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余年企业管理的简要心得》
第5节

作者: ren_zhi_chu
收藏本书TXT下载
  很多人写过“情绪与成功”、“性格与成功”之类的文章和书,我也阅读过一些,很有收获。对于成功,我简单分析一下,不少人已经不把“追求到金钱、追求到权势”当成真正的成功,我比较赞同。就像有位哲人说的:人一辈子都在与自己的情绪作斗争。如果一个人能够在有生之年,安定好自己的情绪,同时又能及早给自己带来合适的财富,应该算很成功。这里面有一个比较不确定的字眼,就是“及早”。有的人用了一生时间还没有安定好自己的情绪,当然很悲哀。有的人到了退休年龄才安定好自己的情绪,却难于再创造辉煌业绩,只能给其他的生命带来一些贡献,这还是不错的,基本是普遍现象。如果一个人可以在青年末期和中年初期掌握这个本领,相信可以获得很大的成功。

  对于什么叫安定好情绪,我把多年观察和思考的结果简单总结一下。
  超过半数的人,情绪常常是不稳定的。这些人的年龄从二十出头到五十开外,我总体来分析的。情绪是由思维来产生的,因此,我断定他(她)们的思维是不稳定的,或者说,常常会处于不稳定状态,也许正是人们常说的情商不够高。
  我举个例子来说明,一般人从早晨起来到晚上睡觉,这段清醒的时间常常是没有很好的计划的。即使有计划也是粗糙的,或者常常会被外界不确定的事情所打扰。所以,一天中的思维的稳定性是处于断断续续的状态。那些安排很有规律的人,都是些理性的老板、独立的名人、高官,等等。
  缩小一点范围,在一个企业里面,一个员工的一天工作也常常不是自主的,会被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工作或其他同事)所干扰。人们已经习以为常,认可这种现象,有时潜意识很反感被打搅,但也无奈。
  再缩小一点范围,在一个企业里面,一个员工如果工作基本可以自主,但大部分人的思维是无法处于稳定状态,也就是说情绪常常是不稳定的。这是一种自身的生理因素,他(她)只有在不断地和同事的互动中才能获得稳定的情绪,他(她)的情商决定了其需要调整情绪的次数和每次的时间。

  一个人的“工作业绩”=“工作数量”X“工作质量”。工作数量包括能力、知识、方法、时间投入,等等。工作质量包括情绪的稳定性、工作的效率、有效工作时间,等等。人们的工作业绩常常被评价不高,主要因素是“工作质量”不高,而且自己还不知道要如何改变,上司也无法判定其“工作质量”不高的原因是什么。这样的状态,可以表述为:糊里糊涂地在工作,虽然很卖力,但业绩平平。根本原因,就是思维不稳定,即情商不高。

  人的一生就是一天、一天的重复,一天业绩不佳,一生也难于有大的成就,更不必谈成功。
  到底要如何安定自己的情绪,后面有时间再介绍个人经验。

日期:2008-10-8 14:40:36

  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关键在于控制自己的思维,一个正常的成年人是完全可以控制自己思维的人(否则就成了不同程度的精神病患者),小孩的控制力就比较差。据说,一个普通的人,每天会有几十万个“念头”,其中只有上千个会形成“想法”,而这上千个中只有几十个会形成“真正的想法”,最后,只有几个会变成“实际的行动”(以前没做过的行动)。听起来应该有点道理,下面解释一下我的理解:

  “念头”是较深层的一种思维结果,常常一闪而过。比如:看电视时,看到某个地方发生了地震,可能会有很多的“念头”出现。地震幸好没有发生在自己所在的地区、有点想捐款、对地震灾区人民的同情、幸灾乐祸地想国家又要忙着赈灾了、对未来自然灾害的恐惧……等等。“念头”中有一些会比较强烈,并且可能反复出现过或曾经经历过,就会形成“潜意识”,这是一种隐藏的想法,在时机成熟时也会促成行动。

