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钱——古人那些惊人的金融智慧》
第53节作者:
北极豪客 这位明英宗在货币上有一项重大改革,就是让白银成了合法货币。他规定,各级政府的所有财政收支,一律用银;所有税收也“一切征银”。
他儿子明宪宗继位后,又放开了用钱。
从此,明朝就形成了“大宗流通用银、小额买卖用钱”的并用格局。
钞票在明朝没过五代皇帝,就已经名存实亡了。
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古代话本小说,有很多是明朝人写的。
一般在写到书中人物用钱的情况时,都写成“摸出一锭银子”、“抓了一把碎银”。即使写的是宋人、元人,也都如此,这就是货币演变史的痕迹。明朝后半期的人,对钞票已经没有概念了。
明朝银锭的重量,有不同等级,其中最大的为50两一锭,也叫“元宝”。造型很漂亮,两头上翘,犹如双翅。小银锭一般叫做“银锞(读科)”、“锞儿”,零碎的银子叫“碎银”、“零碎纹银”,这些词汇在明代小说中都很常见。
银子零碎,各地官府在上缴国税的时候,就容易作弊,往往以小充大。到明朝中期的嘉靖年间,有户部尚书建议,要求各州府县上缴银子一定要铸成标准银锭,并刻下年月和官吏、工匠的姓名。
钱币史也有大轮回。
现在,历史又倒退回金属货币时代了。
因为白银是称量货币,所以在使用时要看成色、称重量。
把银锭正式称为“纹银”,就是在明英宗时代。
此外还有“雪花银”、“细丝”、“松纹”、“足纹”等术语,也都是明朝人发明的。
“纹”就是指成色,“足纹”,就是成色较足。
那时候,也有假银子。
假银子在刚投入使用时,比较好分辨,但使用的时间长了,外观上就与真银无异,这令当局很头疼。
由于白银成了明朝的主要货币,海外的白银也开始源源不断流入中国。
明代中后期适度放开了海禁,葡萄牙商人与荷兰商人就从欧洲带来了大量白银,西班牙人也从美洲带来了大量白银。
此外外日本也是白银产地,也有渠道流入中国。
明朝在当时是世界第一大国,物产丰富,商品齐全,各国都乐于跟明朝做贸易。因此白银的流入数目相当惊人。
据说仅晚明的77年间,从上述各国流入中国的白银就有3亿两之多。
明朝,成了让全世界瞩目的“白银帝国”。
不过我们要弄清楚:从欧美流入的白银,可不是银锭,外国没有那种工艺品,外国来的银子全都是西班牙、荷兰等国的银元。
那时有不少葡萄牙、西班牙商人来到澳门,专与中国内地做生意,可是那时的明朝是自然经济,老百姓用不着多少洋货,而欧洲又急需大量的中国茶叶、生丝和瓷器。
干瞪眼吧——外商没办法和中国人以货易货。
中国人只认外国的银元,欧洲商人只好运来大量银元,作为购货用的货币。
在长期的对外贸易中,中国是占尽了贸易顺差的便宜,欧洲银元成了廉价商品,汹涌澎湃地流入中国,甚至导致明朝出现了通货膨胀。明朝前期,米价一石还不到1两白银,而到了晚期的崇祯年间,米价已经上涨为一石要5两银子了。
那时外国的银元,币形统一,不用称量,不易伪造,深受明朝人欢迎,先后流入中国境内的有十几种。
其中在中国使用时间最长的,有西班牙的“本洋”、墨西哥的“鹰洋”和日本的“龙洋”。
西班牙本洋,实际上是墨西哥的银元,因为墨西哥当时是西班牙的殖民地,所以本洋的背面铸有西班牙皇帝像,人们就误以为它是西班牙银元。
西班牙本洋的成色在九成以上,人们用起来放心,所以明朝乃至后来的清朝,本洋在全国都可以流通。
明代采用了用银本位货币,对后世的观念影响甚大。有不少的现代人以为,所有的古代人都是用银子买东西的。至今也还有人把钱、工资、存款等等,都戏称为“银子”。
今天在民间象征财富的艺术形象,一般也都用金银锭,造型和明代的一模一样。
明朝的那些事儿,就这样深刻地影响到今天。
除了货币,明朝的宫廷还用金银制作成金银钱、金银豆和金银豆叶,是用于节庆赏赐的。
明朝官员的贿赂和贮藏财富,也都使用金银。孝宗时代,有个大宦官李广畏罪自杀,从他家里抄出了一本纳贿登记簿,里面写着某人某日孝敬“黄米若干”、“白米若干”,就是指的黄金、白银。
武宗时有个大宦官刘瑾被杀,抄家抄出来黄金1200万两,白银2.5亿两,创了世界千年记录。
明末清初,有人对社会上的银子拜物教现象深恶痛绝,说银子这东西“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但是神通大了——“走死天下者,唯银也。”(王夫之《读通鉴论》)
“走死天下”,就是驱使天下人奔忙到死!
