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四十年》
第7节

作者: 爸爸怪兽
收藏本书TXT下载
  陈扬犹豫。

  童小龙不甘心,“好不容易来一趟,就这样回去啊。”
  陈扬捏着拳头,在地上捶了一下,“咱们顺手牵羊……”
  听完陈扬所说,童小龙和陈福明激动得连声叫好。
  不一会,八个人分成四组,直扑前面的转弯处。
  人过留影,贼不走空。
  其中的三个组,每组扑倒一个看守人,麻利的捆好绑牢,再在嘴里塞上一把干草。

  陈扬和童小龙都是捆柴老手,人家的柴捆好了搁在那里,两个人麻利的动手,三小捆捆成一大捆。
  另外六个人,制服对方三人后,也来帮忙捆柴。
  大家配合有序,井井有条,不慌不忙。
  不一会,已经捆好了十六大捆。
  陈扬力气大,八小捆捆成两大捆,扁担先一头扎进一大捆,再把另一大捆抱起来,扎在扁担的另一头。
  “哎,你们可以走了吧?”
  大家纷纷应着。
  “快走,快走。”陈扬开始催促。

  大家挑起柴,开始脚底抹油。
  陈扬挑着木柴走在最后,路过老舅藏身处,还不忘打声招呼。
  也幸亏陈扬他们跑得快。
  刚走完溪坑,就听身后人声鼎沸,喊声震天。
  后来听说,整个孟家岙的村民都出动了。
  陈兵和童小虎的接应也挺及时,他俩把船从河中心撑到岸边,大家连滚带爬的上船。

  然后,童小龙摇大桨,陈仁军和蔡晓晖摇小桨,迅速的逃离。
  出了小河进大河,大家都松了口气。
  大河也算是一条分界线,到了这里,山里人是不会再追的。因为他们大多不会游泳,不会在这里与水乡人争斗。
  今晚战果颇丰,共获得木柴三十一捆。
  力气最小的童二子和蔡朝阳,二人分别只挑回两捆柴。
  陈扬作主,公平分配,包括陈兵和童小虎,每人三捆。
  剩下的一捆,归童小平,因为他家最穷。
  大家都没意见,就在船上,分配好后,重新捆扎。

  然后,陈扬喊道:“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大家跟着喊,“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陈扬再喊,“谁要乱说,断子绝孙。”
  “谁要乱说,断子绝孙。”
  有了六捆木柴,过冬的柴禾解决了。
  可陈扬知道,他不能歇着,他还得努力赚钱。
  憋了一天,陈扬想起了父亲干过的一个行当,他觉得有利可图。
  父亲干过的这个行当俗称“扫煤渣”。
  烧过后的煤,并没有完全燃烧,回收后进过一番加工,还可以二次燃烧。
  尤其是那些单位和企业的食堂,有不少浪费,用煤不节约,烧过后的煤渣更有回收价值。
  这是父亲从部队带回来的经验。
  父亲干过三个冬天,去城里扫过煤渣。回收来的煤渣,自己家也用,而大部分卖给了蜊灰窑。

  蜊灰窑,也就是烧石灰的窑。农村人造房子,水泥用不起,大多使用石灰。
  隔壁的高田村,就有三个生产队的六孔窑,是专门烧石灰的。
  父亲那是小试牛刀,小打小闹,本来准备今年大干一场的。
  可惜的是,父亲想拉着陈扬一起干,陈扬好面子,没有答应父亲。
  县中优秀的高中生,走街串巷的去买煤渣,陈扬实在放不下这个面子。
  现在好了,没有师傅领进门,只能盲人摸象瞎干了。
  吃晚饭时,陈扬端着饭碗,把爷爷叫到门口商量。
  爷爷不吭声。

