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钱——古人那些惊人的金融智慧》
第42节

作者: 北极豪客
收藏本书TXT下载
  黄金在宋朝也基本上变成了贮藏品,不过也有资料表明,黄金可以用作支付,或用于赏赐,或用于政府开支和纳税,也具有货币的性质。
  与绢帛和黄金的退隐正相反,白银在此期间脱颖而出,地位大大提高。
  不仅广泛用于赏赐、馈赠、贿赂,而且政府发兵饷、收税都规定了要用白银。
  到了北宋中期的仁宗年间,白银正式作为法定货币,并有了固定形状,即铸成“铤”。后来,“铤”又转音为“锭”。
  大银锭,就是我们所熟知的那种束腰形的“银元宝”。上面镌刻有文字,注明铸造地、用途、重量、主管官吏、匠人姓名等等。有的文字还相当多,可达到30多字。

  银锭大的为50两,小的有3两到25两的几种,用的时候要称重,还要鉴定成色。
  黄金自从东汉以后产量逐渐减少,到魏晋时已非常短缺。而宋代的白银产量又恰恰大幅增多,再加上西域诸国都在使用白银,影响到宋朝,这就使得白银不仅正式进入流通,而且还充当了国际贸易的主要货币。
  黄金和白银的地位,在宋朝发生了明显的易位,昔日的小老弟现在成了老大哥。
  白银地位的上升,也预示着铜铸币地位的下降,中国的金属货币从这时起,就显露出了向贵金属过渡的苗头。
  宋朝也铸了大量的金钱、银钱,主要用于赏赐和节庆纪念。

  比如,按宋朝的风俗,每逢皇子、公主诞生,皇帝都要发给高级臣僚和皇亲国戚“浴儿包子”,也就是御赐红包,里面包有金银钱和其他金玉小玩意儿。
  老百姓也用金银钱。在汴京的民间,新郎新娘入洞房后,要有妇女朝新人身上洒金银钱和果子,以示吉庆。
  宋朝的有钱人,还非常喜欢贮藏金银,几乎家家都有“窖藏”。有个叫余深的,曾经当过宰相,他把自己的全部银子,以百锭为一个单位,埋在地下,上面用土盖住夯实,再砌上砖。
  还有一个大官僚倪思,更动了脑筋,有银子不藏在地下,而藏在房子的檐溜里或者夹墙内,让贼人找不到。
  有时候年头多了,隔了几代人,谁也记不住房子底下埋了些什么。要是哪家想转让住房,就会有问题:万一下面有大宗窖藏怎么办?
  这难不倒宋朝人!
  当时在洛阳做二手房交易,买方要多付一笔“掘钱”,作为将来有可能挖到窖藏金银的一种补偿。
  你瞧,怎么样?做个宋朝人,生活起来也很有趣吧?
  这里就顺便讲个小故事,南宋初年有一个著名的抗金将领,叫张俊。

  他早年英勇善战,杀得金兵个个愁,是和岳飞、韩世忠齐名的抗金英雄。
  可是到后来这人却变质了,据说是参与了秦桧诬陷岳飞的密谋。晚年从军职上退下来,受封为清河郡王。
  宋高宗给他盖了华丽的王府,他本人也开始大肆敛财。
  王爷敛财,那还不容易?他总共拥有田地70万亩,年收租米64万斛。史料记载:他家里“园池声伎甲天下,每宴十妓为一队,队各异其衣色,凡十易始罢”。
  ——席间出来10队舞女,每队10个,衣服颜色都不同。也就是说,他一共养了100个歌舞小姐。
  这就是在宋朝惊世骇俗的“百妓宴”!
  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十月,宋高宗去张俊家里拜访。
  张俊摆宴接驾,进奉上等酒食、果子几百种,又送给高宗金器1000两、珠子69000多颗、玛瑙碗20件、各种精细玉器40余件、绫罗锦绵1000匹。
  这顿饭,成了中国历史上最盛大的一次家宴,空前绝后!
  什么韩熙载?在张王爷面前,不过小菜一碟罢了。