  “想法”是一些“念头”经过自我否定、选择、外界干扰之后,形成的有自我感觉意识的概念,是一种动机。智商高的人常常想法多一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如果涉及到“想法”,常常不会承认是自己的,会隐秘地采用一些技巧去验证和尝试,或者干脆说是听来的。
  “真正的想法”是经过进一步的筛选、思考、自身掌握知识的应用、外界的干扰,而从“想法”中提炼出的精华部分。人与人的沟通只会是“真正的想法”,对一般“想法”是不作沟通的。
  “实际的行动”是由自身心理特性、环境因素、以往经历、他人建议,等等,综合影响下发生的。
  每个人思维的不稳定就在于,从“念头”到“真正的想法”需要痛苦的思考,难于抉择、犹疑不决、外界干扰。从“真正的想法”过渡到可行动的想法,又会有很多对环境的恐惧、自身的勇气,等等抉择。所以,常常很多人想法多,行动少,就是这个原因。
  控制思维的关键点在于,最大可能地排除外界的干扰,这样就可减少思维过程的痛苦,心情舒畅。另一方面是学习知识,自己有办法了,就可以尽快地否定掉他人的建议,减少了思维过程的痛苦。


日期:2008-10-10 8:32:56

  相信过于专业和接近心理学的东西常常不容易被理解。下面从通俗的层面来简单说一下。
  心态决定人生成败
  人生是一条连续的线条,也是从出生到死亡走过的一条轨迹。其中可能掀起过巨大的波澜,也可能沉入过低谷。决定这一切的关键因素,是各人的心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好奇心
  从新生命的降临到18周岁成年之前,一般人的好奇心是比较高的。也有一些人因为父母给的爱不够,初期教育的失败,导致心灵被阻滞,好奇心比常人弱。成年之后,保持好奇心需要靠自己,只有这样才能有强烈的求知欲,为人生成功奠定基础。保持好奇心只需要看淡挫折,看透挫折,不怕挫折,及时忘记挫折......想开了,再大的痛苦,睡一个好觉,第二天一切可以重新开始。

  2、激情
  保持好奇心,树立合理的人生目标,就会产生激情。可惜,大部分成年人都激情不够。原因也就是好奇心减弱、没有明确目标,本着及时行乐的态度过日子。
  3、诚实
  很多人都喜欢和诚实的人打交道,却常常忘记检讨自己是否诚实。说话躲躲闪闪,做人畏畏缩缩,内心阴暗,不敢面对自己,斜着眼睛面对他人。希望别人欣赏自己,却违心地不欣赏他人,就是内心不诚实的体现。
  4、友善
  如果不能很好地理解每一个人不过是地球上60亿个生命之一,不能保持一种与他人和平共处的理念,基本上从日常言行中可以表现出各种各样的不友善。每个人都可以观察到周围人的这种心态,却常常不易看见自己的内心,可悲的是,从没有人会来告诉你,哪怕是你的父母不也会。

  5、合作
  对于好奇心、激情、诚实、友善这四个方面打分不高的人,别人常常是不太喜欢和他(她)合作的。而如果缺乏合作的心态,人生想获得成功,唯一的办法可能就是“出家”,去独善其身。所以,真正健康的心态应该包含合作的心态。
  无论过去的生活造就了怎样的心态,不过,从今天开始,如果认识透了,就可以重新开始塑造一种健康的心态。根据本人的经验,一到两年时间就足矣。

日期:2008-10-13 8:05:17

  ......
  二、计划
  从事企业管理的人,都应当具备做工作计划的能力,而且应当要做计划工作。CEO要做整个企业的计划工作,副总经理要做分管范围内的计划工作,部门经理要做部门的计划工作,等等。上一级管理者不仅要做好自身的计划工作,还要检查下一级管理者的计划和执行情况。计划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而是自身工作的一个导向。整个企业是在企业战略导向下的一个个子计划。计划有年计划、月计划、周计划和日计划。在传统计划经济时代的思想影响下,我们常常错误地曲解了工作计划的作用。我原先也对之是很朦胧,直到看到一本叫《精确管理》的书,是一个企业老总(金和软件公司滦润峰)自身企业的实践总结,才启发了我对工作计划的正确认识。

  有点遗憾的是,在我的印象中,年度计划这些东西早期在国营企业见过,后来就较少在民营企业看到,大家都会觉得这是个很虚的东西,如果上级要下级写个工作计划,第一反映是目瞪口呆。企业整体工作计划,应该从企业年度经营计划开始,向下分解,并不断地及时修正,这样企业发展才不会盲目。
  中国有句老话,叫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就是说的做事要有计划。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