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战争:寻找最适合你的城》
第13节作者:
十七进制 2007年深圳市人事局发布《深圳市人才市场发展报告》引用大量一手数据,对近年来深圳人才市场的人才流动及供求状况进行了分析:2006年深圳人才市场供需比为1:1.08,与2005年的1:1.41有明显下降。从近年的数据对比来看,深圳招聘单位数基本保持稳定,企业需求的人才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但求职人数却呈下降趋势。2007年1-10月的最新数据同样表明,招聘方的职位供给量继续放大,而应聘求职人数较往年相对萎缩。从人才市场的招聘职位需求来看,与往年相比,今年特区内职位需求更趋专业化、高端化、精细化。特区外普工的需求量大,缺口也较大。
随便到哪个大学转转,北京、上海已经成为“新生一代”的视觉中心,在那里他们才能演绎自己的传奇人生。甚至一些中等发达城市,如杭州、昆山、青岛、大连、苏州,由于其就业的性价比极高而成为“80后”投奔的去处。
不仅是这些刚出道的“牛犊”,许多已经在深圳打拚N年的高知白领和技术员工,也已开始有计划地撤离这个曾经战斗过的城市。而那些既得利益人士,那些先行一步已经退化为剥削者的群体,更愿意留在这个已经积累了一定财富的深圳坐享其成。
而谁是这个城市的真正驱动力?当然是那些青春的血液,但事实上青年一代的改革势力却被深圳的“房价香港化,物价纽约化”给逼退,而那些坐享其成的保守派倒偷嘴窃笑,形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态势——在铸币时代,当那些低于法定重量或者成色的铸币“劣币”进入流通领域之后,人们就倾向于将那些足值货币“良币”收藏起来。最后,良币将被驱逐,市场上流通的就只剩下劣币了。
由于历史的积累,深圳尚有一些值得骄傲的资本。但长此以往,一个靠青年军艰苦奋斗建设起来的现代都市,靠充满激情的青年才俊打造出来的“南部新都”,如果新鲜血液停止输送甚至倒流,那只会扼杀这个城市赖以生存的竞争力,只会彻底阉割掉这个城市的自主创造性,伟大的“葛优”早就说过:21世纪,最缺的是什么,是人才!
地价房价高企必然会产生“挤出效应”,中小企业要被逼走,人才也会逃离。深圳户籍人口也就200多万,大部分还是流动人口,如果大环境还这样“高烧不退”,又缺乏良好的薪酬激励机制和社会保障,那么深圳人才短缺的现象将会愈发严重。大量打工者必然会另谋出路。若是那样,深圳将不再是中国的一线城市,而只能成为华南老大的附庸。
当然,深圳还有另一个办法:不能吸引人才,那就创造人才。如果深圳能像北京、上海、武汉、西安一样拥有那么多国内一流高校,也不用那么担心人才流失。就像武汉这二十年来几乎被中国给落下,但谁也不敢否定:武汉是一个藏龙卧虎的地方。以深圳的财力,创办几所大学的钱钱应该还是有的。但问题有很多,一是国家报批方面难度大,南方科技大学2006年就开始准备,至今还未走完所有程序。二是存在争议,就像有人刚提出建造“纽伦港大学”,就被许多人讥为笑谈。
市政府虽有办学的雄心壮志,但现在深圳已经有了深圳大学,以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哈工大、南开研究生院以及虚拟大学园的几十所大学机构,而这些学校并没有给深圳带来什么相应的文化地位,她们至今都默默无闻地躲在“青山秀水”背后“逛动物园”。深圳大学办了这么多年,尽管在硬件,师资力量,信息化建设上投入巨资,然而排名至今还在百名开外。可见要办一所好的大学,仅有财力也是不够的,除了需要体制的支持外,也需要历史的积淀。
所以等着深圳的大学培养人才给自己输血是不现实的,与香港合建世界一流大学更为遥远,深圳只有给青年人一个立足的舞台,让他们能够在深圳保证自己的基本生存,才有可能重现90年代“尽揽天下雄才”的盛况。
