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感谢大家关注。看了大家的回帖,也更加了解到现在大多数同龄人的想法。上个星期接到了3家猎头的电话和两家外企人力资源的电话,了解我现在的情况并推荐相关职位给我。我有个多年以前在IBM的同事,二月份不幸被lay off到现在还在找一些机会。男生,刚结婚,压力比较大。不过他起点比较高,所以也不会随便找一份工作来Just make a living.我们有时候聊起来,其实现在很多猎头公司都是打着招人的幌子来搜集市场讯息和做市场调查。我就曾经接过一个广州猎头电话,聊了几次,每次都在30分钟以上,我感觉我就是在给她做培训。她自己后来也说,跟我聊天,收益很大,她以前是招sales的,现在改找供应链方向的人才,很多该行业的基本流程和术语都没搞懂,怎么看得懂别人的简历。甚至有的人还是把物流和供应链混为一谈。所以,在咨询很发达的今天,我们能得到更快,更大量的信息资源,但是这些信息也很杂乱,自己不过滤部分解往往也会被误导。
我希望我的经历能给大家更多关于深圳外企的了解,这个范围是在IT制造业,对于从事软件开发和工程的方向,我不了解没有发言权。而且,不要断章取义地概括为“打工是件没有前景“的事情。医生,教师,事业单位,都是打工的工作,我觉得是很不错的”打工“工作呢。最重要的,是在工作中获得的 自我实现感和价值感。某些人觉得在外企时间久就可以”升“上去的,从现实的太多例子中可以看到,这个观念是绝对错误的。经济危机的时候,我看到的是很多老员工被裁掉,因为他们工资高,或者因为高层觉得他们”老油条,不便于管理“。至于我未来的方向问题,说实话我不是100%把握,也不会定很远的目标,我的目标和计划一般只设定在3年内,是我自己 commit给自己一定要完成的。比如我08年初的计划是在1年内完成剩下的CPIM module的考试,但是因为去年6月的旅行计划和9月出差美国的计划中断了,所以今年还是要把它结束掉,如果自己给自己评分,这个kpi考核是fail掉的,因为没有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呵呵。虽然有人会问,你又不打算在外企工作了,还考这样的证书做甚。浪费钱么...但是我这人的习惯就是自己答应自己的事情一定要做到,而且,书都买了,几千块,如果不考完这块也要计入沉没成本,所以,还是搞定它吧。
至于民企,我是考虑过的,华为和中兴的人资都有联系过我,华为的面试我没有去,因为那个职位其实是属于一个华为分出去的做半导体的公司,而且据我在华为的同学的透露,这块业务在亏损,而且他们的供应链部门是个比较边缘化的职能部门,基本上大家的理解还停留在天天帮忙追料的部门。系统和流程都处于比较原始的阶段。中兴的职位是外驻非洲的一个办事处,这个我不会考虑,为了多拿几千块两地分居,性价比不高,巨蟹座,骨子里家庭第一,呵呵。不过如果真的有合适的机会,我还是会考虑。因为我觉得民企是起码可以为了自己的国家做些事情的。我老公在深圳的一个知名民企从基层做到中层业务骨干的位置,他在民企的上升我亲眼目睹,老板重视提拔勤奋有能力的人,而且没有人种之分,还是相对公平。但是非常辛苦,用挣血汗钱形容一点不夸张,尽管他们部门的人几乎都是名校毕业并且大多数是硕士以上学历和海外留学经历的,但是业绩不好,随时走人,加班是家常便饭。我的主要想法还是创业,从小的加工贸易行业入手,毕竟在深圳这方面还是比较方便,而且自己对物流和OEM工厂还是小小有了解,找些小产品入手,做贴牌出口。利用老公那边的渠道优势和我们俩的语言优势,用中国的产品挣老外的钱去,呵呵。我知道启动会比较难,所以我给自己半年实习期,做市场调查,搜集资料,参加展会,并且去某些目的国家实际了解情况,主要是当地关务和政策法律 和相关的贸易壁垒等等。 如果前期工作准备充分,预计在第4季度开始着手注册公司。这些都是后话了,如果可以的话,我会另外开帖跟大家分享的,也希望有创业经验的前辈能给些建议,加盟方面的不考虑,谢谢大家。
日期:2009-06-03 23:47:59
