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的往事》
第16节

作者: 笑一天
收藏本书TXT下载
  陈抟笑道:“施主,你休得拿老道开玩笑,我怎知你到山下何处?你若哄我就此走了,又不知你家住何方,叫我如何寻你,哪儿说哪儿了,输赢不离此地,就在这把钱付了完事。”

  匡胤道:“我出来匆忙,不曾带这么多银两,不信你看,我这周身上下,也翻不出三两银子。”
  陈抟道:“你既然不肯给,那就到我跟前来,磕三个响头,我就当买个雀儿放生了拉倒。”
  匡胤笑道:“道长说什么话来,我这双膝上跪天下跪地,中间跪爹娘,岂能被你占了便宜。我这匹宝马先留给你,顶替你一百两,余下二百两,我写欠条给你,日后定当奉上。”
  西岳仙翁道:“英雄,下棋赌输赢,争的是正气,你既然没带这么多银两,可有什么值钱的信物,留下一件,待你取了银子回来,自然还你,岂不是好。”
  陈抟道:“凭你什么玉石宝贝,贫道我概不稀罕,你家可有什么房产田地,写下一处与我,再不然,你写下一座山或是一条河,立一个卖契与我也行。”
  赵匡胤心想,这老道看来是老糊涂了,有哪户人家,家里有大山大河的,看我戏他一回,于是说道:“老仙师,你既然要大山大河,那我就把这座华山卖给你如何?”
  陈抟道:“如此甚好,我就要这座华山了,你速速写来与我。”

  匡胤道:“可有纸笔,取来用用?”
  陈抟道:“要什么纸笔,你只管找块石头,划在石壁上就行了。”前面峻壁危峰处正好露出一块岩石,还算平整,陈抟用手指着岩石道:“就写在那个上面。”
  赵匡胤捡起一块石片,在石壁上划道:“东京赵匡胤,情愿将华山一座,三百两纹银,卖与陈家,永为陈氏之业,无租无税,恐后无凭,亲笔为证。”这真是:
  一时义气,消了无数起烟尘;数行字迹,免了三百年税租。

  ◆老祖赠书
  赵匡胤只当是儿戏,谁知刚把卖山文契写完,那石壁上的白道儿,顷刻间变成了黑色字迹,心中疑惑,急忙丢下石块。回头再看,两位老者已经没了踪影,就剩下褚元手里拿着一张书柬,在他身后站着。
  匡胤问道:“两位仙师去往何处?”
  褚元道:“家师已和西岳仙翁先行离去,师父留下话说‘赵公子写完之后,可以自行擦去’。”

  匡胤当真折了根松枝,走将过去,用松枝尽力擦拭,上面的字迹,如同生了根,怎么擦都擦不掉。
  褚元道:“我看,公子也不必如此费心,就留在那儿,做个古迹罢了。”匡胤只好作罢。褚元接着道:“家师留下一柬,让我转交给你。”
  匡胤接过书柬,只见封皮上写着:贫道陈抟书奉赵公子足下。柬文是用十分工整的小楷写的,匡胤展开细细研读:
  “承让三局,恩赐华山,税粮不纳,贫道心安,愧无所报,妄拟指陈:公子相尊,贵不可言,略俟数秋,龙腾九天,汉毕周替,陈桥兴焉,隆兴盛世,三百廿年。俚言奉达,伏望详参。”
  匡胤将书柬上的文字,反复读了几遍,还是不解其中意。将书柬依样折好,揣进胸前口袋。笑道:“仙师真乃神仙人物,我一介武夫,输他三盘,倒被仙师笑话了。”
  褚元道:“偶尔输赢,何足道哉,家师怎敢取笑,公子言过了。”

  匡胤摇头笑道:“看他们来去匆匆,这世上果真有高人,敢问道长,我如何才能下赢家师?”
  褚元笑道:“家师说‘当你统领千军万马之时’,就是下赢他老人家之时。”
  匡胤听后哈哈大笑,又问:“道长可知苗广义否?”
  褚元道:“那是我师兄,现在山西潞州,度化有缘。”

