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的往事》
第2节

作者: 笑一天
收藏本书TXT下载
  双龙潭这名字,到赵匡胤、赵光义兄弟俩这里真就得到应验。
  一场大雪成就了一门亲事,顺带造就了一个三百年的王朝,真是厉害了,我的姐!
  这里还有一件事,我们要交代一下。赵匡胤出生之前,有个歌谣,早就被全天下的人传得沸沸扬扬了。
  “有一真人在冀州,开口张弓向左边,子子孙孙万万年。”
  冀州,是九州之首,指的是河北、京津一带。
  楚辞《云中君》云:“览冀州兮有余,横四海兮无穷。”这里的“冀州”意为四海之内,指代天下。
  顾炎武《日知录》云:“之天子常居冀州,后人因以冀州为中国之号。”有人根据这个说法,把“冀州”解释成中国,如此一来,不管你生活在哪个犄角旮旯,都有可能是这句歌谣中说的那个地点。
  “开口张弓”的字谜是个“弘”字。
  歌谣的意思是说有一个叫“弘”的真命天子要出世了,这个人可能就在冀州,这位天子的宝座,将会在他的子孙之间,世世代代的传递下去。
  但凡涉及到皇帝宝座的词,很快就能上热搜,让那些想要做皇帝的,和已经做了皇帝的,统统不淡定了。“弘”字成了天底下最火的名字。
  南唐中主李璟,真心希望自己的儿子就是歌谣中所说的真龙天子,大儿子一出生,就给他取名李弘冀,又“弘”又“冀”,看来这个真命天子,非他家莫属了。

  吴越国主钱元瓘,想来个普遍撒网,他给自己十四个儿子,取名都带一个“弘”字:弘僎、弘儇、弘侑、弘侒、弘僔、弘佐、弘倧、弘偡、弘俶、弘亿、弘仪、弘偓、弘仰、弘信……所有他能想到的“人字旁”的好名字,都用上了,就是想把这位歌谣中的“真人”,网到自己家里。
  没有人会想到这句谶语歌谣,最后会应验到一个藉藉无名的小军官赵弘殷身上,这真是人算不如天算。
  赵弘殷,名字里天生就带有一个开口张弓的“弘”字,他家祖上就是涿郡(标准的冀州范围)人士。他自己虽然没有多大作为,但是他的两个儿子,赵匡胤、赵匡义,后来的宋太祖和宋太宗,是如假包换的两位真龙天子,这歌谣就应在他身上。
  大唐易学大师李淳风在《推背》一书写到:“此子生身在冀州,开口张弓立左猷,自然穆穆乾坤上,敢将火镜向心头。”
  有些事情,总会自带仙气,让人有些捉摸不透。
  赵弘殷父子,祖籍冀州涿郡;开口张弓,就是弘字;穆穆乾坤,就是得有天下;赵匡胤定国运时,以火德王,要克以金德王的后周,大宋的龙袍官服都是红色的,如同“火镜”。所以说赵弘殷才是那个真正子子孙孙万万年的人。

  此时正是五代十国时期,狼烟四起,干戈不息,民不聊生。是中国历史上最乱的乱世,到底有多乱呢?
  中原地区,短短的五十三年间,就换了五个朝代,蹦出了八姓十四个皇帝,平均下来,每三年半就出现一个皇帝。除了这五个朝代,周边还出现了十个割据政权(国家)。
  香孩儿出生之前,洛阳街巷常有一僧出入,行为看似癫狂,所说都能应验,常对众人说:“大家都盼望天下太平,若要天下真的太平,须等定光佛出世不可。”(《宋史》)
  到了赵匡胤定国安邦,一统天下,众人才想起僧人说过的话,顿时恍然大悟,都把赵匡胤看作是定光佛出世。
  也有人说,香孩儿是天上的赤须火龙下降人间,是后唐明宗夜夜焚香求来的真龙天子。无论是佛祖转世,还是天人下凡,总之,结束这乱世,还天下以太平,赵匡胤就是上天要找的那个人。