日期:2010-03-30 10:10:00
2.7金融篇:回光返照式的最后一丝怜悯
蜇伏四年终见彩虹,这8年一直过得很不爽的深圳金融界,总算长舒了一口气——筹划近十年之久的创业板将登陆深圳证券交易所,这是一个等待太久的好消息。
早在1999年,深交所就着手筹建创业板(深圳原来一些人物是有先见之明的),2000年后甚至停止了主板的IPO项目,深圳金融业自此陷入难产之中,2004年5月17日深交所推出了权宜之策——中小企业板,不过它一问世便存在着定位不明的问题,既不像爹妈生的,更不像后妈养的,最后中小企业板成了“中小鸡胁板”。
2000年以来,虽然深圳政府官员及证券界人士奔走呼吁,但在国际市场形势不佳下,创业板推出之日遥遥无期。再加上另外上海、北京、天津、甚至武汉又虎视眈眈这块肥肉,也不知道在背后嚼了什么“舌根”,以至于国务院一推再推,权衡8载。
深交所“停发新股”更让深圳多少人吐血不止,眼见前途渺茫,不少深圳金融证券界人士心灰意冷,其间有些证券公司将总部迁往号称“世界未来的金融中心”上海,而有些证券界人才直上“紫禁城”寻找机会(这也导致了那个荒谬的“深圳金融高层人才子女中考加10分”政策出台)。深圳金融市场从全国第一到与上海并蒂争辉,再到与北京、天津争夺新的全国性金融中心,最后沦落到与长兄广州抢占区域经济中心的地位。这八年来深圳金融业,从风光无限到日渐萧条,从雄心壮志到萎靡不振,业内人士深知:真是冰火两重天!
创业板能落户深圳,算得上是迟来的眷顾,整个深圳都心中窃喜:总算可以打一场翻身仗了。谁都知道:创业板是一个创造传奇的地方。曾经的辉煌美国创业板(也就是大名鼎鼎的Nasdaq),产生了微软、Intel、google等这样一批又一批统治世界的企业巨头,像这样从草根到霸主的神话年年在Nasdaq上演,从1992年开始,纳斯达克指数从500多点,用8年的时间在2000年上涨到了5000点以上,翻了10倍。
被上海欺压了多年,这下可要铆足了劲,只等一声“令”下,即将万牛奔腾。大多数人被“迟来的眷顾”冲昏了头脑,很少有人去想到创业板的负面,万事都有利有蔽,辨证法还是不能放弃,不要把一切想得太美好,毕竟“天堂向左,深圳向右”。
美国创业板在2000年之后8年中,纳斯达克指数在2002年10月跌到1100点位置,跌幅高达-78%。直到现在,离2000年的历史最高点仍然下跌了-56%。前后两个8年!一个辉煌8年!一个血泪8年!一个风光无限,辉煌腾达,高歌猛进;后一个恐怖崩盘,接连暴跌,公司夭折。深圳创业板是否也会走出类似走势?以中国现在的心态,这种可能简单是一定的。现在中国股民的贪婪只怕世界第一,而中国股市的恐惧同样也是首屈一指。如果创业板的发展并不如想像中的那么顺利,那么深圳重振金融中心的地位必将大受挫折。
同样也不能因为创业板落户深圳就以为国家认定深圳金融中心的地位,深圳能够赢得创业板的落户完全是因为历史的努力,至于能否在今后的日子里重塑昔日辉煌,尚是未知之数。
眼下,上海已形成包括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银行间外汇市场、上海证券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和上海黄金交易所在内的多层次市场体系,已成为我国中外资金融机构的最大集聚地。而且,在可以想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上海将进一步强化其作为国内金融中心的地位,加快向国际金融中心迈进。上海的迅速崛起让从深圳起家的平安保险顿起“双保险”之念,在上海和深圳同时拥有双总部,招商银行也把信用卡中心放在了浦东,一些基金公司也把注册地迁到了上海。时至今日,上海已经远远的走在深圳前面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