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地产大腕们的发家史》
第5节

作者: 碧云寺外
收藏本书TXT下载
  当无人看好中国内地房地产时,1989年,许荣茂出巨资在家乡福建进行了一系列项目开发。有人对许荣茂的评价是,商海30年,基本没犯过错误。能做到这一点的,古往今来商海能有几人啊?是否溢美之词先暂且不提,光通过1989年的商业行为对比可以发现,许荣茂确实是个非常牛的商人,眼光非常不错,几乎是在市场最低位,以最低的成本切入了房地产市场。

  楼忠福1989年的企业发展的不错。1988年,东阳三建在这年内,一下子连续出现了五起安全事故,死了四个人,重伤了一个,另外还有一次造成财物损失的火灾。伤亡者几乎都是东阳本地的熟人。连续的安全事故,不仅给公司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也给楼忠福带来前所未有的舆论压力和精神压力。
  楼忠福从整个公司的角度思考安全问题后,感觉到公司这几年的发展步伐太快了,已经由东阳扩张到了浙江全省、上海、北京、陕西、江西、青海、湖北等省市。职工人数也超过了5000,承包工程队有57个,施工班组达到148个。过快的发展和过长的市场半径,让原来的管理架构和体制已经不适应发展的现实需求。
  到了1989年,楼忠福给迅速膨胀的公司做一次‘一分为三’的减肥手术——把东阳三建分成东阳三建、吴宁建筑公司和城关建筑公司。这个手术的目的,一是为了理顺和加强内部管理,二是分散风险,保护东阳三建的核心力量,尽早争取企业升级。
  楼忠福企业调整的步伐,恰好和1989年经济放缓的步伐吻合。1988年不幸事故引发的反思,反而让楼忠福在1989年得到了幸运。呵呵,企业的发展啊,运气真是冥冥中的左右者啊。
  这一年,张玉良还在上海农委上班呢,呵呵,一个普通干部。

  待续,呵呵
  谢绝转载的,呵呵.

日期:2007-9-8 22:34:25

  大腕们用过的阴招、高招
  1992年之前,江湖相对还是缺乏秩序的。尽管现在很多人还抱怨咱们的国家、市场很多方面缺乏规章制度、谁谁谁又走灰色地带、又行走在违规边缘怎么怎么的,但比以前,现在确实已经是有了巨大的进步了,我们毕竟是二千年的农耕国家,向商业国家转型不过起始自1978年,回头看看美利坚的百年发展史,早年间无法无天的比我们还厉害,我们的发展、完善速度是相当惊人的。

  扯远了,当年不是缺乏规章制度的问题,是很多东西压根就没有规章。
  先回头看一段历史——1981年至1984年,年广九的雇工由3人发展到103人,仅1984年就纳税30多万元。这时,对于雇工超过80人的大户是否肯定其合法地位,上上下下争议很大。而“资本家复辟”、“剥削”等帽子也都戴到了年广九的头上,不少人提出要“办”年广九。
  1986年春节前,傻子瓜子公司在全国率先搞起“有奖销售”,红红火火的销售只进行了18天,中纪委突然下文:停止一切有奖销售活动。1987年底,芜湖市新芜区检察院根据举报,对年广九经济问题开始立案侦察;1988年12月,检察院对年广九进行收容审查;1989年9月,芜湖市检察院以年广九犯有贪污、挪用公款及流氓罪向市中级法院起诉,指控年贪污4.38万元;后经“调查核实”,法院一审判决年广九贪污罪不成立,却以流氓罪为由,判处年有期徒刑3年,缓刑3年。

  1992年,90高龄的***在和广东官员座谈时,再次提到年广九:“农村改革初期,安徽出了个傻子瓜子问题,当时很多人不舒服,说他赚了100万,主张动他。我说不能动,一动,人们就会说政策变了,得不偿失。”
  1992年3月,芜湖市检察院主动撤诉,年广九被宣告无罪释放。
  雇工超过80个人,引起全国轩然大波,这种办企业的环境,现在你能想象吗?
  在这种大时代里,不光是政策压力大,市场上更是风云变化,你蒙我,我蒙你,满天条子飞,遍地空手道,今还和你称兄道弟、把酒谈心呢,钱一到手,明儿连人影都见不到了,公司资质、法人,谁讲这个啊?
  这种江湖环境下,地产大腕们早年间要是没有点阴招、高招,那基本是混不到现在的。有些早年间用过的高招、阴招到现在已经成了大腕们的看家法宝,越用越大、常用常新了。
  明买暗卖
  王石最早主要做外贸,当时万科(那时还没万科这个名字,单位还叫展销中心呢)新签的2万台放像机合同,45天后到货。这时,王石通过渠道了解到同行的进货情况:同一时期,其它公司共有5万台到货。
  7万台同时到货是一个什么样的市场前景?王石判断一定会立刻滞销,价格会直线下降。退货是不可能的。怎么办?
  这时,王石所做的对策,成为他后来在各处演讲一再提到的,创业初期的“不正当竞争”的案例。
  他叫来广告投放部经理,口授了一则声明,内容如下:由于台风原因,本展销中心的放像机无法按预订时间送达客户,为保证履行合同,急购放像机2万台。

