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壶烧酒聊先秦》
第59节

作者: 介鸢
收藏本书TXT下载

  之后伊尹趁热打铁向天下公布了这次大战的决定性成果,从此四海皆服,商汤终于登上天子之位,改国号为“商”,定都在亳,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
  日期:2022-11-13 21:20:47
  第十二章 奇怪的兄终弟及(1 夏朝是否真实存在)
  古人对夏朝的存在是深信不疑的。
  现在有关夏朝的史料,主要见于《史记·夏世家》和《竹书纪年》,在《尚书》《孟子》《周礼》《左传》《国语》等典籍中,亦有片段式的史料记载,后人从中可以知道大禹治水、禹受舜禅、夏启夺位、太康失国、少康中兴、夏桀暴政等为数不多的几件大事。
  然而近现代中西方史学家却对夏朝是否真正存在过却提出了质疑,在他们看来夏朝这个朝代可能压根就没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
  他们的理由主要有以下三条。
  首先,到目前为止并未发现任何夏朝遗址和相关文物,无法直接证明夏朝的存在。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考古专家在河南偃师发现了“二里头文化遗址”,这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都城遗址。
  根据测年结果,二里头遗址年代分布约为前1750年至前1500年,相当于现有史书记载的夏朝中后期,其所在位置也与史书中关于夏都的记载极为接近。
  但是考古专家并未从中找到直接证明夏朝存在的器物,更没找到任何与夏朝有关的文字,这使得他们最终没敢将二里头遗址与夏都斟鄩挂起钩来。

  日期:2022-11-14 07:40:54
  (续上)
  其次,从甲骨卦辞内容看,商朝人似乎并不知道夏朝的存在。
  既然夏朝无法证明自己的存在,那么打败夏朝的商是否可以佐证夏朝的存在呢?

  在商朝时期已经出现了中国最早可识别的文字——甲骨文,这种刻在龟甲上的文字,最早主要是作用是占卜,而商朝的卜辞涉及面极广,几乎记录了商朝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堪称为商朝的“百科全书”。
  但遗憾的是,从出土的十五万片甲骨文中,根本没有任何关于“夏”的记载。商汤灭夏桀的“仓皇之战”和“鸣条之战”,可以说是商朝建立的关键战役,即使如此重大的事件,也未从现今发掘出来的甲骨中发现任何记载。
  商朝关于商汤的纪录多达数百条,却丝毫没有提及这一丰功伟绩,这确实让人产生了太多疑惑。
  第三,关于夏朝的纪录,最早出现在夏朝灭亡了一千年以后,使其可信度大大降低。
  中国最早纪录夏朝存在的文献是《尚书》,但经考证《尚书》关于夏朝的文字其实是东周时期伪造的,而当时距夏朝灭亡已经近一千年了。
  从考古文物来说,现今发现的与夏朝最接近的文物是西周时期遂公盨(xǔ),上面记录了大禹治水的故事,但并未提及夏朝。

  日期:2022-11-14 08:57:49
  (续上)
  如此一来,便有人开始怀疑夏朝的存在,认为夏朝就是周人虚构的。
  之所以说是周人虚构,是因为最早的夏朝世系材料出自西周及东周时期的典籍,而发现最早关于商代夏的文物上的记载,也是一件山东临淄出土的春秋青铜器——叔夷钟。
  “叔夷钟”上有这样的铭文:“隙成唐,又严在帝所,溥受天命,删伐夏司,败厥灵师,以少臣惟辅,咸有九州,处禹之堵。”
  叔夷是春秋时期宋国国君宋穆公之后,而宋是商人后裔,因此叔夷所说其祖商汤“删伐夏司”,这成了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商伐夏的记录了。
  有人认为,周人通过虚构夏朝,证实天命转移,宣告周代商合法性、正统性的政治目的,这种可能性似乎是存在的。
  但是夏朝末年到西周初年,最多五六百年时间,这个时间就相当于我们现代人到于清朝中后期的时间,对于夏朝存不存在,周人自然一清二楚。

  假如周朝统治阶层为了自身利益需要而虚构一个不存在的夏朝,并且让当时的天下人都承认,这难度之大,强过秦始皇焚书坑儒百倍,即便是像秦始皇做得那么绝,也依然有文献存于后世,所以周要完成这样一项任务,不可能留不下一条被人诟病之语。
  所以即便是周人有虚构夏朝的部分历史,但夏之五百年历史全部都是虚构,这根本说不通。
  我们之前分析过,司马迁提出过一套详尽且完整的夏朝世系,而跟它同时期的商世系,已经被甲骨文证实了正确性,从这个角度来说,太史公并没有任何理由杜撰夏的世系,而这,无疑对那些怀疑夏存在的人给予了沉重一击。
  日期:2022-11-14 10:53:48
  (续上)
  况且,文献和文物的相互印证,也能证明夏朝的存在。
  《大戴礼记》中记载,商汤伐桀胜利后,曾将姒姓夏后氏的一些遗族迁到杞国(今河南杞县一带);而在甲骨文中,一共有六块卜辞提到了杞国,由此说明,这杞国在商朝时的确存在过。
  春秋时期的文献记载,周武王伐纣后,曾寻得夏后裔东楼公,封他再入杞国,为公爵国,以奉夏后氏祀。
  而从后来的分封情况看,能够封为公爵的,只有杞国、商后宋国、舜后虞国和周文王兄弟西虢国,由此可见杞国地位非同一般,不是前朝后裔,又怎能受此“二王三恪”的待遇?
  到春秋后期,孔子为考察夏朝之礼,于是亲自访问杞国,但由于杞国文献大多散失,因此《论语·八佾》中曾记载孔子这样的感慨:“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

  从孔子的话中,可得知杞为夏之后,夏朝也是存在无疑的。
  日期:2022-11-14 10:55:30
  (重发)
  况且,文献和文物的相互印证,也能证明夏朝的存在。

  《大戴礼记》中记载,商汤伐桀胜利后,曾将姒姓夏后氏的一些遗族迁到杞国(今河南杞县一带);而在甲骨文中,一共有六块卜辞提到了杞国,由此说明,这杞国在商朝时的确存在过。
  春秋时期的文献记载,周武王伐纣后,曾寻得夏后裔东楼公,封他再入杞国,为公爵国,以奉夏后氏祀。
  而从后来的分封情况看,能够封为公爵的,只有杞国、商后宋国、舜后虞国和周文王兄弟西虢国,由此可见杞国地位非同一般,不是前朝后裔,又怎能受此“二王三恪”的待遇?
  到春秋后期,孔子为考察夏朝之礼,于是亲自访问杞国,但由于杞国文献大多散失,因此《论语·八佾》中曾记载孔子这样的感慨:“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

  从孔子的话中,可得知杞为夏之后,夏朝也是存在无疑的。
  那么有人会问,既然夏朝存在,那为何现今没有找到像甲骨文一样的传世文字文物呢?
  其实,这可能与夏朝时期的文字载体有关。
  中国文字载体一般有石头(石鼓文)、陶器(陶文)、竹简或木简、青铜器(金文)、骨文(甲骨文),其中以竹简或木简最为简便,只是容易腐朽,所以至今没有发现春秋时期的竹简,更不要说夏、商时期的竹简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