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州往事》
第29节

作者: 菩提叶
收藏本书TXT下载
  一丹想了想,忽然高声大喊:“有人么?”
  果不其然,话音刚落,就从边坡上转出一位农民,肩上扛着一把锄头,悠悠地看着四人,“有什么事么?”

  “伯伯,我们四个人出来玩,没有带水,天太热了,能不能摘几个桔子吃啊?”
  “哦,摘吧,想吃多少吃多少,只要别浪费就行了。”
  “好的,谢谢伯伯。”
  说完,农民扛着锄头又消失在边坡上面。一丹惊的一身冷汗,心想刚才要是一时兴起,跟冬瓜他们一起动了手,那还不得落得跟跑得快和地形熟一样的下场,暗自庆幸自己的决定实在太英明了。
  冬瓜和左罗也对一丹佩服不已,一边佩服一边开始伸手采摘树上的桔子,几人专门挑着最大最红的摘,每人吃了两三个这才住嘴。
  四人吃好了以后继续向山顶的寨子进发,山丘不高,顺着小路上来一会儿就来到了寨子外面,高大的青石墙在这里开了个门洞,原来应该是有寨门的,现在已经没有了,只有一个空荡荡的门洞。
  四个小孩穿过门洞来到寨子里面,首先看到的是一块很大的平坝子,坝子上晒着今年收获的苞谷子,黄灿灿的很大一片。坝子后面的一栋建筑正对着门洞口,建筑的风格跟西南地区的农村房子一样,只是明显大了不止一号,有很大的堂屋,两边有厢房和厨房,在寨子的其它地方还散落着七八栋这样的建筑,但是堂屋就没有这么大,主要是厢房。不同于其它地方的农村房子土坯墙,青瓦顶,这里的房子都是青石砌的,更加结实牢固。

  一丹他们在寨子里四处转悠,却没有见到人,房子之间连接的道路都是青石板,石板两边铺着煤渣,杂草丛生。一丹领着大家进到寨子最深处,来到寨子后面的围墙边,果真看到有一排地沟,大约半米深,当年魏老九就是在这个地沟里石墙缝隙中得到的黑色石头。一丹跳进地沟,仔细观察起墙上那些缝隙,还把手伸进这些石缝中逐一又探了一遍,却没有任何收获。
  几个人又围着石墙研究了一会,始终没有什么新的发现,便沿着寨子另一边的石板路走回寨门前的坝子上。这时看见坝子里多了两个人,一个老头正坐在一张板凳上,背对着一丹他们抽旱烟,旁边有一个小女娃娃在独自玩耍。
  一丹他们转到老人身前,老人这才看到他们,“这是哪里来的小娃娃哟,我怎么没有看到哟。”旁边的小女孩也停止了玩耍,眼睛忽闪忽闪地看着他们。
  “爷爷,我们是工厂里的学生,今天星期天不上课,我们就出来玩,看到这里有个寨子就进来看看,我们进来的时候一个人也没有看到。”一丹年龄虽小,说话却很有礼貌。
  “哦,原来是厂里的学生娃咧,都累了吧,我去给你们舀点水喝。”老人看几个小孩都是一头汗水,心生怜悯,就要站起来去给小娃娃们舀水。
  冬瓜赶忙说:“不用了,刚才在山下有个伯伯让我们摘了好多桔子吃,现在还不口渴呢。”

