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幸存者》
第35节

作者: 孤山河
收藏本书TXT下载
  严格说来,“威廉皇储”号不是主力舰,更像是后来的战列巡洋舰。
  这艘标准排水量为一万六千吨的战舰,总共配备了二十四座锅炉与八台蒸汽机,采用四轴四浆推进系统,最大推进功率高达三万八千马力,设计最大航速为二十二节,远超当时所有主力舰。

  与航速成反比的是,“威廉皇储”号的火力仅与“威廉大帝”号持平,仍然是三座三联装三百毫米火炮,炮塔的布置方式都极为相似,即两前一后,前面的两座为背负式,没有半点新奇之处。
  事实上,“威廉大帝”号的基本设计、即舰体的基本结构非常经典。
  不仅“威廉皇储”号与之相似,帝国海军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建造的另外四艘战舰,在基本结构上也与之相似。
  火力没有增强就算了,防护却进一步降低。
  与“威廉大帝”号相比,“威廉皇储”号不但完全放弃了次要部位的装甲防护,连关键部位的装甲也被削弱。
  其防护能力,仅够对抗装甲巡洋舰上的火炮。
  当时,帝国海军刻意隐瞒了“威廉皇储”号的另外一项性能指标,即其以十二节航行时的续航力达到了八千海里,是“威廉大帝”号的两倍多,超过了帝国海军之前建造的所有主力舰。
  帝国海军的主力舰需要如此大的续航力吗?
  答案明显是否定的。

  帝国海军还是一支近海海军,根本没有远洋作战任务,其主战场在波罗的海,最多不过到北海逛上几圈,三千五百海里的续航力就足够了。只有有远洋作战需要的海军,才需要主力舰有如此巨大的续航力。
  当时,帝国海军部宣称,“威廉皇储”号的续航力为四千海里。
  这只是标准排水量下的续航力,在满载排水量的情况下,还能装载二千五百吨燃煤,也就能把续航力提高四千海里。
  当然,冯承乾也没有真正刻意隐瞒。
  等到“威廉皇储”号开工建造,帝国海军部故意走漏了消息。
  消息一经传出,英国上下顿时一片哗然。
  如果说,英国人把“腓特烈大帝”号与“威廉大帝”号看成笑柄,那么没有任何一个英国人敢小看“威廉皇储”号。

  当时,这艘战舰的速度不但超过了所有主力舰,还超过了绝大部分装甲巡洋舰。
  评论“威廉皇储”号的时候,英国各家报纸不约而同的提到了一点:要是这艘战舰突破了北海防线,进入大西洋,就能切断英国的所有航线,使英国本土通往世界各地的航运彻底瘫痪;到时候,英国皇家海军将面临一个艰巨的挑战,即打得过“威廉皇储”号的战舰追不上,而追得上的又打不过。
  费希尔也在此时站了出来,提出皇家海军应立即建造类似的、甚至是更强大的战舰。
  虽然费希尔位低言微,但是面对现实威胁,英国皇家海军那些思想顽固的将领也不得不认真考虑。
  一八九一年底,费希尔被委任为第三海务大臣,主管海军审计工作。
  上任之初,精力旺盛的费希尔就力行改革,在审核皇家海军的造舰计划时,再次提出建造“快速主力舰”。
  必须承认,费希尔是一个意志坚定的人,不达目的绝不罢休。
  短短两个月之内,他就向海军大臣与首相提交了三次报告,甚至还通过剑桥公爵把事情传到了刚刚登基的爱德华七世耳朵里面,引起国王高度重视,加上媒体宣传,索尔兹伯里不得不向费希尔低头。
  一八九一年底,英国政府增拨一百二十万英镑,用来堵住费希尔的嘴。
  在冯承乾的刻意安排下,历史发生了改变。
  要知道,在冯承乾熟知的历史中,费希尔在当上第一海务大臣之后,才主导英国皇家海军的造舰计划,而且首先建造的是划时代的“无畏”号战列舰,然后才是“无敌”号战列巡洋舰。
  从时间上看,英国皇家海军提前了十五年开始建造战列巡洋舰。
  与冯承乾熟知的历史不同的是,费希尔得到的经费只够建造一艘战列巡洋舰,而且其性能远不足以跟后来的战列巡洋舰匹敌。
  相同的是,费希尔依然极为看重战列巡洋舰的价值。

  虽然从大背景来看,英国政府拨款一百二十万英镑,让皇家海军建造具备主力舰的火力与巡洋舰的速度的战列巡洋舰是为了对付敌国的袭击舰,保护漫长的海上交通线,但是在具体使用中,费希尔却有不同的看法,认为这种火力强大的战舰能够参加主力决战,其速度就是最好的防护。
  这艘在一八九二年动工建造的战舰,被费希尔命名为“无敌”号。
  也许,费希尔希望这艘战舰在海洋上所向披靡吧。
  冯承乾知道,残酷的海战将彻底否决战列巡洋舰的价值,并且很快就会成为历史书上的教材。

  随着“无敌”号开工建造,英德海军军备竞赛的热身活动总算是开始了。
  虽然与后来的造舰比赛相比,此时的竞争还不够激烈,英德都极为克制,但是维持了数十年的英德友好关系也由此告一段落。即便在很多问题上,英德依然有共同利益,可是对抗取代的合作,英德矛盾浮上了水面。此后十多年,随着德意志第二帝国日益强大,特别是帝国海军愈发壮大,英德对抗将取代法俄联合抗德,成为欧洲地区的主要矛盾,成为世界大战的祸根。
  当时谁也没有想到,英德对抗将发展成一场席卷整个西方世界的全面战争。
  进入一八九二年,一系列国际大事也陆续发生了。
  首先是,基尔运河的扩建工作正式开始。在“摄远”号等四舰陆续交付给大清后,二十万劳工先后从青岛出发,来到德意志第二帝国,成为拓建基尔运河的主要劳动力,德清关系也进一步加强。
  随后,由克虏伯公司出资的弹药工厂在青岛正式建成,开始为大清制造军火。
  对德意志第二帝国而言,这只是一件小事。

  按照冯承乾的安排,克虏伯公司去大清开办兵工厂完全以商业手段操作,帝国政府基本不进行干预。
  对大清来说,这却是头等大事。
  虽然洋务运动搞了这么多年,各地也兴建了不少工厂,但是大清的工业水平依然停留在起步阶段,弹药等军事物资主要依靠进口。有了青岛的兵工厂,即便仍然得从外国企业那里采购,也总比进口好得多。
  李鸿章在高兴之余,跟克虏伯公司签署了一份采购一千挺机关枪的合同。

  虽然这是好事,却难住了德国企业家。
  要知道,机关枪的专利权在马克沁手里,德国企业根本没有权利制造。因为是冯承乾促成了德清军火贸易,所以这个麻烦也交到了他的手上。所幸冯承乾早有准备,在访清回国后就花十万英镑从马克沁手里买下了机关枪的所有生产专利,即便不是独占专利,德国企业也不用为产权的问题烦恼了。
  当年,发生的第三件大事是俄国的西伯利亚大铁路正式动工。
  从时间上看,与冯承乾熟知的历史基本一致。为了加快铁路的修建速度,沙皇亚历山大三世还任命维特为沙俄财政部长。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