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事六十年:一个家庭的住房变迁》
第4节

作者: 邱豹
收藏本书TXT下载
  有权有钱的单位,绝对第一个建福利房,而且建最好的福利房,这是必然。七十年代末,有钱还不如有权管用,那么本地权力体系金字塔尖上的市委,也就理所当然的成为第一个建起福利房的业主单位。
  二十年后,无意中和一位父执辈提起此事,我说:“各市市委几乎都是全城第一个建起福利房的,而且地段、配置、面积等方面,都是当时最好”
  那位叔叔笑笑,“我们那儿不是的。”
  “为什么?”我很好奇,难道还有某个市委的福利房,落到厂矿企事业单位后面?如果那样的话,单位领导会成为待分房干部职工的众矢之的,“领导不替职工谋福利”,这在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是可以冠冕堂皇提出来的意见!

  “因为我们那儿不是直辖市、不是地级市,而是省会啊!”
  我一时没转过弯儿,叔叔继续语重心长:“省会就有省委嘛,市委的房子当然要排后面咯!”
  原来如此!

日期:2010-03-09 12:35:48

  继续讲本市第一栋单元式福利房。
  市委建起了这栋房子,按照抗震结构分成互相连接的四个单元,每个单元左右两户,上下七层,也即是全楼总共56户。
  而市委各部门等待分配房屋的干部职工,只怕不下千数!试想一下,连爷爷这样的行政十三级干部,都“蜗居”在没有卫生间、没有厨房、没有客厅书房的筒子楼里,其他干部职工的紧张就可想而知了。
  婆婆后来回忆,递交了住房申请表的,就有七百多,还有好几百自觉没有希望的,干脆没递,等下一次分配。
  僧多粥少,当然,这次分配仍然是按照权力金字塔来进行。爷爷因为时任市委宣传部长,得以进入分配住房的名单。

  就是确定名单之后,关于楼层、朝向,依然按照权力金字塔分配。
  南方城市,一楼潮湿,当然不好,而当时的人,特别是五十岁左右的老干部,身体差了不喜欢爬高,那么不高不矮的三楼就成了最好,二、四楼,五、六、七楼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依次降低。
  四个单元的三楼共有八户,分到这八个最佳户型的,全是书记副书记,分到其他楼层的基本是部长副部长,其中握有干部实权的组织部,分到二、四楼,握有财权的宣传部(当时要管教科文卫,医院、学校、电影院、新华书店,都是有钱的部门),分到五六楼,无权又无钱的统战部在一、七楼,丛林法则显露无遗^_^
  有同学会问了,纪委呢?呵呵,纪委在文.革九大后被取消了,79年中央才重新设立,地方还要慢一拍。
  言归正传,在这次福利分房中,爷爷分到了五楼南北向的一套房子——南北通透,各有一个大阳台,使用面积一百三十平米左右,五室一厅一厨一卫。
  这所房子,放到现在来看,缺点多多:
  首先所谓的抗震结构,楼板居然是预制水泥板,薄,楼上的人随便走走跳跳,楼下的人就听得清清楚楚;

  其次,使用面积一百三十平,建面在一百四十多,现在这个面积,一般都会搞两个卫生间,当时却只设计一个,而且没有蹲便器,便池得用木盖子盖起来——直到爷爷离休,才有空找装修队来重新装修一下,安装了蹲便器
  厨房在东侧和另外一单元的连接部,黑暗,炒个菜还得开灯,两位老人家工作繁忙,还得带小时候的我,最记得婆婆炸花生米,不是偏生了不脆,就是炸过了带焦——厨房没自然光就这样子
  一百多的房子,客厅竟然只有十多个平方,竟然设计了五间卧室,几乎每间卧室都比客厅大!唉~~那时候,多子女家庭还是主流,另一方面呢,就算市里大干部也没做二套房的打算,如果子女单位不分房子的话,就得和爹妈住在一块,卧室多就是做的这个打算呀!而且有的卧室里面还套个卧室,显然是给孙子辈安排的了。
  粉刷是用的石灰,而不是后来的仿瓷涂料,人往墙上一靠,一身白
  不过,这房子的优点也不少,第一处于绝对市中心,到现在仍然是本市最贵的地段;

  更重要的是环境非常好,离公路一百米,闹中取静,又有院子停车,市委大院内繁花似锦,一到春夏季节鸟语花香,惟有夏季正午的蝉鸣过于喧闹,某位部长住进来的时候,在楼下种植了一株爬山虎,现在整栋楼被爬满,像是穿了件绿色的外套,冬暖夏凉,空气清新,惜乎夏天蚊子有点多——老婆说咱们将来有了小孩就住那儿,上机关幼儿园方便,大院马路对面就是本市最繁华的商业区,她逛街买衣服也方便

  言归正传,本市第一栋福利房有很多缺点,优点也有,反正当时人们艳羡不已:毕竟这是建国以来修建的第一个带独立卫生间、厨房的成套房屋啊!
  既然有市委带头,各单位自然紧随其后,福利房的建设事业顿时如火如荼。

日期:2010-03-09 15:22:44

  言归正传,继续讲福利房的故事。
  七十年代末政治形势趋缓,社会气氛安定,从那开始分配的福利房,基本上相当于终身制,不会再让你“腾退”了,关于儿女继承的问题,我特别问过妈妈,具体政策记不得了,反正现实操作中,如果父母过世,儿女不在这个单位工作,而没有其他房子的,住在分配的福利房里面,不会有哪个单位赶他们走。
  相对安定的终生享用、现实操作中的可继承性,福利房和之前的公房相比,除了使用属性之外,就多了一层实际上的“财产属性”,和你家的存款、电视、自行车一样,是你家事实上的财产了。
  那么,拿了几十年每月几十元的低工资,长期低水平生活的人们,对这种“额外财产”的争夺,也就分外激烈,各种乱象远比现在更加离奇古怪。
  蜗居中,海藻为了姐姐买房子缺钱,同时自己也有贪图享乐的成分,和宋思明玩劈腿,同样的事情,在福利分房的时代有过之而无不及。

  前面已经提到,福利分房,谁分谁不分,先分后分,分多大面积、楼层、朝向,全由权力金字塔决定,身处什么层级,就分什么房子,天经地义,但各单位领导,则对谁能分到具有决定权。
  自从市委建成本市第一栋福利单元房,各单位紧随其后,全市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建房潮
  直到八二年我出生,我上了幼儿园,上了小学,甚至都上了初中,市区都是一片巨大的工地,到处都是塔式起重机,到处都是砖头堆、河沙堆,到处都是搅拌机搅水泥的轰鸣、、、、以至于八零后的城市男生,全都有最真切的童年回忆:耍沙,随处可见的沙堆,被我们挖掘成各种各样的水利工程,再灌水、蓄水、放水,俨然个个都成了张光斗、黄万里

  房子建起来,就要分配,分配的原则主要是论资排辈,按工龄、级别、职务、职称、学历等打分,分高者得、分低者不得,能得到房屋的人当中,又以分高者先选好楼层、大面积的房屋,分低者后选那些差楼层、小面积的房屋。
  大体如此,但前面说过,既然是权力主导的分配过程,程序正义就必然受到权力的侵蚀——而且缺乏监督,连纪委都是79年才重新恢复,还没走上正轨。
  打分按照工龄、职级等项目来,但具体分值就有文章可做,比如八十年代初大学生很值钱,领导一句优先照顾大学生,就把学历分值提得很高,也许工作二十年的初中生分不到房子,刚来的大学生就分了房子,结果最后一打听,原来那大学生是局长的嫡亲侄子。。。。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