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的花样和草样年华》
第35节

作者: 寒江雨雪隐
收藏本书TXT下载
  仙鹤唳玉芝生。包茅三脊已充庭。
  翠华脉脉东封事,日观云深万仞青。

  阆苑瑶台路暗通。皇州佳气正葱葱。
  半天楼殿朦胧月,午夜笙歌淡荡风。
  车流水,马游龙。万家行乐醉醒中。
  何须更待元宵到,夜夜莲灯十里红。
  词曲和演奏都是一流的,歌颂文治武功,国泰民安。
  在雅乐声中,经过刘昺精心改编的文舞和武舞也先后上演了。这二舞各有六十四人,均设队长。文舞队长头戴进贤冠,裹白绢带,身穿紫绣袍,系金铜革带,脚登乌皮履。乐师、歌工和舞者均着新制服。乐声抑扬顿挫,舞步进退疾徐,都给人留下耳目一新的印象。文舞以中和之声为度,以垂衣拱手为结尾,象征着无为而治。武舞以金鼓为节,舞者被金甲执戟,英俊威武。结尾是偃武修文,意味着天下太平。

  “太平盛世”不仅成了社会虚象,还成了徽宗君臣的普遍心理认定。自欺欺人,最终害自己。
  君臣们其实是“功成作乐”、粉饰太平。徽宗昏愦自负,毫无愧色地将自己认作太平盛世的英明君主。蔡京等人曲意逢迎,推波助澜,他们推荐文人或音乐家入大晟府,其目的是要他们制作颂歌,“以文太平”。 太平不是这样得到的。靖康二年,即1127年,金兵侵占开封,掳二帝北上,北宋灭亡。东京城遭到了金兵毁灭性的破坏和掠夺,文物重器多数被掳走,编钟也不例外。晟乐器除被金人劫掠走的,“靖康之难”时也有劫余而埋没于地下者。《金史·乐志》记载:“正隆间海陵营太庙于汴……其地故宋景灵宫之址也,掘其下得编钟十三,编磬八,皆刻大晟字。”

  如何衡量新乐成功?据《尚书》所载,“箫韶九成,凤凰来仪”。也就是说有无凤凰来祝贺是成败关键。
  但赵佶和群臣望眼欲穿,也并未见凤凰来仪,这意味着新雅乐并不成功。
  赵佶想起2年前,年九十的方士魏汉津,由蔡京、刘 举荐,呈上了“指律”札子,大致是以宋徽宗三个指头的长度连接起来,作为黄钟律管长度。当时“活神仙”作乐时请求度量宋徽宗的指寸,内侍认为“帝指不可示外人”,国家机密怎可泄露?没办法,老神仙只好拿着宦官的手度量了一下。也就是说,被于四海、天下共享的大晟乐,其生律之核心依据——宋徽宗的神圣的手指,当时并没有被制律者精确地测量过,所用的指寸,仅是宦官黄经臣的!

  其间起实际调试作用的,是生活在艺术实践第一线的乐工们。至于它的结果,当然已去汉津之说甚远。
  “指生律”之说十分荒唐,中国音乐学一代宗师杨荫浏先生在《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中指出,以指生律无疑是一种“荒谬、无耻的主张。
  君臣们观瞻神圣的雅乐停,因没有传说中的凤凰来议,政治小爬虫们拍马屁行动立即开始,把精美的赞扬词汇,一股脑地献给宋领袖。无耻地充当活凤凰,巧嘴巴八哥。
  中书舍人张阁、许光疑等联名进奏,说西南夜郎等蛮夷主动纳土进贡,该地与大理国交界,是最荒远不化之地,现在未动干戈就划入版图,全凭陛下文德化育之功。
  “乐器初按,已有翔鹤来贺,接着就像见到凤凰来仪,鸟兽同舞。真是盛世圣乐!”

  “这是盛世之音,陛下收复湟、廓三州,夜郎二千余里内附,现在正是功成奏乐的时候!”
  蔡丞相不失时机,率百官们一齐山呼万岁,万岁,万万岁。
  祝颂陛下能绍述父兄之业,建立不世功业。
  年轻的小伙子赵佶听到一片颂扬声,也觉得自己的圣德能化育万物,恩泽遍及四海。
  近两年来朝政繁忙,但自己始终以铸九鼎和制雅乐为压倒一切的第一要务,看来是把握了治国的关键,抓纲治国,纲举目张。
  编钟问世不久,北宋大厦倾覆,编钟命与国运同,从辉煌极点跌落到屈辱极点。编钟的清越由“唯美的欢娱”化作“一地落英”的凄美,悠扬乐声,成了赵宋王朝的丧钟。