  看看天色将晚,二人就此告别,褚元提着果篮上山,匡胤牵起赤麒麟,迤逦下山。那刻在华山上的卖山文契,在余晖中闪闪发光,万古千秋,至今依稀尚在。
  后来,赵匡胤陈桥兵变,荣登九五,华山这地儿的钱粮税款,果真不纳分文。
  真宗赵恒登基之后,听闻华山有个陈抟老祖,世外高人,遣使征召,进京供奉,陈抟不应。真宗怒书:“江山尽属皇朝管,不许荒山老道眠。”
  陈抟回话道:“江山原属皇朝管,卖与荒山老道眠。”还领着使臣看了太祖亲笔留下的卖山契。真宗无语,大宋三百二十年间,华山再也没有被打扰,任由道士们在此高卧悟道。
  烂柯真诀妙通神,一局曾经几度春。
  三盘赢下赵天子,华山也曾改姓陈。

  从古至今,欲成大事的君主,身边一定会有一两位了不起的军师。兴周八百年的姜子牙,旺汉四百年的张子房,就是这样的人物。刘备得诸葛亮,三分天下;曹操得郭嘉,灭了袁绍,独霸中原;李世民得徐茂公,大唐兴焉;朱元璋得刘伯温,大明一统天下。
  一到山西地界,赵匡胤就想到道长苗广义。这位小老道,多次指点相帮,自己真有点过意不去,既然他让三弟郑恩带口信,不如亲自到潞州(今山西长治)登门拜访。
  这天,赵匡胤来到潞州,他在一个茶摊前坐了下来,潞州这么大,苗广义到底住在哪里呢?他边喝茶边在想这个问题。
  旁边桌子上喝茶的几个人,正在听一位中年男子侃大山。赵匡胤凑上前去,问道:“众位兄台,你们可知苗广义道长,仙乡何处吗?”

  中年男子上下打量了一下赵匡胤,不紧不慢地答道:“一笔如刀,劈开昆山分石玉,双瞳似电,观透苍海辨鱼龙。苗道长,苗神仙,能掐会算,善断生死祸福,谁人不知,哪个不晓?”
  赵匡胤有些不解地问道:“神仙,他怎么就成了苗神仙?”
  中年男子道:“你这都不知道,你是从外地来的吧?”匡胤笑着点了点头。
  男子道:“前些时候,潞州这里大旱,连续好几个月滴雨未下,县太爷亲自拜神求雨,这雨还是没下下来……”
  匡胤道:“那就是苗道长帮忙求雨,最后成功了,这故事太老套!”

  中年男子道:“肯定成功了,可人家苗道长根本不用求雨。那天,县太爷亲自到了柳叶镇,请苗道长帮忙求雨,人家苗道长屈指一算,说问题不在龙王身上,是因为有冤情,冤情不解,老天爷就不给下雨。”
  匡胤道:“那是什么冤情?”
  男子呷了一口茶,道:“郭家庄有位郭老汉,儿子在外做生意,家里的几亩薄田就靠着郭老汉打理。一天中午,郭家媳妇给公爹送饭,郭老汉还在地里忙着,媳妇就把罐子挂在树杈上,招呼一声就回去了。这郭老汉干完活,取下罐子吃饭,饭还没吃完,就中毒死了。庄上的人都说是这媳妇毒死了公爹,郭家媳妇下了大狱,县太爷判的是秋后问斩。”
  匡胤道:“这事跟苗道长有甚关系?”

  中年男子继续说道:“这就是人家苗道长神的地方了,道长屈指一算,说冤情不除,雨就下不下来。县太爷把苗道长带到事发地点,道长一看,就让郭家人再做一碗饭,还是用罐子盛了,原样挂在那个树杈上。半个时辰过后,道长让人把罐子摘下来,把里面的饭倒下来给狗吃,你猜怎么着?狗子吃了饭,也口吐白沫倒在地上死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