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钱——古人那些惊人的金融智慧》
第29节

作者: 北极豪客
收藏本书TXT下载
  他是后周开国皇帝太祖郭威的内侄和养子,后人习惯称他“柴世宗”。
  柴世宗文治武功都有一套,所做的事当中,也有一件与钱币有关。那就是他也学唐武宗灭佛。

  他下诏废止了全国3万多所无皇家执照的寺庙(非敕赐寺额者),从这个数字来看,他要比唐武宗狠得多。
  考虑到各州县已经有好多年没铸钱了,而民间却大批销毁铜钱造器皿、铸佛象,于是柴世宗限令被撤销的寺庙,在50天内把所有铜像铜器拆毁,送交官府用来铸钱。
  民间百姓有藏铜的,也要在50天内上缴,官府照价给予补偿。
  过期匿而不送的,要重罚,五斤以上的死罪,一斤以下的判徒刑二年,还要株连邻里和“居委会”的负责人。
  真是闹得鸡飞狗跳墙啊!

  铸钱缺铜,害得佛寺屡屡遭殃,看来这个问题是越来越尖锐了。当历史再也无法负荷一个沉重的包袱时,甩掉这个包袱、变通一种做法的可能性,也就随时会出现了。
  人们现在,还需要忍耐。

日期:2009-01-07 09:10

  接下来再看十国。这十个小国,大都算不上什么像样的国,也没有统一中原的志向,割据一方,混一天算一天。先混个皇帝或国王做做,等到哪天天塌了再说。
  这其中,有六个国家有自己的铸币。我在这儿给他们点一下名。
  不过即使点了名,大家可能也不知道它们是在什么方位,那我就连它们的“首都”也一起点出来,这样就能明白个八九。
  记住:铸了钱的六国,是成都的前蜀、长沙的楚国、福建长乐的闽国、广州的南汉、成都的后蜀,还有金陵的南唐。
  它们都先后铸过各种“元宝”和“通宝”。

  其中楚国的钱最“贪婪”,全是大钱。
  先是铸了“天策府宝”,有铜的和铁的两种。又铸了“乾封泉宝”,也是有铜铁两种,据说还有铅钱。
  据宋人洪遵的《泉志》记载,楚国的铁钱面值极高,九文就是一贯。
  我的天!那不是铁钱一当开元钱一百?
  这铁,难道是造宇宙飞船用的吗?
  这个“楚国”是什么来头?原来,黄巢起义时,木匠出身的许州人马殷投身军旅,东砍西杀十几年,凭借智勇占有了湖南一带,后来受了后梁之封,做了“楚王”,又建立了天策府,经营起了一个小王国。
  马殷是乱世里难得的一个聪明人。乾化元年(911年)时,他就铸了这个“天策府宝”大钱,有铜铁铅三种,以铁钱为多。
  当时铁钱一推出来,人们不大认可,还是铜钱的购买力高。据《十国纪年》载:马殷铸的铅铁钱,只在城中流通,城外还是用铜钱。

  “天策府宝”是为天策府开府庆典所铸,所以它既是一种通货,也可以说是古代的纪念币。
  此钱久为钱币学家所推重,声誉极好,伪造的也多,一般都是拿真钱做模子翻铸,表面很粗糙。
  还有的伪钱在钱背添字,如楚、殷等,其实是画蛇添足,一看就是假的。
  马殷后来又采纳了谋臣的意见,就地取材,铸“乾封泉宝”大铁钱,有大小多种型号,背文有天、天府、策、天策、策府等。
  乾封泉宝也有铜的,不过极为罕见。
  历史上发行铁钱取得成功者不多,马殷可谓首例。
  楚国的铁钱大而重,携带不便。
  马殷是怎么推广成功的呢?

