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面试生涯——外企十年招聘实录》
第2节作者:
徒步过客 回过头来介绍一下,这位B同学。重点大学的应届生,不错的专业,不错的学习成绩,而且据她自己介绍,还是他们学校学生会的骨干。的确,她整体给我的感觉也是一个很活泼很擅谈的女孩子。总体上来说,从外形和沟通上来看,她给人的感觉就是非常的活泼。因此,很自然的,她不符合我们的企业文化和工作内涵。
我们希望找到的是部门内部骨干型的员工。我们的理解既然是骨干,首先必须是一个好的team player,然后,他必须是具有领导潜质。而这位B同学给我的感觉,她可能在学校里是别人模仿和追求的对象,很前卫很有个性而且是很显眼的那种,很有活动能力,但是,根据我的推测,如果要她融入我们目前的团队,可能会有点难度,因为目前我的团队是属于Support的团队,看上去会相对比较传统,相对不那么活跃。因此我倒觉得她更适合去业务一线,比方说Sales呀,需要显山露水的地方。如果让她进我的部门,无异于把一盆鲜艳怒放的鲜花,放在一群比她高大的绿色灌木的中间,不郁闷死她,也不可能看到她出头的机会,更谈不上作为部门日后的骨干了。
事后,在跟人事交流的过程中,人事也表达了和我相同的观点,因此,她很可惜,如果她来之前,能够仔细阅读一下工作职责和要求,改变一下形象,或许,这个机会有可能就是她的。但是,是不是会做的好呢?是不是会符合她的性格和向往呢?
日期:2007-10-10 10:04:00
继续
(C)
现在讲讲C,C先生工作了近6年,有着国营同行业公司不错的资历,原先负责分析和协调方面的工作,和我们要招聘的职务要求比较接近。
再谈谈C的简历,他简历比较清晰,因为大学毕业以后只在现在这家国营公司工作,所以工作经历也比较简单,基本信息,学历再加上工作经历,前后一共两页,一页中文,一页英文,一目了然,所以印象反倒比较深刻。
面试者往往下很大功夫准备简历,把简历准备的很丰富很有个性,但是效果往往并不理想。我曾经收到过一个应届生寄来的一本装订精美的简历,前后十几页,用彩色打印机打印,还配有插图和艺术照片。我觉得再增加一点感情纠葛什么的就能出一本自传了。但是如果是用来应聘,可以说比较失败。为什么呢,你想,一个应届生能有怎样的经历(除了少数大牛如比尔盖子、迈克戴尔之类,不过他们既没有毕业也不需要找工作),无非是大学四年的学习,和社会实践经历,如果只是写个大概,2页也应该是个极限了,再加上两页英文,顶多4页。但是,他搞了十几页,无非是把2页的经历用不同字体美化了一下,多加了点文字描述,实质并没有改变,反而会造成阅读者的累赘感,你想面试官看1小时要看接近100份简历,平均每份最多也就30秒钟,能有耐心看完么?而且,说实话,这样制作成本相对比较高,性价比比较差。所以,简历简洁明了,反倒会帮到阅读者更容易的看到重点兵更好的理解。以后,有机会,我也谈谈,我看过的简历。
回过头来讲C,C在面试以前至少已经给我留下了一个印象,而且不坏。因此,整个面试程序还是和往常一样进行。双方互相简单介绍后,C开始介绍自己的经历,总体上来讲,两分钟的时间里,C显的比较拘谨,不够自然。在随后的沟通中,总是觉得C的思维方式比较被动,性格比较内敛。
