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幻象》
第11节

作者: poseidonnep
收藏本书TXT下载
  货币政策偶尔用一下似乎很有效的,但是长期使用带来的后果是致命的。说得粗俗一点,货币政策如同春药,偶尔一用,确实会调节情趣,但是长期使用就会成为“刮骨钢刀”。在中央银行的长期慷慨之下,持续的通胀吞噬了存款人惊人的财富,直到恶性通货膨胀摧垮货币信用,纸币沦为废纸,人类经济史上出现过的纸币都在不断重复的这个故事,恐怕如今的纸币们未来很难逃脱这个宿命。


日期:2010-03-12 22:53:23

  第四节无处不在的财富绞杀机
  1980年,美国马里兰州立大学经济学家朱利安•西蒙(Julian Simon)教授与斯坦福大学生态学家保罗•埃尔里奇(Pawl Ehrltch)教授打了一个赌。双方赌的是不可再生性资源是否会因为人类的不断消耗导致价格飞涨。
  埃尔里奇教授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增加,全球对石油、铜等不可再生资源的需求会越来越大,供应减少需求增加,不可再生资源的价格自然会越来越高。但是,西蒙教授认为技术进步及市场经济价格机制会解决所有问题,不可再生资源的价格不但不会上升,反而会下降。他们谁也说服不了谁,所以决定打赌。
  他们选定了五种金属(铬、铜、镍、锡、钨)为标的,按照1980年9月29日的价格,以假想的方式买入每种金属200美元,合计1000美元。到1990年9月29日,剔除通货膨胀的因素,如果这5种金属的价格上升,西蒙教授就要付给埃尔里奇教授这些金属的总差价。反之,如果这5种金属的价格下降,埃尔里奇教授将把总差价支付给西蒙教授。10年之后,剔除通胀因素,这5种金属无一例外都跌了价。埃尔里奇教授输了。不过他恪守信用,向西蒙教授合计支付了576.07美元。

  埃尔里奇教授输就输在他轻视了技术进步、效率提高和价格机制三者相结合的强大作用。技术进步让人们发现了新的矿藏、发明了更先进的机器设备和更高效的提炼方法,绝对的短缺根本没有发生。在价格机制和技术进步的合力下,许多金属找到了价格便宜效率更高的替代品材料,例如塑料替代了不少金属的使用功能。事实上,自1870年以来,自然资源的价格一直在下降。

  西蒙教授追溯了人类1万年来使用自然资源的历史,得出一个结论:当物质变得稀少,价格开始上升时,人类的智慧就会有新的发现,总能找到新资源去替代老的资源;似乎人类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我们总会绝顶聪明地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3000年前,希腊人制作青铜所必需的锡出现短缺,希腊人很快就发现了铁,由此人类从青铜时代过渡到铁器时代。16世纪,英国木材开始变得贫乏,价格上涨,不过煤的发现,让人类很快度过了危机。1850年左右鲸油的短少促成了1859年世界上第一口油井的开采。2007年石油价格飙涨,但是高油价让过去昂贵的可再生能源显得不再高不可攀,人类开始重视利用新能源。

  经济学家霍特林在1931年的《不可再生资源的经济学》中已经进行了深入分析。他把这类资源价格的变动率称为该资源存量的利率,这种利率会随着其他资产的利率(收益率)变动而同比例变动,这就是著名的霍特林原理。铜和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的价格上升至一定高度时,必然会因替代品的大量生产而下降,甚至低于原来的价格水平。

  如果严格实行金本位制度,控制好货币发行规模。随着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提高,物价长期而言是下降的。剔除通货膨胀因素,一百年来,主要商品的价格并没有出现明显上涨,长期趋势似乎是下降的。如下图。
  在1951年之前,受到金本位等制度限制,美国的物价只有在战争时期或者特殊短缺时期出现过明显上涨。一旦这些特殊原因消失,物价会缓慢下降到上升前的水平。期间美国物价经历了两次大的波动,一次是由于美国独立战争出口封锁和经济混乱,另外一次是美国内战,林肯政府发行了不可兑换的绿背钞。尽管战争会导致物价急速上涨,战争结束之后,物价很快缓慢回落到战争之前的水平。在金本位制度下,长期而言物价是基本保持稳定的。如下图。

  如今,政府动不动拿通货紧缩说事,嚷嚷着通货紧缩会导致经济萧条。可是,事实根本不是这样的。
  上图中可以清楚地显示,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物价急剧下降,到了90年代下降的趋势才停止。当时很多人都认为美国正在经历“大萧条”。但实际上,这段时间恰恰是美国经济飞速增长的时期。西部大开发带来了空前的粮食大丰收,安德鲁•卡内基建立了钢铁王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开始开采“黑金”——石油。
  这段时间的物价下降是对美国内战引发的物价上涨的一次纠正。为了筹措战争费用,1861年美国国会授权财政部直接发行了4.31亿无铸币和黄金担保的纸币,称为绿背票(Greenback)。内战结束之后,美国政府停止发行绿背票,逐渐从流通领域收回绿背票,并且采取措施减少公共债务,流通中的货币不断减少,所以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下降。到1879年,美国政府承诺绿背票可以自由兑换成金银,至此绿背票与其他纸币没有任何区别。

  如果货币不贬值,物价应该是缓慢下降的,因为生产力在提高。1974年7月13日,《经济学人》杂志发表了一份统计报告显示,在金本位之下的英国,从1664年到1914年的250年里,物价保持着平稳而略微下降的趋势。如果1664年英国物价指数设定为100的话,除了在拿破仑战争期间(1813年),物价曾经短暂地上涨到180之外,在绝大多数时间里,物价指数都低于1664年的标准,当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候,英国的物价指数为91;也就是说1914年一英镑的购买力比250年前的一英镑购买力更强。

  所谓主流经济学家们宣扬的必须保证物价以一定的速度上涨,否则会引起长期通货紧缩和经济衰退的言论根本就是个弥天谎言。那是凯恩斯之流的经济学家教唆政府用来欺瞒百姓、窃取社会财富的伎俩。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不是一对必然联系的兄弟,通货紧缩和经济停滞也不是绑在一起的冤家。未来很有可能出现通货膨胀和经济停滞,就是所谓的滞胀。

  在通货膨胀刺激经济发展的教条之下,中央银行积极推行货币政策,通过影响货币的价值进而影响商品价格,改变企业和消费者的物价预期,改变资金成本影响资金供求关系,达到刺激经济发展或者控制经济过热的目的。
  二战后,美元虽然名义上与黄金挂钩,但是美元的发行规模远远超过了美国黄金储备所能允许的上限,是一种事实上的纸币制度。在纸币制度和通货膨胀式货币政策之下,美国的物价只有更高,没有最高。即便物价下降,也是象征性的,很快就会掉头向上。到了布莱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物价更是像脱缰的野马一样直线上升,纸币制度下,通货膨胀的威力之大远远超过了普通人的想象。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