  原来他早考虑到这一点,对商人采取保护政策,允许商人以契券交易。
  具体办法是:一堆铁钱,找个地方垛起来,商人之间交易只凭“契券”。比如,契券上写明:“原张三所有铁钱百贯,堆放于龙门客栈,现因交易某货,归李四所有。
  特此证明”之类。这叫“指垛交易”,钱不动地方,就变更了所有权。
  这种契券,还不能算作纸币,只是一种兑换券。
  马殷到底是劳动人民出身的,知道爱护百姓。在他的境内,不收商税,于是四方商贾都如飞蛾扑火般的往他这儿来,把大批货物运入湖南。
  商人们赚到了铁钱,出了“楚国免税区”就不能使用,所以又都换成当地的土产运走,这就大大加快了当地的商品流通,连带马殷“公营”的丝茶业也获得厚利,令他的楚国富甲天下。
  另外还有闽、南汉、后蜀,都曾铸过大铁钱或者铅钱。南汉的货币政策也隔壁楚国的相仿,规定铜钱归政府收藏,在城内只许用政府发行的铅钱,城外管不住,随便。但是,铅钱不许出城,铜钱不许进城,违者有死罪。

  为什么有这样的政策?就是为了保证铅钱不贬值。
  ——把铜钱驱逐出城外,可以为铅钱制造一个“净空”。否则混用的话,没几天铅钱就会贬得一文不值。
  凡是不开放的地方,都是怕外来的良币,驱逐了他们的劣币。

日期:2009-01-07 15:38

  李后主的南唐对钱币艺术也有贡献
  最后我们来专门说说南唐。
  南唐,打的是“唐”的旗号,所以在它发行的钱币中,有一种就是“开元通宝”,分大、小两种。
  不过南唐尽管冒了前朝大唐的名义,毕竟只是个偏安之国。
  在与后周的实力较量中,屡战屡败,不得不放弃长江以北的土地,割地赔款,向后周屈服,还主动废了自己的帝号。
  既然不是皇帝了,也就不能再冒用“开元”的名义了,再铸钱,钱文就成了“永通泉货”、“唐国通宝”和“大唐通宝”。
  新铸的钱,多少透着一股无奈。

  这时候南唐的“国主”,是中宗李璟,他在政治上不是很聪明。南唐败给了后周,赔了一大笔钱,政府的财政有了赤字。当时有个叫钟谟的官员提议“铸大钱,以一当十,文曰‘永通泉货’”,李璟想想没别的办法,就批准了(《新五代史》)。
  这又是铸大钱的老把戏,其结果就是物价高涨,私铸泛滥。
  人民用小钱兑换政府的大钱明显吃亏,“故民间匿币而不出”,甚至人们纷纷销钱铸器,以获厚利。
  政府的钱还是不够花,从哪儿弄才好?南唐重臣韩熙载又建议:“铸铁‘永通泉货’钱,以一当二”,与铜质“永通”并行。
  这一招狠!铸钱的材质便宜了,币值却翻了一倍,这就更是加紧抽老百姓的血了。果然,“铁永通”一出,“农商失业,食货俱废”。

  南唐君臣铸钱虽然没安好心,但是他们的“永通泉货”,却开了钱币铸造艺术上的一个先河。
  它是一种史无前例的“对钱”。
  这又是一个新术语了,所谓对钱,有三个特征——
  一是钱文内容完全相同;二是两枚钱币使用的是两种不同的书体,其中篆书必居其一,另一种为隶书或行书;三是书体虽然不同,但两枚钱币必须是币值相同,形体对等。
  也就是说,两枚“对钱”的钱形大小、钱身厚薄、穿孔大小、轮廓宽狭、钱文位置、字体大小、铜质等各个方面都完全一致,可以成双配对。

  这种趣味钱币,又叫“对文钱”或“对书钱”,日本泉界称之为“符合泉”。这种花样儿,恐怕也就是南唐的君臣才能想得出来。
  “永通泉货”的书体有隶书和篆书两种。
  其中的隶书钱,又有阔缘和窄缘之分、精字和细字之分。
  当时韩熙载是南唐的户部侍郎,担任了此钱的监铸官。
  “永通泉货”的铸期大约只有半年时间,所以铸造量极小,现今存世的数量就更少了。

  现在你要是能寻摸到一个,就可以当珍品收藏了。
  此外,“唐国通宝”也是钱币中的一绝。这个钱,是为了应付战争赔款后的财政危机而铸的,当时南唐已答应奉后周为正朔,也就是使用后周的“显德”年号,可是铸钱的时候,还是写了“唐国”字样,可以看出南唐君臣的微妙心态。
  “唐国通宝”有极复杂的版本差异,钱文有篆体、楷书、隶书三种。其中的篆书钱又有不同的版别,互相间仅有细小的不同,但是品级差别很大。
  比如,篆书“国”字呈方形的,被称为“方国”。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