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三传读书笔记》
第59节

作者: 清河县西门大官人
收藏本书TXT下载
  杜预在注解《左传》至此时,提了一个观点:“孔父称名者,内不能治其闺门,外取怨于民,身死而祸及其君”,显然,杜预对孔父评价不高,认为他对内没有管理好自己的女人,对外使人民有怨言,最终自己被杀还连累了国君。言下之意《春秋》此处提到孔父是有批评之意的。我理解杜预所谓的“孔父称名者”,意思是想要解释一下《春秋》为何记载了孔父的名字。因为正常情况下他国大夫有如弑君这样大逆不道的行为才会被《春秋》记录,否则不足以入《春秋》。杜预之所以会认为孔父“外取怨于民”,原因也是此前华父督让人宣扬的,宋国之所以连年战争,都是孔父的原因,毕竟他是大司马,主管军事。

  关于此后的三月,诸侯会面一事,《谷梁传》释读如下:
  以者,内为志焉尔。公为志乎成是乱也。此成矣,取不成事之辞而加之焉,于内之恶,而君子无遗焉尔。
  《春秋》之所以说是“以”成宋乱,是因为鲁桓公本来就有这样的打算(给自己弑君的行为拉个垫背的?)。桓公的本意就是想成就宋国这场内乱,这里用“成”,是用了不用该的词(我理解,若“成”做“成就、促成”讲,则“此成矣,取不成事之辞而加之焉”意思是怎么能成就别人的坏事呢?,若“成”做“成者,平也”讲,则“此成矣,取不成事之辞而加之焉”意思是怎么能用这种纵容恶人的手段来平息内乱),对鲁国(其实是桓公)来说,这种行为真是作恶啊,君子在这里,把(对桓公的憎恶)意思表露无遗了。

  虽然我鄙视桓公弑君上位,但是我还是觉得《谷梁传》的这些解读有点牵强,抠字眼抠的太厉害了。对于这种弑君的事情,桓公从道义上讲自身是有瑕疵的,所以我估计当时的情况,你让他公开反对宋国的弑君政变也不现实,毕竟他也是刚刚弑君即位的,让他公开反对这种行径,那不是打他自己的脸吗?
  宋殇公被弑杀了后,此次鲁、陈、齐、郑在宋国会商,讨论如何收场,根据最终达成的结果看,此前客居郑国的公子冯顺利继承君位,郑庄公成为了事实是的大赢家。看《史记·宋微子世家》关于这段记录:
  (宋殇公)九年,大司马孔父嘉妻好,出,道遇太宰华督,督说,目而观之。督利孔父妻,乃使人宣言国中曰:“殇公即位十年耳,而十一战,民苦不堪,皆孔父为之,我且杀孔父以宁民。”是岁,鲁弑其君隐公。十年,华督攻杀孔父,取其妻。殇公怒,遂弑殇公,而迎穆公子冯于郑而立之,是为庄公。
  大致故事情节跟《左传》差不多。看到这里,我忍不住想,吕不韦后来的奇货可居,前期的案例应该就是郑庄公和公子冯的经验吧?我甚至恶意揣测,华父督之乱后面,是不是也有郑国的参与呢?
  这年春天《春秋》记载的第二件事,是滕国国君来朝拜桓公。
  这件事三传都没关注。毕竟,此前滕侯薛侯已经来过一次,这时候鲁国新君即位,滕侯来拜会一下,也没啥奇怪的。不过对比一下,还是有一点差异:上次称“滕侯”此次称“滕子”—杜预倒是解释了一下,认为之所以有不同,是因为这位滕侯“盖时王所黜也”,即在此期间被周王贬黜,等级遭到下调,至于为何有这结论,则没有多讲。

