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家长歌》
第18节

作者: 我非扶苏
收藏本书TXT下载
  从夷王之前的孝王时期开始,周王朝就开始生病了,天子们也是从这时开始了破坏规矩之路,礼乐也正式踏上了崩坏之路。其实也怪不得天子,因为坚守礼乐是要以实力为支撑的,没有实力的坚守是脆弱的。
  没有实力的坚守就是硬撑,硬撑是撑不了多久的。
  也就是说,礼乐的不断崩坏和王室的实力逐渐下降是成正比的,所以一切都是大势所趋,怪不得谁,只是在下坡的路上尽量少折腾,因为一折腾,下坡路就不是在走了,而是在滚。
  实力的下降当然是跟分封制有关系的,从建国到夷王时已有一百多年,任何制度如果不变革都会腐化,而分封制的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于——无法变革。
  也就是当分封制的副作用发病的时候,就无药可医,再说一次,分封制只属于那个时代。

  分封直接的副作用就是,诸侯容易坐大,同时王室却在持续走弱,之前说过,在当时所谓实力的强和弱,除了领导者的能力之外,最直接的就是土地和人口。
  王室的京畿之地刚开始还是挺可观的,可天子也有子孙呀!他们也得给封地呀!等一百多年之后,子孙们就把京畿这块蛋糕切得所剩无几了,地盘和人口都没有了,还谈何实力。
  诸侯们却正好相反,他们的土地不但不会缩小,遇到个别不稳定的年月,还可以趁机抢个劫,这样地盘就越来越大,人口也越来越多,实力怎能不强。
  分公司,个个财大气粗,总公司却是捉襟见肘。虽然没有实力,但名号的影响力还在,所以暂时还没摘牌子。

  以前我曾天真的以为,王朝和许多诸侯之间不都是有血缘关系的亲戚么!后来才知道,靠亲戚来维持关系的说法,比你去向你爷爷的哥哥的孙子借钱还不靠谱。
  别说以前,就是现在连一母所生的兄弟姐妹,在成家之后为了利益都能拿刀砍,等过个三五代,那个三爷爷家的谁谁谁叫什么呀!没听说过呀!
  更何况是在那个有点钱就可以妻妾成群的年代,等到第二代就有可能成为敌人了,要等个一百多年,双方的子孙如果在战场上相遇,可能厚道的一方会说:看在我们是同一个祖宗的份上,我会让你死得痛快点。
  从共王开始到西周灭亡,有能力有想法的君王还是有的,想恢复王室权威的君主也是有的,但结果只会衰弱得更快,还是那句话,如果要折腾就不是在走下坡路,而是在以保龄球的方式下坡。
  可能只有在他们努力过后才会明白,曾经的权威已经回不去了,王室的衰弱已不可逆转。
  日期:2022-06-17 23:35:43
  『那一年』

  夷王之后,其子姬胡继位,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厉王。
  这位仁兄很有想法,这么说吧!如果他老爹夷王是不把自己当干部,那这位兄弟就是太把自己当干部。
  在他的身上也再次验证了一个道理:世上绝大部分的干部都是有想法的,但有能力的干部却是绝少部分,兄台显然是前一种。
  这位姬村长没能力不说,还总是把自己当独一无二的大干部,他的宗旨是,以压制人民为乐趣,以人民敢怒不敢言为成就,与人民作对的领导可不是一位好领导。
  人民就好比一个弹簧,压得越狠,反弹的力度就越大,直到最后把你弹下来,甚至弹死你。
  周人就是这个弹簧,最后终于受不了厉王的压制,群起而暴动,把厉王给弹下来了。遇到如此变故,这位兄台的解决方法相当果断——直接开溜,结果他一口气跑到了彘地(今山西霍州)。
  逃跑的时候就忘了自己是个干部了,你就这点出息了。
  如果他自尽,后人可能还会给他一个向人民谢罪的评价,结果他竟然厚颜无耻的躲在彘地不出来,当然老天是公平的,他既然那么愿意在那待着,那你就永远的待在那吧!
  村长跑了,这个干部的位置不能空着呀!得找个人来主持工作吧!这真是个事儿。
  由此也可以看出,姬村长不是带着领导班子避难去了,而是单枪匹马带着几个随从逃命去了,这就有点贪生怕死的嫌疑了。
  先不管他了,现在的当务之急是:谁来管事?
  好了,竹书派和史记派掐架的精彩时刻又到了。  
  史记派认为,厉王开溜之后,由周公(周公的后人)和召公(召公的后人)两位重臣来共同管事,史称“共和行政”。
  而竹书派认为,共同执政的观点就是胡扯:明明是一个称为共伯和的诸侯来管的事。
  不过竹书派也认为,共伯和也只是一个傀儡,真正当家的还是周公和召公两位权臣,毕竟厉王那个大神还在,这就算是过渡的临时政权。
  那到底哪一派是对的呢?关于这个问题就是专门写一本书也不会有个结果,因为这个事情的结果就是——没有结果。
  历史上有很多事情的结果就是没有结果,此事算一个,待我简单粗略的来了解一下:
  从字面上理解,这就是一个乌龙,共和与共伯和,就多了一个字。共和,就是共同执政;共伯和,是指共国的一个诸侯,名和,爵为伯。这真是只有一个字的区别,却是一万个字也说不清楚。

  首先可以肯定,这不是巧合,因为两种说法一定有个先后,毫无疑问,后一种说法肯定是受了前一种说法的影响,或者是根据前一种说法演变而来。
  如何演变的呢?要么就是后一种说法无意误解了前一种说法,要么就是刻意曲解了前一种说法(这种情况,曲解的可能远远超过误解)。
  这就有了一个大概的结论:把共伯和曲解成共和的可能性,要远远大于把共和曲解成共伯和的可能性。
  换一种说法就是,如果共伯和一个人执政不太可信的话,那周、召二人共和行政还十几年……鬼都不信。
  好了,这个问题就到此为止了,我不希望有结果,但我希望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自己的结果。
  到底是共和还是共伯和,其实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厉王出逃这被称为共和元年的一年,是公元前841年,这是中国历史确切纪年的开始,这一年,注定要被载入史册。

  因为从那一年到现在,中国的历史记载从未间断过,这是伟大的一年。
  为了安慰姬胡兄,我认为这也算是他歪打正着为历史作的一点贡献吧!
  公元前828年,绝望的厉王如他所愿——在彘地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这些年,他不知道是愤怒、忏悔还是憋屈,也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想什么都没用了。
  因为他过的是软禁的生活,想走又走不了,可他又不想死,所以他唯一可以做到的,就是等着自然死(这也算是世上最痛苦的事之一了)。
  厉王既然不在了,临时政府也该结束了,共伯和与共和也成为了过去式。
  继位的是厉王之子——太子姬静,是为宣王,宣王也和他爹一样是个有想法的人,但他有一样他爹没有的东西——能力。

  姬静兄是个好同志,他努力了,也尽力了,他用分封制仅剩的一点余威,创造了王朝最后的中兴。在我看来,这个所谓的中兴,更像是王朝的回光返照,因为在宣王晚年的一些失策之后,王朝不知不觉的到了黄昏,却没有看到夕阳。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