  “呵呵。”老人笑了起来,“我们的桔子甜吧!我们的水也好喝着咧,是山泉水,可比你们厂里的自来水好喝多了。”
  老人说着还是站起身来,“小囡你去堂屋搬几个凳子出来让小哥们坐着歇息。”老人对小女孩说道。
  小女孩也不搭话,转身就跑进旁边一栋房子搬出两个小板凳,再跑一趟又搬出两根,板凳是竹子编的,这是出自山里人自己的手艺。
  老人进厨房拿起一个葫芦瓢伸进水缸里舀了水,又端起一张方凳走了出来,将方凳放在中间,水瓢放在上面,又转身进屋去抓了一把红薯干出来,也放在方凳上。
  “你们几个小娃娃来尝尝我们自家做的红薯干,可有嚼劲咧,渴了就喝水。”老人真是热情好客。
  江州大山里淳朴的山民就是这样,你敬我一尺,我还你一丈,有人偷一个橘子就能往死里撵,但只要说句客气话,就能让你往撑死了吃,即使是不认识的人到了家里,主人家都会把最好的东西拿出来招待客人。

  冬瓜先端起瓢来尝了一口山泉水,果然觉得清凉甘洌,又拿起一根红薯干咬下一截,嚼开后感觉满口香甜。
  “爷爷,寨子里怎么空荡荡的,都没什么人啊?”一丹也拿着一根红薯干一边嚼着一边问道。
  “壮劳力们都下地里劳动去了,田里还有好多活要收拾,我年纪大咯,体力活做不动咯,就在院里做做饭,带带娃,看看院子。”老人絮叨起来精神头还很足。
  “那这个大院子怎么跟其它地方的农村房子不一样啊,还修了那么高的围墙。”左罗鬼精灵,直接把话题切进了重点。

  老人又呵呵笑着说:“当然不一样,这个院子原来可是民防团的营房。”
  老人接着说道:“解放前,兵荒马乱,后来有人出面组织民防团,年轻的村民们就自发入伙,又花了一年多时间修建了这个寨子,当作营房,正房那个堂屋就是首领们开会的地方。后来解放了,就没有了民防团,这个寨子就被政府重新分配给村民居住,现在生产队队长就住正房里,一早就带着壮劳力出门做活去了。”
  一丹心想,老九七年前得到黑色石头的时候,石头是被一块麻布包裹着的,当时这块麻布就已经非常脆弱了,用力一捏都会变成粉末,那一定是经过了很多个年头才会这样,所以他更想了解的是这个寨子最早的时候的故事。
  “爷爷,什么叫民防团?你给我们讲一讲解放前民防团的故事好不好?”一丹看起来一副很纯真的样子。
  老人看着一丹,目光浑浊,似乎是在努力地回忆往事,经过三四十年的岁月沉淀,这段往事在老人的记忆里埋得太深太久,现在要翻出来晒一晒,很多碎片被遗忘了,老人不知道还能不能人拼凑出一个完整的故事。

  “刚闹民防那会儿,我有二十多岁吧,那阵儿成了亲生了两个娃,也想着要参加民防团,没参加成,他们不收成了亲有娃的男人。后来民防团有二三十人吧,就住在这个寨子里,原来这个寨子没有围墙的,只有三四户人家,后来这里的主事又牵头翻修房子、建寨墙,我记得当时还在寨墙边搭了一个很高的台子,高出寨墙一大截,上边还可以站人。民防的团员们都帮着修,一年多的时间才修好。”

  一丹他们还小,他们当然不知道,老人口中所说的民防团其实就是土匪,按照老人的说法,这里原本应该是一个匪窝。这样的匪窝解放前在西南地区有很多,他们一般都是打着民防的名义,成立的初衷确实也有当地土著山民不堪外界势力的骚扰,需要有自己的武装力量来自卫的原因,但是这样的组织都是民间自发的,不受管控,基本也没有什么纪律来约束成员的行为,时间长了难免就会去做打家劫舍的勾当,变成了真正的土匪。

  土匪大多是由当地人组成的,在当地都有复杂的亲属关系网,所以他们一般是不会祸害当地人的,相反,为了获得当地人的支持,为了在年节走亲访友的时候自己的面子上好看,他们在打完秋风后还会时常给当地人一些好处,这就是所谓的劫富济贫,这样他们才能在亲友面前有吹嘘的资本,证明自己从事的是一份崇高的职业。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