  新雅乐的巨大的成功,皇上心花怒放。却万万想不到,这一切都是给人家忙活的。
  汴梁城破时,金兵将掠夺的器物乐工和其他文物人役,分成2050车送至燕京(后为中都,今北京)和上京(金初期都城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县境),也有分赏于部属的。
  后来金熙宗加尊号,将收存于上京库中的宋乐器取出利用。因钟磬上刻“晟”字犯金太宗完颜晟之讳,用黄纸将大晟款封住,后金世宗又将中都郊庙社稷所用的宋代大晟乐器刮去大晟原款改刻“大和”。
  宋徽宗设立乐器制造所和制作铜器的“铸写务”,在汴京南郊建了规模宏大的铸造场,最终铸成的大晟编钟是12套336枚。
   至今散存在海内外的大晟钟,共有25枚,在它的出生地河南,也仅开封市博物馆收藏一枚。总数量大大“缩水”,彰显岁月变迁的无情。

  这一切耗费多少财力民力!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日期:2009-03-03 11:19:16

  25,修史的玄机
  蔡京势力庞大,个人威望如日中天。
  在六名最高执政宫中,蔡党占了五名。只有门下侍郎赵挺之尚无归附之意。讲议司中其他僚属,如陶节夫、范致虚、强浚明、林摅、王汉之等人,也得到提拔和重用。蔡京依靠这些成员和其他心腹,在三省、六部和台阁中建立起自己的班底。
  一切反对他以及与他有不同政见的人,都被他扣上元祐党人的帽子,清理和窜逐。
  一时之间,作威作福,权倾。政天下,政敌们纷纷说,撼山易,撼老蔡难。

  老丞相提拔了大批的人,罗列亲信,任用门人,给他们安排了红得发紫、富得流油的官职,而对自己的两个大儿子却不闻不问,压根不提晋升二字。
  蔡攸、蔡翛难以理解的,你以身作则也得有个限度啊。内举不避亲嘛,干吗对最可靠的儿子这样刻薄?
  蔡攸等得不耐烦,就自己去向皇上要官职。
  皇帝好说话,见他任职多年,官阶只是从八品,当即赐他进士出身,擢为秘书郎,成了正八品。
  蔡京平时对他并不过问,这时却一再上表辞谢,说大儿子才疏学浅.不能胜任清要之职,皇上不准辞谢,蔡京又把他调去协助修改《神宗正史》。他心里像吃了个苍蝇一样,你有无搞错?让俺去钻进故纸堆里做学问?就推辞自己学术有限,无法担当编史的重任。

  谁愿从事绞尽脑汁的苦差事,去找蔡京,要求父亲给他安排个有权有势、能招财进宝的职位。
  蔡京的二子蔡翛任亲卫郎,官阶是从七品,此时也来找父亲,也很不乐意,亲卫官虽与皇上亲近,但上朝时站在殿上两旁,像个木头人;外出时,随驾侍卫,前后奔走,像个警卫战士。这有啥前途?

日期:2009-03-03 12:09:14

  蔡京城手捻胡须,笑道,这就是你等小儿不成熟的地方。
  老夫对皇上宠信的人,有功绩的人,大力保举,显得秉公无私。如果我凭着权力安排自己的儿子,言官就会弹劾,民众就会议论,皇上也会起疑心,那才是因小失大,愚不可及!前几年曾布主政,首先擢用自己的弟弟和儿子,又准备提拔自己的亲家,受到大臣们的抨击,结果被罢去相职,因小而失大。
  当务之急不是提拔你们,而是老夫的权力需要巩固。
  要想保住权力,最根本的是要取得皇上的信赖,而皇上对我并不完全放心,先是让翰林学土张商英在暗中监视,并答应让他当右相。老夫略施小计,摆平。目前监视我的还有工部尚书何执中,中书舍人郑居中,他们都是皇上的亲信。
  必须想办法搞定他们。这才是老夫重点考虑的事情,等一切平静后,什么时候抬举你们,还不是易如反掌?
  两个儿子听后,大彻大悟,父亲英明 !
  年轻的皇上自以为聪明盖世,脑子里充满空想和幻想,一心想成为旷世英主,实际上只是有些小聪明而已。在进行重大的决策时,他常凭心血来潮,心志不专,反覆无常,翻脸不认帐。

  蔡京对赵佶皇帝私下评价非常恰当。评价一个人,最好能听取别人背后的评论,那才是真实可信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