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的往事》
第13节

作者: 笑一天
收藏本书TXT下载
  他起身坐起,下了床,窗外,有位老和尚正在院子里用瓦罐蒸煮着什么,像是在熬药。赵匡胤这时才弄明白,原来这里是座寺院。
  老和尚听到响动,推门进来,“阿弥陀佛,施主醒了。”
  赵匡胤合掌施礼,感谢老和尚救命之恩。
  老和尚道:“阿弥陀佛,那日老衲回寺途中,发现施主倒在山坡上,就将你接回寺中休养。看到死蛇,我猜想你是被那竹叶青所伤。老衲熬制的草药马上就好,我这就给你端来。”
  说着,老和尚出门去,将罐中汤药倒了一碗,又回到屋内。“施主喝下这汤药,静养两日就没事了。”
  赵匡胤再次表示谢意,喝了解毒的草药,老僧到厨内,又盛了一大碗煮好的红薯粥,拿了两个馍馍和一碟咸菜,赵匡胤吃得格外的香。
  晚上,老和尚在禅房里煮了襄阳高香绿茶,宾主二人边喝边聊。
  眼前这位年轻人,虽然衣衫破旧,却无半点寒酸之气,风尘仆仆,丝毫掩不住那股英雄气。老和尚知道,待势乘时,所谓蛟龙得云雨,眼前这位年轻人终非池中之物。

  二人边喝边聊,从汉高祖说到唐太宗,再到当今时代。一袭袈裟,包裹着的是老和尚一腔的乾坤锦绣。从骑泥马到大闹勾栏院,再到投亲遇挫,纵横数千里,历数种种苦炼和天下不平事。
  老和尚道:“当一个人开始觉知道苦的时候,才是真正修行的开始,苦是为了让你看清生命的实相,一个没有经历过苦的人,心性是很难成熟的,如果你拒绝苦,它就会以不同的方式一次一次的考验你,直到你清楚‘苦才是人生’,人生苦乐相当,你受得了多少苦,才能享得了多少福。”
  匡胤道:“大师所言极是,弟子并未觉得这就是苦,只当做是人生的一种磨炼。”
  老和尚点头赞许,接着又道:“有道是‘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如今天下和三国相仿,自古乱世出英雄,要么就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要么称霸一方,占地为王。如今,荆楚之地还算太平,燕赵之邦,兵荒马乱,战事频仍,仁人义士正好可以大显身手。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而不是为少数人打抱不平。老衲以为,施主此时不应该待在这里,而是应该北上去建功立业。”
  一语惊醒梦中人,赵匡胤感觉如醍醐灌顶,顿时茅塞顿开,他决定北上,到山西去找自己的叔叔,那里靠着幽云十六州,自己一定有用武之地。
  第二天一早,赵匡胤洗漱完毕,感觉神清气爽,浑身也有了力气。在佛祖释迦牟尼像前三跪九叩之后,赵匡胤向老僧辞行。
  老和尚拿出一个小包裹,里面有自己积攒下来的几十两碎银子,让匡胤收下,赵匡胤感激不尽。

  老和尚送给赵匡胤十六个字:“遇郭乃安、历周始显、两日重光、囊木应谶。”
  《宋史》载:汉初,漫游无所遇,舍襄阳僧寺。有老僧善术数,顾曰:“吾厚赆汝,北往则有遇矣。”
  赵匡胤辞别老和尚,他决定按照老和尚的指引,一路向北,寻找自己生命当中的贵人。
  人一生中会遇到很多贵人,有的赠你钱财,有的赠你真言,有的提拔你上位,有的助你一臂。
  佛家讲“上报四重恩。”何为四重恩?一是父母恩,二是老师恩,三是国土恩,四是众生恩。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知恩报恩,有恩必报,这是人之本分。
  赵匡胤心中暗暗发愿:“如果有一天自己发达了,一定要来重修庙宇,再塑金身。”事实果是如此。
  三年河东,三年河西,人不可轻视寒门,世事无常,一切都在变化中,被你瞧不起的人,转身或许就比你优秀很多。
  赵匡胤是何等人物?有道是:金鲤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

