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个数据主要说明我们的外贸依存度很高,但又很虚,属于加工贸易为主的依存,存在较大风险。一是外贸依存度高,是我国经济容易受到世界经济波动的影响,一旦世界经济放缓,我国出口必然大幅下降,极易导致产能过剩;二是外资出口加工企业为主的外贸由于没有核心竞争力容易被成本更低的国家替代,其实目前已经出现苗头,越南和印度对中国的替代作用渐渐显现出来了;三是外资企业占进出口贸易盈利的大头,我们付出了劳动力、资源、环境、汇率低估等成本,只换来了几分钱的利润,贸易越多我们亏得越多,得不偿失。考虑到全球经济存在明显的周期性回落,出口需求可能会出现明显下降。再加上美欧日等对中国汇率问题的压制和世界范围内的贸易保护兴起,估计未来三年的出口形势不容乐观。
中国外贸本来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外资加工贸易为主,出口产品附加值低没有定价能力)加上全球金融危机之下外需急速下降和贸易保护主义死灰复燃问题,估计中国未来的出口形势很可能继续恶化,产品出口不畅,只能压在国内市场,而国内市场的消费又没有太大希望提震,未来出现产能大范围过剩的可能性很高。一旦出现产能过剩,势必打压投资这驾马车,等这三驾马车的速度齐步放慢的时候,我们的经济将面临非常困难的境地。
经济发展不均衡问题突出,城乡差距过大、东西部发展不平衡、三次产业发展不协调。
城乡差距依旧在扩大。长期以来,农民收入增长速度低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农村居民收入绝对额远远低于城镇居民。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343元提高到2007年的13786元,扣除价格因素,比1978年增长6.5倍,年均增长7.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同期由134元提高到4140元,扣除价格因素,比1978年增长6.3倍,年均增长7.1%。1978年一个城镇居民的平均可支配收入是一个农民的2.56倍,2007年上升到了3.33倍。从消费来看,1978年到2006年,农村居民消费总额从1092.4亿增长到21114.9亿,同期城镇居民消费总额从666.7亿增长到59005.6亿。农村居民消费占所有居民消费的占比从1978年的62.10%下降到了2006年的26.35%,但是同期城镇居民消费占比从21.44%上升到了73.65%。由于国家对城镇居民的养老、医疗、失业、工商、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的长期倾斜,导致这方面的差距非常惊人:2007年底,城镇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01亿人,但是在农村2006年底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人数不过5374万人,而2006年底农村人口超过城镇人口1.6亿。2007年底,城镇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8020万人、11645万人、12173万人和7775万人,而农村只有简单的医疗保险,基本没有失业、工伤、生育保险。
东西部发展不平衡体现在东部地区的基本上所有经济指标,例如GDP总额、人均GDP、人均收入、人均消费、人均居住面积等指标全面超过西部地区,而且由于中西部地区属于劳动力和资源输出区域,但在分配中劳动所得和资源所得比例不高,导致中西部地区差异仍然在扩大。最近几年出现了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制造业的势头,但是往往是高污染、高耗能、低附加值的产业先转移到了中西部地区,不利于中西部地区赶超东部地区。
三次产业发展不协调体现在作为工业和建筑业的第二产业占比过高,第三产业发展速度不够快,占比偏低,最近几年甚至出现了下降的趋势。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如下图,第一产业(农业等)占比持续下降,发展速度也较慢,符合经济发展的要求。第二产业占比居高不下,几次出现下降局面,但是从2003年开始,第二产业占比持续上升,2006年达到了48.92%,这是自1978年以来占比最高的一年,说明我国重工业化进程依然在持续,经济粗笨化问题依然突出。尽管国家和地方政府大力扶持作为服务业的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占比依然不高,从2002年开始,我国第三产业占比又处于下降通道。欧美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占比一般在67%以上,而2006年我国第三产业占比不过39.36%,需要大力扶持。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第三节蛋糕应该如何切:经济增长分配不尽合理
经济发展分配不合理首先体现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政府和企业占比过高,而且比例在不断上升,个人收入占比过低,甚至出现了进一步降低的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财政收入和税收收入连年高涨,增速远远高于个人收入增长速度和GDP增长速度,国家财政收入占比一直在上升。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从1991年至2008年18年中,除了1991年、1992年、1994年、1995年职工工资收入增速超过财政收入和税收收入增速之外,其他年份职工工资收入增速远远低于财政和税收收入增速,从1996年,财政和税收收入增速超过职工工资增速之后,两者差距在1998年时达到最大的15.31个百分点,之后差距逐步缩小,在2003年出现了最小差距2.80个百分点,不过2003年之后又呈现财政收入和税收收入增速继续高于职工工资收入增速的局面,2007年时两者差距达到了11.58个百分点。如下图。
1991年-2008年国家财政收入、税收收入和职工工资收入增速对比图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2008年职工工资收入总额数据暂缺。
国家财政收入和税收收入在GDP总额占比不断上升,而职工工资收入占比却在逐年下降。下图是1991年至2008年国家财政收入、税收收入和职工工资总额占GDP比例变动图。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国家财政收入和税收收入占比先降后升,占比不断上升。2008年国家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已经超过20%;与此相对应的是,职工工资收入占比在不断下降,从1991年的14.72%下降到2007年的10.92%。从2000年开始,国家财政收入和税收收入之间的差额在不断扩大,主要原因是以土地出让金等形式存在的非税收入增速更加惊人。
《福布斯》曾经推出了2009年全球税负痛苦指数排行榜,中国内地紧随法国之后,位居全球第二。有官员驳斥,认为中国的宏观税负在国际上仍属较低水平。但随机调查显示,超过80%的企业和个人都认为税负很重。如果包含非税收入(例如土地出让金),甚至一些尚未纳入统计的收费,事实上中国的综合税负非常高。不管税务官员如何解释,目前中国国家财政收入(包括税费总负担)与GDP比重已经超过了30%。
1991年-2008年国家财政收入、税收收入和职工工资总额占GDP比例变动图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2008年职工收入数据暂缺。
同样的情况发生在企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速要大大高于GDP名义增速。2002年以来,随着国有企业改革成效的逐步显现、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带来的能源原材料价格大幅上升,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速大大上升,2002年至2006年增速分别高达22.21%、44.14%、36.04%%、30.52%和31.76%%,分别要比同期名义GDP增速高出12.47、31.27、25.38、20.12和20.66个百分点。
国际劳工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2000年到2005年间,中国的人均产出增长了63.4%,超过了印度的26.9%和东盟的15.5%。但是,该报告也指出,高劳动生产率却并没有体现在工资水平的增长上,这表明普通居民没有充分分享到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成果,劳动生产率上升带来的收益绝大部分被企业侵占。
从上面这些数据来看,居民收入占比在逐年下降,而企业利润和政府财政收入占比不断上涨,体现在工资水平上,名义工资增长率远远低于名义GDP的增长速度。长期低收入占比的结果导致居民消费能力下降:数据显示,1992-2007年,企业储蓄率和政府储蓄率基本涨一倍,前者从11.73%激增为21.48%,后者从4.4%增长为8.74%,而居民储蓄率不增反降,从20.24%下降到19.91%。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