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历史告诉未来-我看中国经济》
第8节作者:
木棉小树 这段时间,我的家乡基本上风调雨顺,尤其是联产承包责任制刚实行的那几年。家里分了头牛,为饲养她我课外时间的工作量严重增加。小麦的亩产量最高超过500公斤,导致每年收割期间我累个半死。尽管期间经历过一次严重的通货膨胀,但我老爸的存折上的余额一直在快速增加。1991年前后乡亲们开始大规模地盖新房。但这一时期的后几年粮食作物收益锐减,乡亲们开始大规模种植经济作物。这段时间民风依旧淳朴,但后期造假现象猖獗,有个地方的乡亲们就是造假农药捞到第一桶金。但后期出现的不好变化就是:村里的保健站没有了,保健站的“赤脚医生”成了个体诊所,看病要花钱了;农田水利设施和树林开始遭到破坏;原来公社的三所初中剩下了一个,学生辍学现象严重。对我个人来讲,我至今最美好的回忆都在这个阶段,十分怀念儿时的绿树蓝天。
2.1994-2000
这一时段的经济运行特点是: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和货币供应量的年平均增长速度都两倍于GDP的年平均增长速度,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开始逐年上升,储蓄率高于投资率,消费率有所上升,投资率有所下降。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低于GDP和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货,外贸依存度与前一个时段相比有所提高。本阶段最明显的变化是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GDP的增长速度,并且表现出非相关性。行政开支费用在财政开支中的比重快速增长。
这段时间,我所在的地区不再象上一时段那样风调雨顺。粮食作物比例下降严重,经济作物开始占统治地位。摩托车代替了单车,娶媳妇的代价明显提高。农田水利设施和树林遭到严重破坏。民风开始变得不那么淳朴,但仍在可接受范围之内。有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我的同龄人和更小一点的小青年几乎没有从事农业生产的了。由于我这段时间离开家乡上学和工作,因此其他的就了解不那么深入了。但有一个不好变化就是这个时段乡里的医院基本上成了摆设,大家有较大的病都直接去了县医院,再严重的就去外地。对我个人而言,大学里学无所成,抠女两次未果;工作后又感觉收入严重跟不上物价。因此本阶段挫折感十分明显,至今我最丑陋的回忆都在这个阶段。
3.2001-2009
这一时段的经济运行特点是:固定资产投资先是快速平稳增长,财政收入的增长远远高于GDP的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继续不断提高。储蓄率的增长快于投资率的增长,消费率持续快速下降。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幅度仍然高于GDP的增长幅度。财政支出结构与国际相比其中国特色更加明显。本阶段最明显的变化是外贸依存度大幅提高到2007年的70%。
这段时间,由于我家乡在当地属于经济较发达地区,因此这些年经济上取得长足进步,农民变得比较富裕,除了基础设施外在物质生活上和城市水平快速接近。但不好的变化是:我们村连幼稚园都没有了,孩子们需要到外村去上幼稚园,并且相近的村庄将小学开始合并;乡亲们变得不再淳朴,一切利字为先并且一个个怨气冲天;社会治安状况严重恶化;贫富差距开始变得明显。还有一个变化就是村村通公路之后由于没有过人维护,现在的路已经烂掉了。对于我个人而言,记忆已经无所谓美好或者丑陋,只是开始找不到人生的意义。
日期:2010-04-07 22:08:05
由此,我给出中国的GDP增长路线图如下:
1.首先,政府改变了切蛋糕的比例,导致企业和政府分得的蛋糕越来越多,而老百姓分得的蛋糕越来越少。
2.企业和政府手里有了钱之后,就大举投资固定资产,随后形成的产能,则主要通过进出口来消化。这造就了中国长期以来的高储蓄率(企业和政府的钱存在银行)、高投资率(企业和政府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和高外贸依存度(投资形成的产能主要通过进出口来消化)。但财政支出结构发生明显改变。
3.在这个过程中,原来的隐性失业人群参与到这一过程当中,并且人口红利为这一过程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基础。参与到国际化进程中使得这一过程中技术进步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孟子说治大国如烹小鲜,烹制方法的改变当然会直接导致菜肴味道的改变。现在这道菜,在味道上面临三个主要问题:
1.人口红利面临消失的危险,老年化社会已经来临,但社会保障体系远远没有达到健全的地步。这个增长循环过程的基础将不复存在。
2.随着技术积累的不断提高,中国的技术和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或者说可以通过分工和交换所能够引进的技术越来越有限。技术进步对经济的边际贡献开始递减。
3.蛋糕切割方法和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解决不力导致贫富不均现象日趋严重,公共产品短缺程度可能超出想像,有引发社会问题的可能性。
4.投资冲动造成货币供应量超出实际需要,通货膨胀的压力越来越大。
至此,我的第一部分分析完毕。明天将开始第二部分。
日期:2010-04-08 16:17:31
第二部分 日本经济带给我们的启示
首先向大家表示歉意。因为按照当初的计划我本来是打算第三部分才写日本经济带给我们的启示的。但当我分析中国经济前景的时候,发现有很多数据需要经过和日本经济数据的对比才能说明问题,而且我对中国经济前景分析的逻辑必须基于我自己对日本经济的逻辑判断。因此我思前想后还是将这一部分提到了前面。
前面我提到,比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论。企业制定战略时,一定要通过和行业标杆企业的对比来寻找从一般到优秀、从优秀到卓越的规律,然后再和自身的情况进行对照寻求解决之道。还是那句老话: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既然我们是国家,其他国家也是国家;我们是市场经济或者说我们正在向市场经济努力迈进,其他国家也是市场经济。这样就具备了比较的基础和前提。无论我们大家对这种比较有着怎样的价值和意义判断,毕竟世界在发展,历史的车轮也在滚滚向前,“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是比较的意义所在。
作为一个企业,成功可能会有偶然因素,任正非就说过华为进入电信领域是因为“无知”。但一个企业的失败一定会出于必然。因此有时候失败的教训比成功的经验可能更有价值。这是选取比较参照物的基本逻辑方法所在。
我之所以选取日本作为参照对象来比较,还基于以下原因:
1.日本和中国同属于东亚文化圈,在地缘上又十分接近。
2.日本人口1.27亿,国土面积37.8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是中国的1/25,人口是中国的1/10弱。资源匮乏,耕地面积只占国土面积的11.1%。和中国相比,在人口密度和资源占有方面和中国有神似之处。因为在中国有一种“主流”的说法是中国人多地少。
3.日本从战后到80年代,在经济上“大干快上”30年,一举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从78年改革开放至今在经济上也同样“大干快上”30年,一举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进出口都对两个国家的经济的增长做出巨大的贡献。
4.自1985年日本与“西方列强”签下“广场协议”之后,经济开始盛极而衰,至今未能恢复元气。
5.1990年前后,日本的不动产和股市泡沫达到顶峰时,以不动产价格计,10个东京可以买下整个美国。日本人当时在美国大举买房置地,风头一时无两。而现在有人测算,同样以不动产价格计,10个北京也可以买下整个美国(计算过程如下)。即使这个测算过程有误,10个北京加10个上海买下美国应当绰绰有余。
附:北京房价和美国房价计算
北京平均房价: 15000/M2
平均每个房子: 120M2
北京房子数目: 4百万
人民币美元汇率: 6.8
北京房市总价值: 15000X120X4/6.8=$1.1Trillion
美国平均房价: $169,000 (data for Q12009, from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Realtor)
美国房子数目: 67百万 (300M population, 67% house ownership, 3 persons per household)
美国房市总价值: $169000X70=$11.3Trillion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