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0-07-22 23:11:25
十一(六)、干活的没钱,有钱的不干活
困惑过后,地方官员该感到尴尬了。
他们被赋予了组织中国经济活动的重任,他们发现,要想获得升迁,最重要的评价标准,就是把地方经济搞上去,换言之,就是把GDP搞上去——不过,他们却发现根本没有多少钱,能够用来做事。
按照人世间的常理,责任和权利是相对应的。俺清楚地记得《蜘蛛侠》中有一句台词叫做“能力有多大,责任就有多大”。瓜子转换个说法,就是“给多少经费(钱),办多少事情”——地方官员不是传说中张果老那头神驴,会屙金子尿银子。地方上的事情,如教育、医疗、修路、架桥、治安、文化、科技、城管、维稳、教育不明真相的群众等等等等,都得花钱——不给钱,怎么办事?
但是,地方官员就是没钱。但是,地方上面的事情,他们必须要做。
事情怎么会这样?
说来话长,一切的根源,犹如关云之长,扯起来没边没沿。远了要从4000年前大禹治水开始【1】,近了要从90年前国共合作讲起,恐怕瓜子变成白胡子老公公都说不清楚,或者瓜子可能刚说个开头就被大伙儿群殴吐血。于是,瓜子索性偷懒,将更早的渊源统统略去,把话题的起点,定在三个字上面:“分税制”。
1993年7月23日,时任副总理的朱镕基说:“在现行体制下,中央财政十分困难,现在不改革,中央财政的日子过不下去了。目前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不到40% ,但中央支出却占50% 多……一般来说,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中央财政收入比重都在60%以上。而中央支出一般占40%,地方占60%。但是我们正好相反,……这种状况……必须调整过来。”
怎么调整呢?朱副总理选择的对策,是与各省财政系统谈判,启动新的税制,它的名字叫做“分税制”——也就是说,要重新划分全国税收中,中央和地方政府份额的多少,也就是重新切蛋糕。
分税制的细节,大家都可以非常容易地查到。那些官样文字絮絮叨叨,看半天也不知道在讲什么。所以,为了节约大家的时间,瓜子简单总结成为两句话:其指导思想,在于中央集权。其主旨,就是扩大中央税收份额——当然,这等于减少了地方政府在全国税收中的份额。
分税制改革的结果,瞭望新闻周刊2003年9月15日第37期有文《分税制决策背景回放》这样总结:1994年-2002年,我国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7.5% ,财政收入占GDP 的比重由1993年的12.6% 提高到2002年的18.5% ;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为55% ,比改革前的1993年提高了33个百分点……
换句话来说,就是:中央从全国税收这个篮子里面拿到的钱多了,而地方政府(省级政府)的份额少了。
当然,上文中,文章的作者没有忘记说一句:“2002年,除税收返还和体制性补助外,中央性地方转移支付高达4019亿元,是1995年的8.6 倍,年均增长36%。”外行人看了,就会如《武状元苏乞儿》片尾,被周星星讨钱的那位仁兄,猛吃一惊:不会吧?!转移支付这么多啊!中央可吃了大亏啦!
事实上,这所谓的中央加大对地方财政发钱(学名叫做:“转移支付”)的力度,对于地方财政的需要来说,够了么?其比例,是在增加么?
瓜子没有多少政治觉悟,瓜子也不怕当那个喊出“皇帝没有穿衣服”的愣头青,瓜子明明白白地说:远远不够!而且,事实上,中央承担支出的比例逐渐减少。
《中国经济周刊》有文《传新分税制调整方案形成 中央与地方将重新分配》指出:分税制改革后,中央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大幅度提高,2006年,中央与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为52.8%:47.2%,而中央与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则为24.7%:75.3%。也就是说,2006年,地方本级财政收入与地方财政支出的缺口大约为财政总收入的28%左右……
上面这句话,瓜子比较调皮,还是喜欢换个说法,那就是:拿钱多的(中央)干活少;拿钱少的(地方)责任重,活儿多。
省级地方政府不是傻瓜,多干活,却不拿钱或者少拿钱的事情,谁肯做?谁不想光拿钱不干活,或者多拿钱少干活?