  天竺故事里,有一段爷爷与孙子的对话。
  爷爷说:“每个人的身体里都有两头狼,他们残酷地互相搏杀。一头狼代表愤怒、嫉妒、骄傲、害怕和耻辱;另一头代表温柔、善良、感恩、希望、微笑与爱。”
  小男孩急切地问:“爷爷,哪头狼更厉害?”
  老人答:“你喂食的那一只。”
  你的心所朝的方向,就是你未来人生的路!
  抬头看天,低头望路。路长人困腹中饥,野庙陋屋待天明。

  将近一年的游历,一天,行走在武关道上,赵匡胤望着明晃晃的日头,偶得一联:
  “未离海底千山黑,才到中天万国明。”
  梦想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虽然眼下身处逆境的黑暗,但是只要时机一到,定会一举成名天下知。
  武关道是从春秋战国时期起就开凿的一条军事、政治、商贾之道,该道是由长安东行,经蓝田县坡底村,上七盘岭,绕芦山南侧,过蓝桥到蓝桥镇,溯蓝桥河而上,经牧护关(唐时称蓝田关)翻越秦岭,顺丹水支流七盘河下至黑龙口,折东行经商州、丹凤县出武关,又东经商南县富水镇出今陕西境,再经西峡、内乡县至南阳,全长六百多里。
  这天,看看将近中午,靠着武关道旁的一棵大树下,赵匡胤脸遮着斗笠,小睡片刻。
  没多久,他被一阵哼哼哧哧的声音惊起,不远处,一个年轻的后生,正推着一车的雨伞,在泥地上奋力挣扎,车轮陷在泥地里,出不去。
  匡胤起身,走向前,撸起袖子,双膀一较力,将车子推出泥地。
  那后生驻车停下,向匡胤深施一礼,“感谢兄台出手相辅助,请受小可一拜。”匡胤见那后生身高八尺,生得五官清秀,相貌堂堂,也非寻常凡夫俗子可比。彼此报过名姓,后生姓柴名荣,常在这关西一带做买卖,这次是装了一车的雨伞到商洛贩卖。

  匡胤正好随了柴荣一道,二人边走边聊,也不感寂寞。两位有抱负的年轻人相遇,虽然现在一个是小贩,一个是逃犯,谁知几年后,造化弄人,一个成为英明神武的周天子,一个做了开基立业的宋皇帝。
  前面柳林河上有一座桥,唤作销金桥,有人正在桥上收取人头税,过往的商贩都要交取一定的抽成税。
  柴荣道:“这里有个混世太岁,人称坐地虎董达,他花银子造了这座桥,来往客官,无论老幼,都要给钱,看样子,愚兄这回少了一两银子是过不了这桥的。”
  匡胤道:“柴兄莫慌,你只管推车过桥,就说钱在我伙计的手上,让他们来跟我要,如此这般这般行事即可。”
  柴荣点头说好,就推起车子,来到桥头,早有一伙如狼似虎的家丁,将他围住,伸手要钱。
  柴荣道:“银子都在我新雇的伙计手里,他马上拿给你。”家丁们拍了拍柴荣的肩膀打趣道:“小侉子你不要耍赖,收不到钱,我们要你好看!”柴荣微笑点头,“放心!放心!”
  匡胤双膀一抱,往桥头一站,如同一座铁塔相仿。家丁们大摇大摆地靠过来,“小子,一两银子,快点把税交了!”

  匡胤将盘龙棍抄起,道:“你们这帮腌臜泼才!无端的在此收受钱财,和拦路抢劫有何分别,你们可有官府公文,朝廷钧旨拿来我看!”
  领头的家丁骂道:“要看什么公文,老子的拳头就是圣旨。”其他家丁纷纷撸袖子拿家伙。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