这几天在家里,用现在流行的一个字,“宅”。早晨睁开眼睛的一刻,这一天得时间全部属于自己。这种感觉很好很充实。第一次在周一的早晨爬南山,人好少,空气好新鲜。9:30回到家,开始按部就班地进行自己的计划。一直养成的习惯就是开电脑的时候把每天要做的几件事情在脑子里罗列一下,晚上结束的时候在笔记本上简单地记下进程,完成的就打勾勾,没完成或者变化了就备注。现在不上班了,也是如此。管理自己是比较难的,很多人对别人的缺点和不足看得很清楚,对别人说,你应该这样那样,哪里做得不对,却对自己很“仁慈”,自律和自我管理,是一直需要修炼的课程。我看有些刚毕业或者还在读的同学会因为我的文章对外企有了些新的认识,但是如果我的文字让大家对打工人生感到泄气和灰暗的话,对不起,这确实不是我的初衷。因为我在我所经历的外企中看到了体制的天花板,但是不意味着没有特例。有很多人也在外企中过着悠然的日子,特别是女孩子,做些人事和行政的工作,如果觉得很适合自己的性格,也很好啊。我不建议刚刚毕业的同学就加入创业的行列,记住一点,创业不是你没有出路的“出路”,在没有资金,没有资源,甚至连这个社会是什么样子还没搞清楚的时候,把自己过早地暴露在生意场上是很不明智的事情。现在已经不是二百五的年代了,破釜沉舟,“豁出去”拼一场的结果大多会死的很难看而且更严重的是打击了自己的自信心。尤其是你还在谋生的阶段,创业初期的平淡期甚至呆滞期都会随时挫败你的意志。所以利用打工的平台来积累经验是很重要的,特别是要选择一个能学习和提高自己的环境。不要单纯认为学习就是别人灌给你,公司安排培训给你。学习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很重要,因为是公司的平台,即便是你做错了决定也会有上司指出来给你(理想状态下),或者错误决定带来的损失被公司“吸收”了,比如采购下错单子,忘记下单,报表做错之类的,如果是你自己的生意,估计你谈失败一次合同就是致命打击。所以,公司这个杠杆可以使你有机会锻炼自己。我跳槽比较频繁,这点不好,但是很多次主要原因是我发现这份工作已经成为了一个固定模式,对我已经失去挑战的意义,没错,我可以继续安然地稳定地混日子,但是意志也会被消磨掉,当你在一个高层电话会议中被指示"只听,不要提问题,只Follow美国人最终的决定就可以了”,当你发现你的新加坡上司不再给你任何执导性建议而只是成为你要报告的一个对象,扮演她在组织架构中的角色,而在出了问题的时候又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你的时候,这个时候你发现你要学习的更多就是那些在职场中的“生存技巧”,比如,如何打太极,什么时候你知道但是你不说,什么时候你不知道也要抢着说,什么时候要干活,什么时候要不干活,却要让别人觉得都是你干的...communication skill, work smart,这些东西涵盖了太多意义了,远远超过了你原来对它们的理解。你可以在职场中慢慢把这些都摸索透了,但是挺难的,真的。好吧,假设你天资聪颖把这些都参悟透了,还有一个最后的门槛,你的血统。即便是在美国人当中,也分白人,黄种人,黑人,印度人,更别提大陆人了。你会说,不会啊,外企的企业文化都是宣传多样性啊,没有歧视啊,公平啊...我在10年前也这样认为。我只希望中国能更加强大,这种同工不同酬的局面才会改善。我曾经和某个新家坡同事去和一个台湾供应商开会,一屋子的台湾人听新家坡人训话,其实是生产中出了问题延误了交货。新加坡人用英语讲了一句话,我记忆特别深刻,翻译过来就是出这样的问题我一点都不觉得奇怪,那不是你们工厂质量管理流程的问题,而是你们DNA的问题...当时我以为我耳朵听错了,一屋子台湾人在沉默,我不知道他们怎么想,但是我当时是惊讶,愤怒,感到耻辱,我强压自己的情绪,直到会议结束。有的人说我敏感,是的,我承认,但是我还没有麻木到听到这样的话还可以自若。现在我比较后悔当初没有站起来反驳,因为我受到的职业培训太多,其中有一条就是在供应商面前要保持团队意见的“统一”。所以,如果我只能在职场中继续学习这些技能的话,我宁愿不要学习。
下面罗列几条所谓“创业”的弊端,我不能确定自己是不是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但是我已经认真地考虑到了这些事情并会面对:
1,每天要殚精竭虑,无时无刻不在惦记自己那摊事和那点钱;
2,至少要好做半年到一年“入不敷出”的准备,甚至推倒重建
3,自己要充当采购,业务,司机,搬运工,仓库管理员,质检员,售后服务,客户服务...
4,所有的决定都要你自己做,所有的错误决定都要自己买单;
5,随时准备当孙子,因为你背后不再有一个什么500强的光环让你去"狐假虎威"了
6,随时准备接受父母对你不务正业的拷问和旁人的不理解,很长一段时间,你都会是孤独无助的。
7,还有很多我没有估计到的困难...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