十年间是中国制造业突飞猛进的十年。在我们的印象中,中国现在似乎是全球第一制造大国。国家统计局建国60周年系列报告第十二部分指出: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资料,按照国际标准工业分类,如今在22个大类中,我国制造业占世界比重在7个大类中名列第一,15个大类名列前三。2007年中国制造业有172类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全球近一半的水泥、平板玻璃和建筑陶瓷,一半左右的手机、PC机、彩电、显示器、程控交换机、数码相机都在中国生产。家电、皮革、家具、自行车、五金制品、电池、羽绒等行业已成为中国在全球具有比较优势、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行业。中国已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工业生产大国。
但是,比较数据却无法证明这样的结论。
根据英国《金融时报》2007年的报道,2006年,欧洲、美国和日本的制造业占全球制造业的份额分别是26.1%、25.5%和13.9%。中国2006年在全球制造业所占的份额其实只有12.1%。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周宏仁在由亚洲制造业协会主办,北京市人民政府支持的亚洲制造业论坛2009年年会上也确认了这一数据。
1995年的时候,西欧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在全球制造业中占据31.2%的份额,美国当时的份额是24%,中国当时只有4.6%。
也就是说,美国15年来在全球制造业中所占的份额不仅没有下降,反而还略有增加。总部设在华盛顿的经济咨询公司全球财经研究公司预计,美国在全球制造业的份额将继续保持在20%以上,这一趋势至少会持续到2024年,这与很多美国人认为美国正在迅速失去制造业大国地位的观点大相径庭。
从整体来说,美国制造业分三个档次:大企业主要生产飞机、汽车、计算机等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品;中小企业主要生产机械、电子部件,但也含有较高的科技含量;传统的低附加值、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在美国生产的已经不多,大多数早已转移到国外加工。但问题是传统的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即使转移到国外生产,其品牌、设计仍然掌握在美国公司手里,“中国制造”或者“墨西哥制造”的标签其实并不准确,恰当的说法应当是“中国加工”或者“墨西哥加工”。
所以,如果从产出的角度来看,这一差距就更加遥远:《财经》杂志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的研究结果显示,2007年全球制造业的产出中美国占了22.4%,日本占17.8%,中国只有8%。埃森哲咨询公司首席技术战略家鲍勃•苏在一份报告中分析说:“美国制造业所拥有的劳动力仅有服务业的1/4,但每位员工所创造的利润几乎是服务行业员工的6倍。”
因此,当我们出国旅游发现买回来的商品赫然带有“Made in China”的标签时,我们不要以为中国已经是世界头号制造业大国。真正的大国,依然在大洋彼岸。
日期:2010-05-05 18:57:55
3.2.良禽择木
当欧美国家近年来不断对中国的出口产品举起“反倾销调查”的“大棒”时,当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时,当“民工荒”从“珠三角”地区蔓延至全国成为历年春节后的一种常态时,当金融危机呼啸而来“珠三角”和“长三角”出现大规模的出口工厂倒闭时,我们一次又一次地惊呼中国的制造业面临危机。而当大名鼎鼎的郎咸平教授这两年来一次又一次地抛出“制造业危机”的言论后,中国制造业的“危机”似乎已经成为了共识。而这些所谓的“共识”中最重要的一个理由就是:中国的劳动力正在变得越来越贵。
但是当我对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路线图进行梳理之后,我发现所谓的“制造业危机”和“RMB升值”一样,同样属于“伪命题”或者“伪概念”。
首先,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一方面得益于国内的消费升级,也就是不同年代的“四大件”在内容上的不断演进,或者是婚嫁“价目单”内容的不断演进;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一方面是得益于中国出口导向的经济增长模式。或者说外需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动力和源泉。在中国出口导向的经济刺激政策下伴随着大量的低成本的农业劳动力向制造业转移,由此使得持续多年的高投资率所积累的产能释放十分地惊人。但是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其实和日本、韩国、香港、台湾、新加坡的发展历程是一样的,都是承接了国际产业转移,并且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前提是比较优势的存在而非绝对优势,也就是说,劳动密集型产品并非其他国家在同样成本甚至更低成本的情况下不能生产,而是它生产别的产品的优势更为明显。用经济学术语来说,就是发达国家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机会成本高。西班牙的ZARA和瑞典的H&M就是对比较优势最好的经济解释。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其他国家具备了比较优势之后,我们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就理所当然不可不戒地要转移到具备了比较优势的国家去,比如东南亚国家。这是经济发展的历史趋势,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其次,所谓经济发展的过程也是居民收入不断提高的过程,或者说是人力成本不断提高的过程。没有听说过哪个国家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结果人力成本却在不断下降或者保持不变。以台湾和韩国为例,1975年台湾和韩国的人工成本大约是当时美国的5%,人均GDP约在2000美元左右。到2004年时,这两个地区人均GDP都提高到了15000美元左右,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台湾的人工成本上升到了美国同期的25%,韩国的人工成本约为美国的50%。韩国贸易促进协会的数据显示,2006年韩国制造业工人平均工资为1524美元,是中国的14倍。按照中国近年来的GDP增长速度,20年后中国大陆人均GDP会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是我们的人工成本届时只是和台湾、韩国目前的水平相当。如果考虑到我们的国情,未来我们的人工成本可能还达不到台湾、韩国现在的水平。所以,人工成本的提高不仅是经济增长的必然结果,也是经济增长的最终目的。因此,我可以负责任地说,那些叫嚣新《劳动合同法》的出台打击了制造业的各色人等,终将会被滚滚潮流无情地扫进历史的垃圾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