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的历史:战国七雄那点事儿》
第59节

作者: 秦时明月2008
收藏本书TXT下载
  太子横眼看出了人命案,非但没有向“某局”去坦白自首,而是第一时间就偷越国境线,逃回楚国。如此一来,秦国当局坚决不干——俺们曾对世界人民反复承诺:决不放过一只坏蛋,也决不冤枉一只好蛋!
  晦气的楚,无意间惹恼了秦啦。秦大怒,两国关系再次破裂。
  楚国失去靠山,像卵生哺乳的蝙蝠或鸭咀兽那样,被哺乳动物们以及鸟类踢出了各自的政治俱乐部——没人跟它玩了。

  既然已被国际社会孤立,厄运就难免要找上门来。
  公元前301年,田文不失时机再次发动齐、韩、魏三家联军攻击楚国;齐将匡章、魏将公孙喜、韩将暴鸢联合攻打楚国方城。这时候的秦国,也借口要报复熊横杀人逃逸案件,命庶长嬴奂领兵,前去夹击楚国。
  双方军队沿着渒水两岸,夹河布防列阵。这对处于守势的楚军来说,乃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对进攻的联军,却非常之头疼:相持半年多毫无进展,人家楚将唐昧凭河据守,无懈可击嘛。
  后方的齐王田辟彊很不耐烦,指派纵横大师周最同志来到联军统帅匡章司令部,出任“政委”之职,从事监督工作——也就是说:反复的指责,不断的催促,把匡章逼成要跳河的样子。
  匡司令实在急了,抢白说:侬职责是把大王的意思讲明白,阿拉职责是把仗打嬴。既然把话讲明白了,再过多说就是妨碍军务;既然我的任务是打胜不是打败,那能否进攻何时进攻就是兄弟我的事情,不劳您多费唇舌。
  周政委和匡司令,也难免吵架;外行指挥内行的,矛盾总是有嘛。

  眼前的实际困难是,一道不知深浅的渒水横亘在面前;这渒水,位于现今河南西南部的塘河境,下游至襄樊入汉水。拿21世纪的眼光来看,什么天堑都变成了通途,小小河流不足挂齿。
  可在匡章眼里,河流的障碍委实是个大问题。
  他的“工兵”部队技术和设备落后,没有舟桥也没有冲锋舟,比之红军时期过大渡河的条件差不多简陋,几乎束手无策。匡章曾几次三番派遣部队探索过河途径,都被对岸楚军飞蝗似的箭雨给封得死死的。
  还好,被逼得快发疯的匡章终于得到基层部队报告:据当地一些砍柴樵夫说,但凡对岸楚军防守严密的河段,一般水比较浅……真是一语点醒梦中人。
  匡章立刻下达命令:全线联军,悄悄集结。

  入夜之后,集结待命的一支精锐部队,从楚军布防最为严密的垂沙地区发动猛攻——这才是预选的突破口。唐昧因联军长久没有动静,早已放松戒备,在联军过河上岸后才仓猝调兵应战。
  事情就这么简单,关键在于找准切入点呗。
  偷袭加突袭,联军部队像溃坝的洪水浩浩荡荡灌进楚军营地。
  情景就不要多说了:在月光和星辉映照下,在无数的火把亮中,回荡着惊天动地的呐喊声,楚国部队被打得魂飞魄散,狼奔豕突,两万余人被歼……总司令唐昧也死在乱军的刀下,余部轰然溃散。
  这个,就是著名的垂沙之战。

  在这场战争中,三家都得到丰厚的收获:楚国宛、叶以北的地区为韩魏两国所得,齐国则攻取楚国淮北的部分土地,占领今河南泌阳东北的重丘,把焦头烂额的楚国再次修理了一个清爽。
  至于前去助攻的秦军,自然也颇有斩获。

日期:2010-03-15 08:56:26

  002 盛世齐国是这样子的
  齐威王和齐宣王爷儿俩,总共执政半个多世纪。
  父子两代五、六十年间,先是通过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两场著名战役,把七雄中的三晋大大削弱一通;再接下来,趁燕国内乱又把燕搞得奄奄一息、死去活来……
  就凭着这一切,秦国最后之胜出,单纯归结为秦军的善战肯定不准确。老实说,一个齐国经过田因齐和田辟彊父子两代人的经营,不失时机已经大大削弱了三晋和燕,把它们踢出了第一世界俱乐部。
  接着,又开始折腾刚刚被秦国打残的蛮荆楚国。垂沙一役,以齐国为首的盟国势力狠狠地教训了楚国,断断续续五年争斗下来,以齐国的胜利而宣告结束。