  这之后,洛阳夹马营火烧街,香孩儿就像一匹闲不住的小马驹,开启了淘气惹祸、有惊无险的快乐交响曲。
  这位英明神武的真龙来了,老百姓的春天还会远吗?
  童年是一生中最重要的阶段,孩子是一朵花,也是一颗果子,在那片朦朦胧胧的聪明指引下,会生发出一种永远不息的活动,一股强烈的欲望,一个人的品性是都在童年时期开始形成的,我们长大后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取决于童年时的所学与所为。
  作为乱世之中的武将,赵弘殷深懂弱肉强食的道理。对儿子赵匡胤,他基本上都是野马般放养式教育,随着孩子的性情喜好,任他争强好胜。
  赵弘殷的原则就是:乱世之中,要想活下来,没点真本事是不行的,是羊就给他草,是虎就给他肉,是龙就给他一片江河。压制式教育,只能打压孩子的自信心,将来走上社会,必定缩手缩脚,这不敢那不敢,难有大的发展。
  历史证明,赵弘殷的这种教育方式是对的。两个儿子赵匡胤和赵光义都能当皇帝,而且干的都很好。
  一开始,赵匡胤被送进陈先生的私塾。老先生满腹经纶,四书五经也是讲得头头是道,可是,就是这位先生是个食古不化的老学究,脾气倔强,对待学生,苛刻古板,决不姑息。
  来上学的也都是兵营子弟,这些孩子秉性相投,天生暴力,贪玩好动,争强好胜,赵匡胤是这里面最顽皮的,有胆有略,自然成了孩子王,大哥大。上课经常搞小动作,左顾右盼,心猿意马不说,还经常带领一帮同学下河摸鱼,上树掏鸟窝,翻墙越脊,登高爬低,摔跤斗狠,对先生的说教,全当成耳旁风,肆无忌惮。
  陈先生经常气得指着赵匡胤的鼻子训斥:“孺子不可教也!”

  赵匡胤和同学石守信几个人,决定戏耍一下先生,解解气。他们将先生的尿壶穿了一个小洞,涂上泥巴,害得先生夜里水水,把尿水漏了一地。
  陈先生几次三番到赵家告状,赵弘殷虽说是个武夫,但是他做事不糊涂,从不打孩子,他不认为孩子有什么错误,教不好,是你先生本事不行。他的理念就是: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没过几天,他又把赵匡胤安排到了辛文悦先生的私塾。有多横的爹,就有多横的儿子。
  辛先生对学生也是从来不打不骂,这一点跟赵弘殷一样,他只会要求孩子们要以天下为己任,尽自己的努力,好好读书就行了,因此师生关系搞得非常融洽。
  辛先生认为:如今的天下,已经无法回到大唐时期的太平盛世,这是百年难遇的乱世,天下已经容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连年征战,社稷无序,朝纲不振,民不聊生,社会呼唤英雄,期待真主,只有能文能武者才能治国平天下。
  先生不会太多的武艺,他教会孩子们一套五禽戏,这一点,足以激发了孩子们无限的想象,打下一生的根基。
  有了辛先生的支持和引导,一下课,赵匡胤就往老爹的军营里跑,在这里,他学会骑马射箭,有时赵弘殷不在军营,别的叔叔伯伯也会带着赵匡胤学习马上功夫。
  赵匡胤不太喜欢看书,对练武倒是很上心,后来赵匡胤带兵打仗,总感到学问不够,才开始认真读书。
  母亲杜氏经常劝说,让他在读书写字上多用点功夫,少年赵匡胤不以为然,道:“治世用文,乱世用武,现在世道这么乱,兵革未息,安邦定国,还是要靠拳头,将来有机会,儿愿意上阵杀敌,建功立业,封王封侯,方才不枉此生。”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