所论何其深刻!
人们被自己所创造的东西所奴役却不自知,碌碌一生,所为者何?
问上苍:我们何日才能解脱这种魔力?
怕是千年之内,没有答案!
日期:2009-02-18 05:21
第十五篇明朝能开当铺的都是成功者
礼崩乐坏之时盗亦无道了
明朝的货币,银子唱主角,纸币成了废纸,铜钱在成化元年(1465)以后,也有了一席之地。
允许使用铜钱之后,除了国初的洪武通宝之外,对前代旧铜钱也不禁止,只禁用私铸的小薄伪钱。不过,前朝旧钱在使用时要减值,二当一用。
当时并没有立刻铸新钱,一直到中后期的嘉靖年间才开始铸“嘉靖通宝”。
嘉靖皇帝雄心勃勃,下令民间只许用好钱,禁止用劣钱。也就是秩序用新的嘉靖通宝和正规的洪武通宝。
这个政策看来好,但是有个问题容易被我们忽略,这就是:只许用好钱,实际上等于剥夺了民间的一部分财富。
民间人士当然不服。
在首都北京的民间,就有人暗中与朝廷较量,纷纷关闭了钱市,致使铜钱不能兑换,流通量严重不足,结果导致物价飞涨。
嘉靖皇帝没有办法,只得放开禁令,旧钱用就用吧,但是规定嘉靖通宝要比洪武通宝价格高一倍。
从他以后,各代皇帝在位时铸的钱,都要比前一代皇帝的钱价值高出一倍。一代一代地递增,就等于悄悄地在搞通货膨胀。
另一方面,民间的盗铸,也盗出了新花样。
明朝继元朝之后,社会道德水准也是在往下走,盗铸分子连起码的工序都不耐烦完成,把铅片、铁片剪成圆圈,就当钱用,连铸造的工夫都省下了。
继嘉靖以后的几个皇帝,都铸了年号钱。
从隆庆、万历、泰昌、天启到崇祯,各自都有通宝钱。
其中的万历通宝较有特色。万历钱是仿嘉靖钱制式,有“金背”、“火漆”、“镟边”三种。
金背,是钱背涂有铜粉,似金,因此民间就有了这个俗称。
火漆,是用火将钱背熏成黑色。
“镟边”,是钱边都特别加工镟磨过,非常圆润。
至于“天启通宝”,还闹出了一个笑话。
就在元朝末年闹起义的时候,红巾军的的领袖徐寿辉在江西铸过一种“天启通宝”,在他的根据地和其他义军的管辖区都流通过。那时朱元璋参加的队伍,也是红巾军系统,所以留下了一批那时的“天启通宝”,后来就存在他自己的皇库里,久而久之,就给忘了。
200多年后,熹宗朱由校登极,要拟定年号并铸钱,恰好这时有人在皇库里发现了徐寿辉的“天启通宝”,便向上报告。
朱由校问大臣:这是哪一朝的钱?大臣们孤陋寡闻,拿着这些锈迹斑斑的老钱,都不知道来历。查遍了史籍,也毫无线索。
这件怪事,闹得朱由校晕晕乎乎。他小时候有个乳母叫客氏,一直伺候着他到现在,跟他关系非同一般。客氏听说此事,几句话就解开了小皇帝的心结。
她说:此钱是天降吉兆,预示钱币源源不断,是上天启动钱源。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