  当时的人对张俊疯狂“捉钱”的行为极为不屑。
  宋人钱康功《植杖闲谈》记载:有一次,宋高宗与秦桧、韩世忠、张俊等几个人一起看戏曲。只见有两个伶人走到台上,一个扮成善观天象的,说:“世间贵人,必应天象,用浑天仪窥之,则见星不见人。今可用一铜钱代。”说罢拿出一枚方孔圆钱来。
  另一位演员让他从钱眼里看宋高宗,他看了看,答曰:“帝星。”
  再看秦桧,答曰:“相星,”
  再看韩世忠,答曰:“将星。”
  又让他窥视张俊,不料却答道:“不见星。”
  众人大骇,令其再窥,该伶人又道:“终不见星,但见张王在钱眼里坐。”

  座中人听罢,大笑不己,连高宗也笑疼了肚子。
  这就是我国俗话“钻钱眼”一词的由来。
  从善打仗,到善捞钱,高宗对这样的下属极为欣赏。张俊在死后又被升了一格,追封为循王,史称“张循王”。
  这位张王,在窖藏方面,也很有创新思维。他把家藏的银子每100两铸成一个大球,放在家里。这些10斤的大球,赶上现代的小保险柜了,不怕小偷来偷。
  他还给这些银球取了最恰当的名字,叫“没奈何”。
  盗窃分子们——遇上我张俊,你们就是没奈何吧?

日期:2009-02-05 09:52

  第十二篇纸币的狂欢与宋朝的崩溃
  朝廷无义就别怪百姓无情
  纸币是宋朝人的发明。这东西出来后,当时的人对它就有研究,也颇有心得。
  古人并非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一天到晚都浑浑噩噩,只知道吟诗作画;他们可是什么事都想弄个明白的,有一股子执着劲儿。
  这方面,你我大概都不如他们。

  正因为有这种“求真理”的传统,我们的民族在20世纪初,才有可能全面、迅速地接受了西方的科学思想,创建了亚洲“第一共和”。
  即便是全面开启新时代的“五四”,也是从中国思想界内部产生出来的剧变,而不是哪个发达之国强加给我们的。
  现在的很多人太能厚今薄古,以为自己无所不懂,古人根本不在话下。
  可是现实往往跟这种人开玩笑——他们老是在犯古代的错误!
  好了,为了避免犯错误,我们还是来看宋人聪明在哪里?
  宋人对于纸币的流通规律,有相当系统的认识,归纳起来有两大理论,一是“兑换论”,二是“称提说”。
  前面提到过的北宋名相文彦博,就是“兑换论”的重要理论家。
  他认为纸币一定要能够自由兑换成铜钱、铁钱,才能于公私两利。

  只有自由兑换,老百姓才信任纸币,官家发行纸币才能顺利,这样,每发一次纸币就等于政府获得一次厚利。
  另一方面,对于民间来说,因为纸币毕竟比铁钱方便,只要随时可兑换,他们就愿意用,并且信任不疑。
  北宋末期的温州瑞安,出过一个大知识分子,叫周行已。他对纸币也有高论。
  他说,纸币一定要有准备金,以供人们随时兑换,但准备金不一定是十足的。
  好比说,发行了300万贯交子,那么一定会有相当数量的交子在流通中,人们不会拿它们兑换铜钱;另外还有纸币耗损的、储存起来不用的,这样加起来大约占了100万贯的样子。

  因此,只需有200万贯铜钱做准备金(他称之为“实”),就能支持300万贯的交子流通。
  他对“准备金”这一概念的认识,是非常科学的。
  在南宋时期,无论关子、会子,都出现过大贬值。于是南宋人对稳定币值也想了很多办法,当时称为“称提之说”。
  “称提”就是平衡之意。
  最早提出这个理论的,是南宋初年的宰相沈该,他主张要调整好铜钱和纸币两者的关系。只要其中一种的价值稳定了,同时物价也保持稳定了,另一种就不会出现大贬值。
  他主张,政府手里应该随时有大量铜钱,用主动兑换的办法来稳定纸币的价值。

  他建议,宫中应该储备百万缗钱,一遇到纸币贬值,就拿钱去“买”纸币,纸币自然也就会停止贬值。
  宋人陆续总结出来的一些经验,咱们在这里归纳一下:
  1、借助铜币来稳定纸币价值;
  2、实行新、旧纸币折换,在折换时,趁机把流通过滥的旧币贬值;
  3、采用严刑峻法,迫使老百姓按纸币面额来使用,不允许民间将纸币擅自贬值;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