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峥:“多头做空大战”考验香港泡沫承受力2010年01月26日08:23 手机免费访问 来源: 近期香港投资气氛的“骤然凝重”并非空穴来风,继此前市场传出银监会即将限制多家商业银行的放贷后,香港证监会主席方正又辟谣“港股半通车”,再加上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09年12月CPI年化增幅达1.9%,使通胀预期成为一种现实的货币政策收缩压力来源。香港市场一贯的“大势看美国,波动幅度看内地”习性,自然使香港市场呈现“凝重”态势。
早些时候,潜伏香港的“热钱”早已提前行动开始了撤离。根据香港金管局此前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12月16日,香港银行体系的资金结余已不足3000亿港元,一个月前这一数字还曾达到过创纪录的5000亿港元,换而言之,仅该数据就表明近期至少已有超过2000亿港元的资金撤离了香港。
在金融危机及后续刺激计划进行到当下这个阶段,各国货币政策开始出现变化是国际流动性“收缩”的开始,热钱云集的香港必然承受海绵挤水效应的影响。当下诸多投资界人士都开始预测美国加息的时间到底会是明年春天还是其它时间,近期美元指数曾一改之前的颓势开始“蠢动”就是最实在的征兆。而对香港此轮股市楼市资产泡沫具有巨大“贡献”的内地资金,也将迎来一个相对之前过于宽松货币环境较为“弹性”的货币环境,即香港的各主要资金实际来源地货币当局都开始拿“政策海绵”逐渐“吸水”,资金退潮成为此轮香港资产价格膨胀正在直面的现实。
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度本质就是丧失了货币政策的制定权,必须完全看美元的“脸色”行事。随着内外环境的悄然变化,一旦相关条件开始具备,香港高企的资产泡沫随时都可能成为做空资金的“猎物”。因为多空势力在香港这样的国际金融港是可以随时转换角色的。根据以往惯例可知,泡沫膨胀的“竖”有多长,那么对应的泡沫萎缩的“横”也会有相应的比例,从这个角度来看,香港开始出现热钱降温迹象,很可能是一场关于香港资产是否存在泡沫的市场化多空大战酝酿之中的“山雨前风”。
日期:2010-02-05 10:59:10
索罗斯重临香港的背后意图
www.stockstar.com 2010-1-20 14:57:59 胡宇 上证博客
再破3000,A股长阳在即还是再次大跌?持股散户该走该留?抢红包!抢到属于你的天玑之星
[字体:大 中 小] [网友评论0条] [ 手机也能看]
日前,市场传言索罗斯旗下对冲基金进驻香港,因而有人顺势推测:索罗斯因看好中国的市场机会,因此,开始派员并加大在香港乃至整个中国的投资。或许,我们可以建立这样的假设,当前港股和港币有已经高估,索罗斯不是打算买入港股,而是要做空香港的金融市场。
日前,市场传言索罗斯旗下对冲基金进驻香港,因而有人顺势推测:索罗斯因看好中国的市场机会,因此,开始派员并加大在香港乃至整个中国的投资。如果从一般投资角度而言,上述推测逻辑或许是有道理的,但考虑到索罗斯一贯的投资风格,我们应该保持批判性思维,谨慎思考索罗斯重临香港的背后意图。
索罗斯并非巴菲特
投资与投机的区别在于,投资者将重心放在选股上,主要发掘价值低估的公司;投机者将重心放在选时上,注意选择何时买入或沽空。
巴菲特作为价值投资者,注重在市场走熊之时,购买价值低估的公司股票。无论是上市还是非上市公司,都属于巴菲特购买的对象。然而,熟练掌握人性与市场弱点的索罗斯,既可能表现为价值投资者,但更多表现为投机者,因而在其投资方式和表现手段上,往往体现为,当资产价格或市场高估之时,通过以杠杆方式加大沽空力度,而在市场低估之时,索罗斯并不追求过多的杠杆交易并大量买入。
为何重临香港?
本次索罗斯重临香港,是否有备而来。参考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的历史,我们仍会心有余悸。1997年香港处于亚洲金融风暴的中央,当时以索罗斯为首的一班国际对冲基金均将沽空的目标钉在了港币、股指期货及股票市场上。通过首先沽空港币,导致香港金融监管当局加息,而加息的同时也伴随着股票市场的走低,股票市场的走低同时带来股指期货合约价格的下跌,因此,港币兑美元汇率的下跌或许仅仅是个开始。
最近的市场似乎有意无意中与1997年的市场有些类似。伴随最近港汇的连创新低,港股也开始出现见顶迹象。于此同时,A股市场股指期货也即将于4月份推出。一连串的市场信号似乎在说明,目前通过沽空港币,同时沽空股票,以及香港的股指期货是可以获取三重套利机会。那么,嗅觉灵敏的国际对冲资本们重新关注香港市场乃至整个中国资产市场,包括房地产市场。这是否意味着新一轮金融危机的来临?
或许,我们可以建立这样的假设,当前港股和港币有已经高估,索罗斯不是打算买入港股,而是要做空香港的金融市场。同样的手法曾经发生在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期间,本次是否会故伎重演,我们暂时无法确定。但有一点我们应该警惕,那就是,随着新兴市场资产泡沫化逐步严重,中国股市和香港股市的调整压力在加大,进一步而言,随着股指期货与融资融券的出现,既可能带来做多能量,也可能加大做空动能。而香港市场作为连接中国资本市场和国际资本市场最为密切的纽带,正逐步成为对冲基金手里心仪的羔羊。正所谓,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我们需要警惕新金融风险的来临。
新金融风险须逐步释放
由于目前国内资本市场并非开放市场,因此,境内外资本流动并非目前市场面临的风险。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当前国内资产价格也并非低估。尽管A股并没有提前于港股出现下跌,反而出现了缓步上升的势头,我们的解释是,由于A股市场处于由于先前在港股投资的资金开始回流大陆,从而进一步推高A股走势,但也加大了A H两地市场的价差。
不过随着调控政策的逐步出台,房地产的风险已经开始释放了,只不过调控力度稍显轻微。我们知道,比起对资产价格的高估,信用的过剩供应才是制造泡沫的主要原因,目前在地球上还没有一个地方的信用过剩供应程度能赶得上中国。
近一个月,央行通过数量化和窗口指导手段加大阶段性货币政策紧缩力度。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货币政策出现微调,目的是针对资产泡沫,加强货币政策调控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因此,这一政策仍将建立在维持经济稳定持续的基础上。进而言之,货币政策的微调并不意味着停止信贷增速的增长,而是改变对高风险项目的限制力度,调整信贷结构,优化银行资产质量,紧缩房地产信贷。
可以肯定,随着中央各项政策的出台,重新出现金融风险的可能性正在逐步下降,但对于资产泡沫的治理必须建立在经济平稳发展之上,因此,针对资产泡沫的货币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与有效性仍要经受现实考验。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