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壶烧酒聊先秦》
第12节

作者: 介鸢
收藏本书TXT下载
  《说文解字》记载,仓颉是黄帝时期的左史官,他善于观察星宿的运动趋势和鸟兽的足迹,并依照其形象首创文字,革除当时结绳记事之陋,开创文明之基,因而被尊奉为“文祖仓颉”“造字圣人”。

  据明代《万姓统谱》和《明一统志》记载:“上古仓颉,南乐吴村人,生而齐圣,有四目,观鸟迹虫文始制文字以代结绳之政,乃轩辕黄帝之史官也。”
  而在《荀子》《吕氏春秋》《淮南子》《论衡》《史记》《说文解字》等文献里都有关于仓颉造字的记录,可见中国文字由仓颉所造更为后世所认可。
  然而,这也只是传说,仓颉所造之字为何样,至今没有人见过,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发现最早的可辨认文字,也是到了殷商时期才出现的甲骨文,而甲骨文跟早它千百年的仓颉到底有没有关系,就真的不得而知了。
  日期:2022-10-22 18:55:13
  第三章 风姓四祖(5 龙图腾)
  伏羲还有一项巨大的贡献,那就是发明了“龙图腾”。
  相传伏羲对野兽动物非常有研究,后来他便以蟒蛇的身、鳄鱼的头、雄鹿的角、猛虎的眼、红鲤的鳞、巨蜥的腿、苍鹰的爪、白鲨的尾、长须鲸的须这九个部件,创立了一种图腾,这种图腾被命名为“龙”,也从此刻开始,开启了龙图腾成为中华民族图腾的历史。
  然而这种“龙”的形象,只是后世的一种说法,对于龙到底是个什么模样,自古就没有定论,各持一词,而通过有龙形象的器皿、纹饰来看,有的有翼,有的无翼,有的有角,有的无角,更有良渚文化中的兽身龙、查海遗址中的蛇形龙,可以说形象各不相同。

  而“龙”形象的形成,实际上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历程,直到宋元时期才成为了现今龙的样子。
  西汉时期的龙形象,身体细长如蛇,而且身尾不分,末尾有鳍;头部似鳄鱼,角似牛角,且前端略带弧形;分为有翼、无翼两种,有翼的翼似鸟翅;兽腿,足分兽足、鹰足两种,都为三趾。
  到东汉时期又发生了变化,主要以老虎的形象为主,身尾分明,个别有鳍;角依然似牛角,顶端前卷,也有似鹿角的;都有翼且兽腿较长。由此可见,东西汉“龙”的形象差别非常大,竟然出现了老虎的形象。
  之后一直到隋朝之前,龙的形象都是以虎形为主出现的,只是在其个别体征上有些差别。
  到唐朝时期,“龙”的形象才恢复到蛇体,而且体态丰满,身尾不分,脊背至尾部都开始有鳞;头部似鳄鱼,上唇长下唇短,顶端成尖形;头部的角演变成为分叉的鹿角,同时又吸收了狮子形象的特点,圆而丰满,脑后有鬣;而龙翼已经演变成为飘带形,但是龙爪依然为三趾。
  日期:2022-10-23 07:44:43

  (续上)
  到宋朝之后,龙的形象走向了相对程式与统一并臻于完善,龙的形象被定性为“九似”。
  所谓“九似”,则指“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而这种形象的龙越来越接近今人对于龙形象的认知。
  此时的龙形象开始出现了四趾龙,这是与之前龙的形象有较大改变的地方。而到元朝之后,开始出现了五趾龙,但是从此往后,三趾、四趾龙被称为“蟒”,五趾龙才能被称为“龙”,而“龙”从此也仅限皇家帝王才可使用。
  除此之外,元、明、清三代,龙的造型基本上没有特别大的改变,但是此时却越来越重视龙所代表的地位,也就是皇权。
  从宋开始,龙纹就开始为帝王所独占,平民百姓不能滥用龙纹,不准穿有龙纹的服饰,龙袍更是只有帝王一人能穿。
  到了元代,对龙纹的垄断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元世祖忽必烈曾明令市街商店不得织造或贩卖日月龙凤纹的缎匹,违者除没收其缎匹外,仍要将犯人治罪。
  到明代龙纹的使用和控制更为严格。明太祖朱元璋曾明文规定:“官吏衣服、帐幔,不许用玄、黄、紫三色,并织绣龙凤纹,违者罪及染造之人。”

  清代皇帝服饰的龙纹也有明文规定,据《清史稿·舆服志二》记载:“皇帝朝服色用明黄,惟祀天用蓝,朝日用红,夕月用白。披领及袖皆石青,缘用片金,冬加海龙。”
  至此,便有了后世见到“龙”便认为代表的是皇家的观念。
  日期:2022-10-23 15:53:55
  (续上)
  关于中国龙的产生,在历史上曾有多种说法,其中以“神异动物说”和“图腾合并说”最受后世认可。
  《辞源》中解释龙为“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为鳞虫之长”,后来有不少学者认为龙就是鳄鱼,甚至有人认为中国最早的龙是湾鳄、扬子鳄,这是“神异动物说”比较认同的一种说法。

  闻一多先生曾在《伏羲考》中提出,龙“是一种图腾,并且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的生物,因为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这就是“图腾合并说”。
  “图腾合并说”更加容易让人接受,早在原始的社会状态下,因为认知能力低下,无法解释许多自然界的神秘事情,于是便构想出一种超人格的、超自然力量的存在,也就是图腾崇拜,以此作为人们的精神支撑。
  而“龙”图腾的创造者,因为后人找不到源头,于是就安插在了伏羲这第一个圣王的身上。
  1971年,在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了一件“C”形碧玉龙,又称“猪嘴玉龙”,后经考古确认,该玉龙属于距今约七千多年的红山文化遗物,也就是说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中国大地上就出现了“龙”的形象。
  日期:2022-10-23 20:25:40
  (续上)
  然而有意思的是,其实中国这块土地上出现的最早的龙形象,竟然是猪的形象。
  比如兴隆洼文化中期,也就是距今7500年到8000年,就出土过猪首龙,这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中国龙形象。
  因为从远古中国人就开始对“龙”进行崇拜,所以后世中国人都称自己为“龙的传人”。
  放下对龙图腾的研究,咱们再说伏羲。
  讲到了伏羲,那就必须要提一下太昊,因为后世经常将太昊和伏羲合为一人,实际上并非如此。

  在先秦的诸多典籍中,言太昊则不言伏羲,言伏羲则不言太昊,太昊与伏羲并无任何瓜葛。举个例子,出生于战国末年的荀子,他在《荀子·正论》中提到了“太昊”,而在《荀子·成相》中又提到了“伏羲”,两名共见一书,可见伏羲跟太昊并非一人,至少在战国之前不是。
  到西汉时期,古文经学大家、大儒刘歆从其政治目的出发,将伏羲与太昊相附而并称,并推之为古代帝王世系之首,其后东汉史学家班固引之于《汉书》,致使后世史籍相继沿用这种说法。
  所以我们不用过分纠结太昊是何许人,因为史料中也没有明确记载,总之他肯定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人主,其地位跟伏羲不相上下,因此才会被合二为一。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