  “爷爷,我会干好的。”
  爷爷说,“你肯定能干好,扬。可是,这活累人呢。”
  “我不怕累,爷爷,我有的是力气。”
  爷爷没有答应,“要不,我去找找我的朋友。他是木匠,十里八乡都有名气。你跟着他学,将来就是手艺人了。”
  这下陈扬不吭声了。

  爷爷又劝道:“扬,老话说,手艺人饿不死。”
  陈扬苦笑道:“三年学艺,两年白干。爷爷,我要是五年不挣钱,咱家会饿死人的。”
  爷爷又不说话了。因为大孙子说得对,现在的陈家,陈扬就是顶梁柱。去掉一个陈扬,陈家非喝西北风不可。
  “要不……扬,爷爷跟你去。”

  陈扬忙说,“别,千万别。爷爷,你不能去。”
  爷爷嗯了一声,“你一个人行吗?”
  “我试试。”
  爷爷笑了笑,“也行,你一个人出去闯闯,先把面子扔了。”
  陈扬有点不好意思,出门挣钱,挣的还是走街串巷的钱,真的需要先把面子扔掉。
  家里还有二十多块钱,陈扬决定,先拿出十块当本钱。
  但是,陈扬还是放不下面子。

  所以第二天,陈扬怕被村里人看见,早早的就拉着手拉车出门了。
  衣服穿着又破又旧,怕被熟人认出,陈扬还拿出父亲的帽子戴上,帽檐也压得低低的。
  到了县城,天已大亮。
  父亲曾给陈扬介绍过如何“扫煤渣”。
  陈扬先去了县供销社。
  县供销社位于县城中心的河埠码头。陈扬以前进去过,依稀记得,县供销社有百十号人,有自己的食堂,还有自己的专用码头。

  巧了,陈扬赶到时,县供销社正在卸煤。
  三条大木船装满了煤,十多个人正一筐一筐的往岸上抬。
  一个五十岁上下的男人,一边吆喝,一边指手画脚,冲着装卸工们训斥。
  这男人陈扬认识,知道他是县供销社的主任杨春生。
  因为杨春生的女儿杨丽娜,就是陈扬的高中同学。
  当然,杨春生可不认识陈扬。
  陈扬蹲在手拉车上,琢磨一个接近杨春生的办法。
  不一会,陈扬眉头舒展,想到了一个好办法。

  陈扬知道,这些装卸工,都是从城郊招来的临时工。
  有男有女,有老有小,干完活,当场结清工钱。
  那个装煤的箩筐,顶多能装七十五斤。因为从船上到岸上,从低到高,走的是宽不到三十公分的跳板。
  跳板有长有短,短的两三米,长的四五米。

  跳板有弹性,人走在跳板上,一颠一颠的,没点平衡能力,空着手都能让人发慌。
  陈扬看那些人,慢慢吞吞的,两个人扛一筐,不是偷懒,而是不太熟练。
  难怪杨春生主任着急,不住的开口训斥。
  陈扬也不说话,直接三跳两跳,跳到了煤船上。
  三个临时工,各拿一把铁锹,正往箩筐里装煤。
  陈扬拿过一根竹扛,挑起一对装满的箩筐,踏上跳板,曾曾的往上走。

  走跳板如履平地,把大家都看傻了。
  杨春生也是,看得目瞪口呆,嘴巴张得像个大窟窿。
  陈扬上了岸,来到煤堆旁,轻轻一放,两个箩筐稳稳着地。
  接着,一手抓筐沿,一手托筐底,轻轻松松的把筐里的煤倒到煤堆上。
  两筐煤都倒了,陈扬不停歇,挑着两个空筐,沿着跳板回到了煤船上。
  接连三趟,陈扬一口气都没有歇。
  装卸工们终于回过神来。
  其中一个光头,大概是装卸工们的头,开口叫住了陈扬。
  “哎哎,我说哎,你是哪儿冒出来的?”
  “大叔,我是来帮你们干活的。”

  “没人让你帮忙,哪儿凉快你哪儿待着去。”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