比如,我问他,“在原先公司,负责协调具体项目的过程中,你一般会采取什么行动或措施达成你事先设定的协调沟通的目的?可以举例说明”因为我们要找的类型,是要在部门内部起到骨干的作用,因此对内对外的沟通协调能力在面试当中就会比较看重。C的回答比较简单:“我就直接告诉对方要什么,然后说明理由,就这样。”其实,C并没有回答到我想了解的问题,所以我继续问并提示:“那不是每一次沟通都会很顺畅,会碰到困难,比如,你需要的信息,你得沟通对象不能活着不想及时提供,那他是怎么去沟通,怎么去解决困难,用什么方法去说服对方?”C的回答比较让人失望:“在过去的工作中,一般没有遇到什么困难,我提出的对方一般都能够接受。”其实,我想让他假设一种场景,并告诉我他的协调和解决的方法。我觉得失望并好奇,于是又问:“那是为什么呢?从来没有过困难么?”“我们公司事情比较简单,每人一块,按部就班,所以也就不会有什么困难了。”整体来说,我们的一问一答让我比较失望,他给我的感觉,他基本上不太会去主动解决问题和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后面的一个问题,更让我确信,他不是一个能够积极主动并且善于沟通的人。“如果你发现你的报告有问题,而且你和你的同事还没有找到问题的原因,同时,你的上司又很着急的要这份报告,你会怎么处理?”他的回答很简单很干脆,“继续找原因呀。”我笑了笑,“如果你的上司非常的着急赶时间,你和你的同事一时又查不出来,你会怎么办?我想你以前一定碰到过,”“有,我的上司帮我们一起查。”他回答。
总的来说,他比较老实和坦诚,但又给人感觉比较拘谨和内敛,沟通协调能力可能他从来也没有重视过,或许在原来的环境,他不需要注重。所以,尽管他又一份比较有条理的简历,但是,他还是与我们的期望有所差距。他原则上应该比较合适埋头苦干和需要钻研的工作,类似于搞搞神州6号之类的工作。而我们需要的是不但要会造而且要会组织建造神州6号的人。
(D)
中午和老板一起吃饭,聊到我这两天的招聘情况,我一一汇报。老板问我有没有看到合适的或者不错的人选。我回答:“不多但有,但可能不太愿意过来。”老板继而问我原因。我回答:“我们提供的岗位和工资可能对他不够有吸引力,本人倒是满不错的,XX公司的(行业内500强的大公司,竞争对手,文中我全部避讳真实名称),能力比较强,或许您可以看一下,再最终决定。”我想怂恿老板看一下,这样可以尽快解决我部门人力短缺的问题。老板又问:“那差多少?”“50%”我回答。老板皱了皱眉头:“噢,那可能有点困难,Sharon的建议呢?”(Sharon是我们人力资源部经理)。我回答:“她建议不录用,她认为这个人期望过高,而且不符合公司录取人员的加薪幅度,超太多了,将来人事内部审计会有一定问题。”“噢,明白了”老板总结了一句。我们的话题又转到了其他业务上。最后老板也没有再提要面试一下,我想他也有了决定。
回过头来说说不错的D,D小姐是同行业的竞争对手的员工,大学毕业工作4年多,现任主管职务(Supervisor,外企一线基层管理人员),将近2年的主管工作经验。由于是同行所以穿着打扮,沟通和行事方式都与我们公司员工相差不多。相貌感官也能够接受。所以,一路沟通都很顺畅,从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团队领导,分享经验,解决问题,到专业技能和知识,谈的都很投机,原则上,我很满意她先前的履历和能力,我认为我可以接受她来我们公司成为我的得力助手并负责领导一个团队工作。
在最后的几分钟里,我回顾了一下她填写的职位申请表,期望薪资一栏引起了我的兴趣。D的工资期望是12,000元。而她目前的薪水是7,000元,相差较大。我于是就问:“为什么你觉得可以获取你期望的薪水?”
我倒不是说不给,我觉得她的确比我们能给的要多的多。尽管我们是500强的大公司,但是工资标准是很严格的,所有的岗位和职级都有不同的工资标准,而且这些标准会综合考虑同行业的薪资水平,个人的学历、能力、工作资历和专业资质等各种因素。按照这套标准我们可以计算出能够提供给D的工资范围,当然这只有人力资源部才知道如何计算,而我呢只了解我们部门所有的岗位的职级以及工资水平的中间值。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