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的花样和草样年华》
第31节

作者: 寒江雨雪隐
收藏本书TXT下载
  一人负米六斗,士兵自携五日干粮,一百姓侍侯一士兵的粮食,一去可十八天:米六斗,人一天吃二升。二人吃,十八天就吃完了。

  假如算上返回路程,只可吃九天。二人供应一士兵,一去可二十六天;米一石二斗,三人吃,一天吃六升,八天,则一夫所负的粮食已吃完,给六日粮食遣回。
  后十八天,二人吃,一天四升并粮。如果加上回程,止可进十三天。前八天,一天吃六升。后五天加回程,日食四升并粮。
  三人侍侯一士兵的粮食,一去可三十一天;米一石八斗,前六日半,四人吃,一天八升。
  減一夫,给四天粮。十七天,三人吃,一天吃六升。又減一夫,给九天粮。后十八天,二人吃,一天四升并粮。加回路,只能前进十六天。
  前六日半 ,日食八升。中七日,日食六升,后十一日并回程,日食四升并粮。

  三人背粮食喂一兵,已经到极限。
  假如动用10万大军,必须用30万人运粮,这30万人还要吃饭啊。放回运粮人,须有保护的士兵跟着,当然还要带粮食吃。可怜的汉族军队,被一张张嘴巴累垮了。
  若以畜乘运之,則驼负三石,马骡一石五斗,驴一石。比人背负的多,走的远,费用还少,但牲口也不是铁打的,畜多瘦死,影响农业生产,较之人负,利害相半。
  可见,军需供应在当时非常艰难,往往花费甚多,而收效甚微。运夫在为军队运送粮草的同时,也要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他们也得吃饭,而且不少吃,非兵士消耗基本与兵士消耗相同。
  一场有一定规模的战争,仅消耗的物资粮草一项,便是非常巨大的开销。因此,要想军需充足,就必须有更多的人力和物力。
  很多人都爱夸汉武帝神勇,敢于讨伐匈奴,直到打夸他们。却不知道此举动消耗了几代积累的财富,仅购买战马就花费巨大。战争结束后,汉武帝也责备自己是败家子。
  为什么旧党官员普遍反对打仗?并不是他们贪生怕死,反正也不用他们冲杀疆场。因为他们考虑经济帐,从过日子的角度出发。

  不当家不知道财米贵。
  辽国规定,军队出征,就地解决后勤,也就是像日军提出的“以战养战”一样。而宋朝军队后勤却没这样轻松。
  宋方以步兵为主,辎重供应十分艰难。
  熙河虽号称一路,可并无余粮。前年攻湟州,用兵将近10万,每月用粮7万石,主要靠秦风路及其邻近地区供应。仅凤翔府就出动民夫接近6万人,自带驴骡和骆驼,粮草自备,又耽误了秋收。
  出动那么多士兵,要跟上更多的民夫供给粮食。

  而更多的民夫,同样需要消耗更多的粮食。
  这就好比笨婆娘合面:面粉多了,多加水。水多了,再加面。如此循环往复,最后笨婆娘累倒了,眼前是一大团面。
  去年攻西宁州,用兵十余万,当地官府出动丁夫8万余人。民夫负重致远,风餐露宿,很多人都因冻饿而死在路旁。牲畜—半瘦死,一半充作军食。春耕时村无壮男,只剩下妇幼老弱,致使农田半荒芜,百姓以何维生?
  还是游牧民族的战士们聪明,当然这也与饮食习惯有关系。蒙古士兵出征,带几块羊肉,还有冻马奶即可。实在不行,就割开马脖子,咕嘟咕嘟地喝血。
  汉族军队总被游牧军队揍的满地找牙,饮食习惯是很重要的一条。

  不仅风翔一府如此,远近各郡也苦不堪言。春天,西夏、吐蕃联军10万侵边,朝廷抽调陕西五路劲兵近20万人,所需粮草比往年多了一倍。官府已无驴骡运粮,只能动用耕牛。丁夫不足,甚至差遣妇女。那时候有飞机多好啊,空降。
  麻烦在于,少数民族拥有灵活激动的骑兵部队,专门打击宋朝的辎重队伍。行经兰州京玉关以西,突然遭到敌军袭击,护粮军败走,丁夫自相践踏,死了几千人,粮草与耕牛反而被敌军掳掠。而急等军粮的前线将士们却得不到补充,饿着肚子,如何打的过如狼似虎的异族汉子?辽国战神耶律休哥就看准这一点,认定这是宋国军队的尺寸,一打一个准。

