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时有位大牛说过,人性就是神性与兽性的混合。精神分析学派研究社会经济方向的学者认为社会就是无数人的人性混合起来的。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因为这种理论是现代经济学三大主要理论流派之一,能解释很多经济,社会和金融现象。从这种角度来看,人类社会不过是放大了的神性和兽性的混合体,这里说的神性是个抽象概念,跟神或者其他什么超自然的东西无关。我个人是认为,社会运转的丛林法则来自于兽性,而善良的那一面大都来自于神性。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就是神性和兽性的矛盾冲突。以前国内有个研究民法的牛人跟我说道德是高于法律的存在。我对他这句话的理解是法律仅用于规范和限制兽性,而道德则是来自于神性。文艺复兴时代的牛人认为人类进化始终是走在神性不断战胜兽性的道路上,我个人认为在当前,我们还是在路上,所以单纯认为社会是或不是依照丛林法则运行,都不够周全。也因此我自认能看清和理解社会黑暗面,因为这来自丛林法则,另外一方面我也对人性的善良抱有期望。
我初到英国时有个感触很深的地方是英国什么地方都充分考虑到了残疾人的方便,不管是台阶也好电梯也好人行道也好,这点充分表现了社会的进步和人性的善良。但是不久之后我发现英国的普通人当中残疾人比例相当高,就我所看到的,比国内高得多,特别是其中有很多是先天的,这点又让我觉得不安,而且据我观察,这几年英国小孩子的先天残疾似乎比我刚来的时候更多了。从道德上来说这种对残疾人的照顾是一种巨大的进步,但是从人种和基因的角度来说,如此多的先天残疾出现是否是一种倒退?这个问题不可能有答案,可能最终解决还是要靠基因技术,但是当前基因技术很多时候依然是个禁忌,特别是对人类基因的改造,哪怕只是消除残疾基因。尽管如此,今年回国,我还是发现我老家武汉新建设施大都考虑到了残疾人出行方便,比如说十字路口的人行道都设计了坡道,建筑的台阶旁边设计了坡道方便坐轮椅的人出行,新建人行道都设计了盲道。这点我还是认为是神性在战胜兽性的表现。
最后还是老规矩,举个例子,也算是个人性中神性和兽性冲突的缩影吧。精神分析学派鼻祖佛洛依德主张人所有的行为和思想都是源自“性”和“死”的本能,但是让人很意想不到的是这家伙40岁以后就成了禁欲主义者,远离性。我看过一些资料对此有很多猜测,但是我也有自己的想法。我觉得如果我是佛洛依德,最终我也会做出这种选择,因为我会认为自己是高贵的人类,和只靠本能生存的野兽是不一样的,因此试图挑战人类本性中近似“兽性”的那类本能,哪怕以此证明自己的学术观点是错误的也在所不惜。
日期:2010-06-10 16:26:21
前面有个问英国人怎么看印度和中国的。
说实话这个问题我没考虑过,也没问过别人。不过我前面提到我曾经买过一期《经济学人》在飞机上打发时间。那天也蛮巧的,本来想随便买本什么杂志拿飞机上看,结果到机场的WHSmith第一眼看到那期经济学人,封面上大字标出的唯一一篇文章就是印度象与中国龙,所以心血来潮买了这本不便宜的杂志。
当时看这篇文章之后多少也有点想法。没记错的话当时雷曼倒闭没多久,经济危机开始波及到全世界,然后作者在文中暗示全世界最有可能躲过经济危机的国家就是印度和中国,但是因为一些地缘政治以及其他原因,印度和中国可以说是互相防范的竞争对手。在这里我看到这位作者的第一个观点,印度和中国是同一级的竞争对手。作者在文中一开头就提到印度和中国在过去十年左右都取得了奇迹般的经济成就,但是两个国家的基本体制却完全不同,所以他的point就是通过这些不同来分析究竟哪个国家更有潜力。这里我看出作者第二个观点,中国和印度的经济政策是完全不一样的。但是很可惜的,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其实对中国没什么研究,主要还是把注意力放在了印度上,对中国的很多社会现实,经济政策和经济发展等都解释的似是而非,而且资料相当不足,所以说是比较两个国家,但是实际上对中国的分析只是浮于表面,泛泛而谈。仅就篇幅来说,印度占了超过全文三分之二的文字。在这里我看出作者似乎对中国没什么太大了解,而且分析的挺不靠谱,因为中国政府实行的经济杠杆很厉害,但是作者对这点似乎完全没什么概念,几乎完全把中国当做自由市场来探讨,所以结论也有点不靠谱。
从这里我可以稍微总结下,西方人对中国是抱着既希冀向往又小心谨慎的态度,其实挺矛盾的。想了解中国,又觉得难以理解。在老外眼里,中国往往是神秘不可理解的,所以他们对中国抱着很强的好奇心,却臆想太多,不够实际。话说回来,英国人对中国的好奇心还是很强烈的。我第一天到这个课题组的时候几乎被当成了大熊猫参观,所有同事都想来和我聊几句,甚至好几个人都想主动陪我去相隔不到一百米的学校主楼注册。嗯,稍微扯远点,也算是给在英国学习的朋友一点小小的建议。因为英国人对中国有强烈的好奇心,所以毕业论文如果课题是用西方的方法来分析中国的现象,更容易拿到高分。比如说学商科的朋友,用SPSS对中国某个现象做个线性回归分析,得出结论,稍微做得精心点,这个硕士论文完全可以拿到A。用线性回归分析是因为这是老外能理解的方式,得出关于中国的结论又是他们感兴趣的,在导师眼里这就是很难得的重要研究了。至于中国的很多商业或者经济领域是否适用线性回归法分析,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日期:2010-06-18 04:23:50
英伦记事(1)
这是之前一直答应写但是没写的帖子。上次发过一次但是莫名其妙的被天涯吞掉了,这次在写一次。老规矩,慢慢更新,不会一次写完。我尽量按照时间顺序写,但是如果中途有什么突然想起来的写漏的地方也会补充一下。
我记得第一次到英国是2006年的晚上,那天碰上了雷暴,飞机在北京的起飞跑道上等了近4个小时才飞,所以到伦敦的西斯罗机场也晚了近4个小时。到机场后过海关,海关盘查的很严,发现我没有国际旅行者健康证后要求我在机场做健康检查(Health Screen),这里提醒下将去英国留学的朋友们,虽说理论上英国入境不需要健康证,但是还是有一个最好,否则第一次入境会很麻烦。检查完后已经快到10点,我坐地铁到伦敦的King"s Cross火车站,就是哈利波特里面那个国王十字车站,买了张去大学所在城市的车票。售票处告诉我还有十来分钟火车就开了,但是火车站是在国王十字站对面的一个新火车站。lz当时扛起近40公斤的行李就跑。当时正在修路,我初来乍到也不知道所谓的马路对面是个什么概念,到底有多远。这时候正好碰上几个刚下完班的白人修路工,我就操着结结巴巴的英语向他们问路。其中有个胖乎乎的年轻工人看了下我的火车票,说还有不到十分钟了,必须抓紧,然后也没问我的意思,扛起我一个20多公斤的行李箱就跑,只说了句come with me。 我下意识的扛起剩下的行李跟他一路翻山越岭(扛着行李翻人行道的栏杆乱穿马路去火车站)。后来他一直把我送到了月台外面检票的地方。因为时间太紧,只有两分来钟,我连谢谢都来不及说一句就被他推上了月台。这点到现在都觉得蛮遗憾的。但是这也是我第一次认识到英国人的友好和热心。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