不要紧,我们用不着替省级人民政府担心,他们很聪明,自然马上找到了解决之道……
有道是有样学样,现炒现卖,新鲜热辣——省级地方政府立刻将中央的精神“完美”传达了下去。上面所说的《传新分税制调整方案形成 中央与地方将重新分配》文中提到:湖北省财政厅监察处处长付光明说:“……分税制改革也出现了各级政府财政权力和事权不对称问题。在中央把各省的一部分税收权力上收到中央的同时,各省也依葫芦画瓢把地市政府的财政税上收。地市一级则把县乡财政税收上收到地市,其结果是,大大削弱了县乡一级的财政力量。基层政府越来越感觉财政捉襟见肘。”
2004年11月14日《21世纪经济报道》有文《十年回首“分税制”》也提到:部分(瓜子插一句,“部分”,真是“部分”么?瓜子冷笑……)省、市财政也打着“加强宏观,中观调控”(瓜子继续插话,何谓“中观调控”,瓜子政治水平低,还真没有从马、恩、列、斯、毛等伟人的经典著作中学到过。不知道哪位政治水平高、理论过硬的给瓜子介绍下?)的旗号,纷纷采取不同手段,集中一块财力,形成了财权层层集中,事权纷纷下移的背反格局。省级财政“二次”集中财力、市级财政“三级”集中财力,基层政府的财政困难进一步加剧,地方财政缺钱只能向当地企业和居民收费、摊派和集资。
瓜子大段引用报道,非常对不起读者。但是,只有这样,只有让大家了解这些权威来源的权威论述,才能让大家理解“分税制”对中国、对我们大家意味着什么。
瓜子再一次用通俗的话,来说明这个问题的关键:什么是“财政权力和事权不对称”?简单得很,就是:责任越多、越重的,越是缺钱;责任大幅度卸下,卸得轻轻松松的,钱越是多得花不完。
而且,越在高层的部门,越有能力和转圜的空间,可以将责任和压力下移,却将资金和预算上移。于是,终于我们看到了类似北宋的国家财政体系——强干弱枝:中央强,地方弱;上级强,下级弱。而责任和压力呢?正好反过来。
如此这般,我们就能理解为何有些部门(当然是高层的、或者垄断性质的部门和行业)清闲得紧,却年年在为年底之前必须花光经费而绞尽脑汁;而有些部门(当然是底层的部门)虽然忙得要死,却捉襟见肘,年年赤字,穷得让人忍不住代它落泪。
这就是1990年代早中期开始的财政体系改革带来的副作用。
这项改革的初衷,是为了改善中央财政的尴尬境地。瓜子无意指责什么人,瓜子也承认当时的改革,是势在必行的。
然而瓜子也指出了这项改革的副作用,而且,这些副作用,一直延续到今天。所有副作用中最突出的,变成了我们今天天天听到的“三座大山”的肇始。
为着改善中央的财政,改革的举措大胆而有魄力,除了扩大中央的财源和收入以外,将原本中央(乃至地方政府)负担的很多责任统统卸下。
瓜子举个例子,比如当日的国企改制,大量国企工人下岗,对其工龄以少量资金实行“买断”,从而推向社会,令其自谋职业和出路。
1997年,瓜子还在上大学时,看了一部电影《红西服》,细致而生动地描述了当日国企工人下岗的情景。
下图说明:电影《红西服》剧照:刘世杰(王学圻饰)是个本分又出色的工人,突然“下岗”使他陷入了难堪的境地。他四十岁了,机器是他最好的伙伴。如今离开了工厂,他失落极了,内向的他为了不让妻子和母亲担心,每天早上仍然假装上去上班,独自一人承担着一切,并开始寻找自己新的位置——先是在饭店洗手间服务,然而自尊的他打了趾高气昂横行霸道的“款爷”后,饥饿律条起了作用:他只好到街头修自行车。
日期:2010-07-22 23:12:38
又如教育和医疗,在大幅度削减开支的情况下,这两个领域的政府投入大大减少,于是为了让医院和学校能够维持下去,国家选择了“产业化”道路——从此本应该为民众提供医疗服务和教育服务的医院和学校,将公共服务变成了赚钱、和养活自己的手段。
这个趋势,一直延续到了国家财政已经不紧张的今天。
于是,我们就可以看到了种种发生在中国的怪现状,基于这个基本的土壤,纷纷露头。瓜子随便举几个报纸上面吸引眼球的词语,比如“以药养医”、“批发文凭”、“学术造假”、“禽兽教师”、“无良医生”等等的出炉。
事实上,这些怪现状,并不局限在医疗和教育领域,大家日常生活中稍稍注意,就能发现各个行业在本领域“产业化”的蛛丝马迹。比如瓜子前面提到的某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只有遵循“赚钱”守则、并且收了日本人大钱的组织者,才能为配合日本人的国家经济战略、为宣传日本人的机器人,而强令华仔用全球独一份的姿势——蹲着跪着唱歌。而力推“绿豆神医”张悟本、捧红“拜金女某某”的某某地方卫视,不过是“照虎画猫”(瓜子没说错啊,不是照猫画虎,是“照虎画猫”,因为前者大,后者小)、依样画葫芦,有样学样而已。
【1】黄仁宇老爷子的文章,一般都要扯上治水。俺见贤思齐,却不是乱扯。若要明白俺为何讲中国政治体制,非要扯上黄老爷子和治水,请参见黄老爷子的大作《中国大历史》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