  战争给人民带来荒凉。
  凤翔与关中地区土地肥沃,有郑渠等水利灌溉,百姓勤劳,风俗纯厚,以往丰衣足食。如今牲畜已尽,耕桑尽失,萧条凄凉。
  到底有无必要打这场战争?
  神宗收复陇右地区,是为平定吐蕃内乱,靖边安民,生前并无攻占湟、廓、西宁三州之意,这才是英明决策。既教训了敌人,又见好就收。治大国若烹小鲜,关键是把握火候。太左太右都不好,必须不左不右。
  暴烈政客章惇执政时才进军湟、鄯,迫使吐蕃由皇宋属国变为敌国,化友为敌,极不明智。
  蔡京、童贯等奸臣,为了建立功业,以便爬的更高,借故吐蕃要建国,威胁宋朝,以此引诱皇帝大动干戈,这样以来就大伤了宋朝宝贵的元气。


日期:2009-2-24 21:34:00

  黑暗中的一缕光
  宋徽宗是昏君,蔡京是奸臣,这话没错。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总是干祸国殃民的事情,否则赵佶也不可能坐了25年的皇帝位子。江山是一点点掏空的,这有个过程。
  君臣们一方面横征暴敛,一方面故做姿态。在花天酒地中,良心并没完全泯灭。
  赵佶这小伙子虽然喜欢水性扬花,但心地善良,他很牵挂鳏寡孤独与贫而无告者。他感到京师虽有福田院,养活的范围不太广泛,隆寒盛暑,穷而无告及疾病者或失其所,非常可怜。
  朕乃人民的公仆,看到主人如此艰辛,很揪心。

  这一朝引人注目的是建立了完善的赈恤机制。
  《宋史》记载,蔡京在执政期间,主持修订了《详定重修敕令》。该敕令对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了规范。
  无主孩子有人管:因饥寒贫困原因被父母遗弃的弃婴,三岁以下的,官府应允许人家收养,其身份、地位与收养人家的子孙一视同仁。遗弃小儿,雇人乳养,仍听宫观、寺院养为童行。
  老弱病残福不浅。崇宁初年,蔡京主持朝政,着手建立完善赈恤机制,在全国各州县普遍设置了居养院、安济坊和漏泽园,这在《宋史"食货志》中说得很详细,给常平米,厚至数倍。派专人管理,供给好吃好喝的,还给衲衣絮被。越往上级机关待遇越豪华,设置帷帐,雇奶妈、女使,花费巨大,不免浪费,穷人欢喜富人愁。
  鼓励僧侣行善积德。在蔡京主政奏请下,贫不能葬,畿县各度官不毛地三五顷,听人安厝,命僧主之。葬及三千人以上,度僧一人,三年与紫衣;三年医愈千人,赐紫衣、祠部牒各一道。医者人给手历,以书所治瘗人,岁终考其数为殿最。
  所有公民均在祖国怀抱里:道路遇寒僵仆之人及无衣丐者,许送近便居养院,给钱米救济。
  孤贫小儿上得起学:可教者,令入小学听读,吃穿免费。

  将温暖送到基层。崇宁五年(1106),徽宗指示城寨镇市户及千以上有知监者,俱仿州县例置居养院。要求凡户数上千的城寨镇市,都要设置安济坊,凡境内病卧无依之人,都可送入安济坊医治。
  居养院属于事业单位,有编制,有体制。管理人员有僧人、官卒、童行、军典、手分、童行等。他们负责居养院日常的管理和洒扫等杂务,工作一定时间后,僧人给予师号,紫衣,童行给予度牒等。居养院的财务收支由州县政府掌管,每州派厢典一名,负责居养院和安济坊文书账簿的抄写上报。僧人、童行、军典、手分的生活费及笔墨纸张等用度,全从常平钱内支出。

  安济坊与居养院同时建立,在经费来源与生活水准与居养院相同,只是又增加了医药费一项。政府对安济坊进行严格监督检查,并制定奖惩条例。“其安济坊医者,人给手历,以书所治疗痊失,岁终考会人数,以为殿最,仍立定赏罚条格。或他司奉行不谨,致德泽不能不究,外路委提举常平司,京畿委提点刑狱司,常切检查。……都城内,许御史台纠劾。”

  奖励惩罚并举。安济坊的管理僧人,三年内医愈千人,即赐紫衣及祠部牒各一道;如收无病者充数,杖一百。
  自崇宁三年,漏泽园设立,漏泽园相当于殡仪馆与义冢的结合体,服务的对象是那些为“上天的恩泽所漏掉”的人。漏泽园的管理人员为僧人,每人“月给常平钱五贯、米一石”。这些僧人,根据埋瘗人数多少给以奖励。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