  就在胜利的喜悦中,齐王田辟彊幸福地死了,被治丧委员会追谥为宣王。
  齐宣王同志的一生,是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一生。
  从公元前320年接位以后,继往开来,执政凡十九个春秋。
  他富有个性,坦称“寡人有毛病——好勇、好货、好色”;实际上他却非等闲之辈,素有“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抚四夷”之远大的封建帝王主义抱负和理想。
  为适应“现代化战争”需要,面对骑兵翻山越岭如履平地的现实,齐宣王放弃原先单纯的要塞防御思想,改之以全线防御的战略。

  发动人民群众在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共计千余里,以抵御楚国。
  早在春秋后期,齐就开始在南部泰沂山地设防,重点针对分水岭上的那些既便于警敌又便于拒敌的各个谷地、关隘以及低缓的丘陵。防御对象是鲁、莒和它们的盟友晋、吴、越等国。
  公元前333年,楚威王乘着灭越后的强劲东风,挥师大败齐军于徐州(今山东枣庄薛城),然后北上占领泰沂山系以南之大部地区,齐国南疆国防形势骤然紧张起来。
  数年后,可怕的楚威王熊商刚逝世,齐威王便马上发动群众筑长城——国可不比普通百姓之家,修理安装个“防盗窗”也是要选准时机嘛,否则会引发大国兴兵干涉!
  齐威王是按照水利工程堤防的建制来建造夯土长城的。

  泰沂山区多为沙土,土质比较松散。齐人在夯筑长城时,创造性地发明了种种加固墙体的技术措施。他们用盐水搅拌沙土碎石夯筑,以便墙体坚固耐久,时至今日仍有白花花的盐渍残留;为防止墙体倾斜断裂,有时还往夯土中打入木桩或者置入藤条,充当混凝土中的钢筋。
  到齐宣王手里,为适应新形势需要,就开始拾遗补阙,把既有的长城片段连缀起来;将以前不需设防的高山长岭,都纳入军事防御体系。由于有些地段土少石多,只好因地制宜开山采石,在岭脊线外侧边缘陡险处,用石块垒砌起单层墈,再用碎石砂土填肚夯实——大段大段的石长城,就这样“多快好省”地建成。
  当然,这是齐宣王思想的伟大胜利,同时也是刚刚成熟起来的冶铁工业在国防现代化中的成功实践——质脆而硬的白口铁,已经被“柔化铸铁技术”改造得更实用,农业和手工业的各种工具迅速地铁器化!
  大致说,关隘上的夯土长城早在春秋后期出现,低缓丘陵上的夯土长城建于齐威王时期,高山峻岭上的石长城则是齐宣王时代的产物。至此,泰沂山地分水岭上的全局性、永备性国防工程最终全线大功告成,成为抵挡列国进攻的巨无霸盾牌和锁钥。

日期:2010-03-16 10:10:35

  齐国自田齐桓公开始,就有养士之风,大力办学培养人才,齐宣王更把这一传统推向极致,创办成当时世界的第一流高等学府——稷下学宫。它座落在临淄城南的稷山之下,故以稷下命名。
  稷下学宫是一座教育之宫,是培养封建官吏的“精英大学校”,它聚集了战国时代诸子百家最优秀的代表人物,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最高学术水平。他们授徒讲学,设坛辩论,整理学术著作,为后世留下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开了尊师重教的先河。
  据说,这才是齐宣王最大的历史贡献。
  齐宣王还下令盖超级大房子,覆盖百亩,厅堂有三百个房间。动用倾国之力,三年而未能成……其气魄之大,唬得群臣个个鸦雀无声,不敢放屁!
  最后,齐大夫香居忍无可忍,实在憋不住。
  他斗胆怯生生的问:“楚王放弃先王礼乐,而改用淫乐,敢问荆楚蛮邦为有主乎?”

  齐宣王说:“无主。”
  香居又问:“敢问荆邦为有臣乎?”
  齐宣王说:“无臣。”
  香居舌头一转,索性放胆说:“今王大兴土木盖大房子,整整三年还不能完工,而群臣莫敢谏者,敢问王为有臣乎?”
  齐宣王说:“为无臣。”

  香居说:“臣请求躲避矣!”说着,弯腰曲背小步快走,恭敬地退出。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