  这一则“求购信息”刊登在当时的广州两家主要报纸上。同时,当天的报纸正好也刊登着放像机的“售卖广告”。
  广告后,放像机便向展销中心涌来。王石叫他的技术部组织了4个小组验收。而这些前来出售的放像机,除了个别小数量的,大多是期货。期货当然不要!一定要看到放像机才签合同。这样一来,展销中心并没有购进放像机,其零售价却上升了200元:市场稳住了。
  接下来,王石做的是:迅速走货,不惜亏本。他想的是:溜得越快损失越少,而资金回笼后去做新生意,把损失夺回来。实际上,也是这样做滴。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胜利出逃有两大要素,一、要了解到同行,也就是对手的进货情况;二,能迅速走货。
  对第一要素,王石的自传是说:是通过进口代理商、海关、省计委进口审批处等信息渠道了解到的对手进货情况。

  另有传闻说,王石的岳父当时在广东省的外贸部门工作,消息是从那里得到的。呵呵,那个说法真实,读者自己判断吧。
  至于第二要素,王石当时把货大部分分销给了一位叫陈宇光的经销商。这个陈宇光那是绝对的一位高人,和王石合作有年,1985年,就曾提了一箱钱要回报王石,被王石拒绝了。后来这个陈宇光又打造出一家上市公司——琼能源,手段了得,1993年,陈宇光被我公丨安丨干警带走,1995年又无罪释放,其后,陈宇光出走海外。2007年,最近的消息是,陈宇光正在和富力合作,开发成都熊猫城项目。这样一位经验老到、多姿多彩的人,不知道最后和富力是共赢,还是……呵呵,期待。

  自立山头
  1989年10月,孙宏斌在联想成立企业部,孙宏斌迅速建立13个独资分公司,营业额达到2400万元。
  老柳对孙宏斌当时是非常看重的。那时的孙宏斌还远没有2002年的言语如刀锋般犀利,虽经清华大学学习多年,却还满口山西腔,一开口就要被人笑话。柳传志本人能言善辩,也喜欢会说话的人。为了让孙锻炼口才并且去掉那嘴山西口音,有一个时期,他逼着孙每天讲个故事。在孙的身上用这番工夫,就表明他对这个年轻人有着极大的信任和期待。

  孙宏斌是一个非常具有吸引力的人,涌动的激情非常容易在年轻人身上引起共鸣,此处插句后话,后来尽管顺驰被出让了,但笔者认识的曾经在顺驰做过的人,绝大多数还是都说孙宏斌的好话,非常认同孙的理念和热情。
  同志们,多少企业完蛋后,员工们离职了都是对老总恨之入骨、骂声不绝,能做到老孙这步的,确实少见。
  尽管老孙事后否认自己有另立山头的野心和打算,这属于心证,自说自划,谁都无法求证,但确实的是,此时的孙宏斌已经在联想赢得了众多少壮派的支持,开拓了联想的国内市场,山头已经竖起。
  这或刻意、或无意竖起的山头,即把孙宏斌推上了天堂,也将把他拉入地狱。
  1990年3月的一个早晨,柳传志在香港一觉醒来,就发现一期新的报纸放在自己案头。它叫做《联想企业报》,但它显然不是自己写发刊词的那份报纸。

  他打开它,看明白这是孙宏斌领导的企业部办的报纸,也可以叫做企业部机关报,这让他很不舒服。头版刊登的“企业部纲领”更是让他难以置信,比如第一条就是“企业部的利益高于一切”,以下还有企业部经理拥有“分公司经理任命权”等等。
  我相信,没有一个企业的老总能容忍下面的人打出这样的旗号、弄出这样的内部杂志。
  随后,一场惨烈的企业内部斗争,孙宏斌的山头在联想被彻底清除,孙被判入狱,刑期5年。
  空手套……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