  日期:2022-10-30 09:18:19
  [春秋]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戊申,纳于太庙。
  桓公二年夏天四月,鲁国从宋国取回了郜的大鼎,戊申这天,把大鼎安放在鲁国的太庙里。
  郜,我们之前讲过了,隐公十年夏天,“六月壬戌,公败宋师于菅。辛未,取郜。辛巳,取防”。这个鼎,上一节也讲过了,就是宋国给鲁国送上的贿赂,以此换取鲁国对宋庄公及华父督的支持。鼎,这个东西在当时是一种很重要的礼器,鲁国将其纳于太庙,就是献给祖先神灵。嗯,宋国行贿鲁桓公的赃物,桓公转眼拿过来献给祖宗,这是又来行贿自己的老祖宗的意思吗?难道认为鲁国的老祖宗也是贪财纳贿之辈吗?所以,这件事,真有人看不惯了,《左传》就记录了臧哀伯谏纳郜鼎的事:

  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戊申,纳于大庙。非礼也。臧哀伯谏曰:“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犹惧或失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孙。是以清庙茅屋,大路越席,大羹不致,粢食不凿,昭其俭也。衮、冕、黻、珽,带、裳、幅、舄,衡、紞、紘、綖,昭其度也。藻率、鞞、鞛、鞶、厉、游、缨,昭其数也。火、龙、黼、黻,昭其文也。五色比象,昭其物也。锡、鸾、和、铃,昭其声也。三辰旂旗,昭其明也。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今灭德立违,而寘其赂器于大庙,以明示百官,百官象之,其又何诛焉?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郜鼎在庙,章孰甚焉?武王克商,迁九鼎于雒邑,义士犹或非之,而况将昭违乱之赂器于大庙,其若之何?”公不听。

  周内史闻之曰:“臧孙达其有后于鲁乎!君违不忘谏之以德。”
  这段话里,有太多专有名词,先解释一下。臧哀伯,姬姓,臧氏,名达,谥哀,本名臧孙达,是我们之前提到的臧僖伯之子,鲁孝公之孙,跟隐公桓公平辈。大路,杜预注释说,“大路,玉路,祀天车也”,可见是祭祀用的一种车,感觉有点像我们今天祭祀时用的纸车。粢[zī],古代祭祀用的谷物,杜预注释说“黍稷曰粢,不精凿”。衮[gǔn],指君主祭祀先王时所穿的礼服;冕[miǎn],帽子;黻[fú],本意指代古礼服上黑与青相间的花纹,杜预注解此处为“韦韠 [bì]”,即为一种遮蔽膝盖的皮质衣服;珽[tǐng],即玉笏;带,即衣服上的带子;裳,是下衣,衣下曰裳;幅,是绑腿布;舄[xì],是鞋子;衡,古代把帽子固定在头发上的簪;紞[dǎn],古时冠冕上用来系瑱[tiàn]的带子; 紘[hóng], 指冕冠上的系绳,天子冕冠朱色,诸侯青色,大夫和士用黑色;綖[yán],是帽子上的一种装饰物。藻率[lǜ],是皮革做的放置玉的器物,杜预注释说“藻率,以韦为之,所以藉玉也”。鞞[bǐng ]鞛[běng],都是佩刀刀鞘上的装饰,杜预注释说,“鞞,佩刀削上饰,鞛,下饰”。鞶[pán]、厉、游、缨,都是带子的意思,但又有细微差别,按杜预的注释,“鞶,绅带也,一名大带;厉,大带之垂者;游,旌旗之游;缨,在马膺前,如所帬[qún]”。火、龙、黼[fǔ]、黻,指旗子上画的火、龙、黼(本意是古代礼服上绣的黑白条纹)、黻。锡、鸾、和、铃,都是马和马车上的铃铛一类饰品,杜预注释说“锡,在马额;鸾,在镳(指马口中所衔铁具露出在外的两头部分);和,在衡(应该是在车身的横木);铃,在旂[qí](带有铃铛的妻子)”。 三辰,即日、曰、星。三辰旂旗指绘有日、月、星的旗帜。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