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幸存者》
第23节

作者: 孤山河
收藏本书TXT下载

  为此,冯承乾就得另有准备。
  数日后,冯承乾派施密特去了英国一趟,花重金从马克沁手里买下了一挺机枪,并且订购了十万发枪弹。
  按照冯承乾的吩咐,施密特还邀请马克沁来柏林展示他的伟大发明。
  虽然已经有人认识到了马克沁机枪的巨大威力,比如英国的剑桥公爵在观看马克沁机枪的射击演示之后就极为震惊,鼓励马克沁继续改进,但是没有人像冯承乾那样,知道马克沁的发明将彻底改变战争面貌,把主宰战场十多个世纪的骑兵送进坟墓,让战争变成士兵的绞肉机。

  如此重要的发明,自然不能让英国独占。
  当然,还有很多重要的发明,得到了冯承乾的关注。
  比如在几个月前,冯承乾就安排人员前往法国,寻找一个叫维埃里的化学家,设法获得无烟**。只是此事较为难办,毕竟德法积怨已久,维埃里不会心甘情愿的把如此重要的发明拱手送给敌国。
  出行前,冯承乾专程前往波茨坦皇宫,做了一件极为重要的事情。

  看完马克沁机枪的射击演示,腓特烈三世惊讶得半天没有合拢嘴。这挺只需要两个人操作的机枪,在一分钟内打掉了近六百发子丨弹丨,而训练最好的士兵,用最好的步枪在一分钟只内最多能打出十发子丨弹丨。即便是帝国陆军早已采购的加特林机枪,在一分钟之内也只能打出三百发子丨弹丨,而且需要六个人。
  “陛下,感觉如何?”
  “你这东西是哪里得来的?”
  “去英国访问的时候,我向陛下提到过一个叫马克沁的美国人。”
  “这就是他发明的机枪?”
  冯承乾点了点头,说道:“前几日,我专程让施密特前往英国,花重金买下了这挺由马克沁亲手制作的机枪。”
  “花了多少钱?”
  “两万英镑。”
  腓特烈三世一惊,随即笑着说道:“这笔钱花得很值,如果能够大批量生产,帝国陆军必将战无不胜。”
  “只是,这么好的东西,敌人肯定也会拥有。”
  “这……”
  “陛下,我安排这次演示,不是想让陛下知道机枪有多么厉害,而是希望陛下能够明白一个道理。”
  “什么道理?”
  “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必然引发一场变革,如果能够抓住这次机会,超越老牌帝国将指日可待。”
  腓特烈三世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似乎觉得冯承乾的话很有道理。
  “陛下,如果可以的话,我希望成立一个专门的机构。”
  “什么机构?”
  “专门负责帝国的科技工作,对重要的科学技术研究与发明提供国家支持,并且尽量从他国获取先进技术。”

  “有这个必要?”
  “非常有必要,能尽早成立就最好不过了。”
  腓特烈三世沉思了一阵,说道:“你说得有道理,我们必须重视科学技术。只是单独成立一个部门,肯定会遭到反对,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有你我这样的认识。为了减少麻烦,你最好利用自己手里的职权。”
  “陛下的意思是……”

  “在战争部下设立一个专门负责科学技术的机构,名义上以军事技术为主,具体操作则由你自行决定。”腓特烈三世笑了笑,说道,“如果你觉得这个机构非常重要,可以立即着手组建。”
  “等有了下文,我再来向陛下禀报。”
  两日后,冯承乾在帝国战争部下设立了一个名为“军事科技研发处”的特殊机构。因为暂时没有合适的人选,所以冯承乾直接管理该机构。随后,冯承乾向腓特烈三世汇报了相关情况。
  忙完这些事,出访大清的日子也临近了。
  一八八九年一月十日,冯承乾达上了驶往大清的邮轮,在陈季同的陪同下,以德意志第二帝国战争大臣的身份,对大清进行正式访问。
  按照他的安排,提尔皮茨少将也在出访名单之中。
  一路上,冯承乾与提尔皮茨感触极多。
  沿途停靠的所有港口,几乎都能见到英国皇家海军的战舰,几乎到处都有英国皇家海军的身影。进入印度洋,到达印度附近的时候,这种现象更加突出。即便在国际航道上,也能经常遇到皇家海军的战舰。
  在这个时代,英国皇家海军是全世界唯一的全球存在与全球部署海军。
  论全球影响力,其他任何国家都望尘莫及。
  在漫长的航行途中,冯承乾也与提尔皮茨谈了很多与海军有关的事情,特别是海军在国家战略中的作用。

  虽然提尔皮茨还很年轻,远不是冯承乾熟知的那个海军统帅,但是他已有深刻认识,很多方面连冯承乾都刮目相看。比如在提尔皮茨看来,帝国耗费巨资打造舰队,关键不是舰队有多大的影响,而是能否在战争中发挥作用。说得简单一些,舰队的价值只有在作战使用中才能体现出来。
  借此机会,冯承乾也从陈季同那里了解到了一些大清的情况。
  与冯承乾熟知的历史一样,李鸿章已为大清首辅,而且积极推动洋务运动,提出了“师夷长计以制夷”的策略,派遣留学生前往西方学习,并且从西方采购军火,充实大清的军事力量。
  洋务运动能成功吗?
  陈季同抱有很大的希望,冯承乾没有给他泼冷水。

  历史已经证明,只学其表的洋务运送不会有好下场,李鸿章再厉害,也不过是让大清苟延残喘了数十年罢了。
  让冯承乾感兴趣的不是李鸿章,而是一个更有名的人。
  只是,此人现在仅有二十二岁,因为有基督教倾向被送出家门,还是香港西医书院的一名学生呢。
  至于此人今后能否成就大业,冯承乾也说不准。
  原因很简单,历史上大清只向德国采购了“定远”号与“镇远”号,而在冯承乾的影响下很有可能采购更多的战舰,那么六年之后的中日甲午战争的结局就有可能改变,历史也将因此改变。
  在是否为大清建造更多战舰的问题上,冯承乾也非常矛盾。
  大清的病根在腐朽的政治制度,而不是缺少几艘战舰。也许甲午战争会有不同结局,说不定根本不会有甲午战争,可是大清灭亡的历史肯定不会改变,那么改变历史进程会产生什么影响,就是谁也无法预料的了。
  所幸,事在人为。

  经过四十二天漫长航行,邮轮在二月二十一日清晨到达宁波港。
  进港时,冯承乾来到甲板上,眺望那座依山傍海而建的港口城市。此时的宁波,为大清第一大港。
  “伯爵,你在看什么?”
  冯承乾回头看了一眼,发现提尔皮茨已经在他身后。

  “你是否觉得,这个古老的国家与帝国非常相似。”
  “相似?”提尔皮茨愣了一下,说道,“我可不这么认为,虽然大清地大物博,但是与帝国没有丝毫相似之处。”
  “五十年前,帝国何尝不是如此?”
  “这……”
  “当然,仅仅是相似而已。虽然五十年前,帝国四分五裂,但是普鲁士依旧强大,不然帝国也不可能实现统一。”
  “看来,伯爵很有感触。”

  冯承乾笑了笑,说道:“这叫有感而言。有了印度,英国才称得上是日不落帝国。对帝国来说,缺少的就是一个像印度这样的殖民地。”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